现代城市的生活美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现代城市是社会生态系统,是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现代城市中有众多标志性建筑,这些建筑传承着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人们生活在现代城市,好的建筑带来美感,能给生活增添温暖和色彩。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石头的史诗,更是建筑者精工技艺和艺术审美的完美表达和呈现。现代化城市的建筑,既要遵守规则,也要考虑人自身情感的因素。生活美學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对生活美的审美规律的科学。人们在审美中,美感差异具有普遍性、绝对性和永恒性。正确对待美感的差异,树立正确审美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现代城市; 建筑; 生活美学
中图分类号:B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5-0132-03
一、现代城市的功能
现代城市是一个社会生态系统,是人们为改变结构、改变物质循环和部分能量转化,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的生态系统,也是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城市有三十多种定义。
在现代城市中有众多标志性建筑,也叫地标性建筑,城市标志性建筑最重要的特点,有两样东西永远不会忘记,正如诗人纳乔姆·希克梅深情地说:“这就是母亲的脸庞和城市的面貌。” 城市承载着人们生活成长的记忆,传承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人们生活在现代城市中,各种好的建筑带来的美感,给生活增添了温暖和色彩。
不少人喜欢利用节假日去参观古建筑和文物,建筑凝结着人类智慧,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的象征,从故宫到颐和园,从寺庙到民宅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具有“天人合一”的和谐观。这可以从古建筑的选址上体现出来,选址是尊重自然和顺应环境,根据土地资源状况来合理安排用地。
中国的古建筑不仅讲究“天人合一”,还充分体现了“中庸”的思想观念。“中庸”是儒家的一种思想理念。“中”是指中间、合适。2010年上海世博园的中国馆地处核心地段,是南北、东西轴线的交汇处。建筑构思以夏、商、周建筑为参考,呈斗拱形。这种传统元素体现出中国古建筑之美和中华文化的精气神。世博园的地区馆,围绕在中国馆的周围,以现代建造手法为主,呈现出和谐、美丽的景象。它们互为对仗,互为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中国主题统一的整体。主馆的中国红带有明显的中国性。2019年,北京世博园坐落在长城脚下,主打“锦绣园艺情,如意中国梦”的设计理念。圆润富有感染力的建筑,环山抱水,如同温润如玉的如意舒展在青山绿水之间,古典而细致地再现了中华传统建筑的神韵。国家馆的主要展厅,更是繁花锦绣,各种颜色的谷物,在“梯田”造型上,运用喷雾、照明等技术,呈现出一派返璞归真的田园景色。这种贯穿自然生态理念的设计,既来自中国的农耕文明,又体现出生活美学的“雅”。雅致的生活是对乡土中国的历史追忆,是对田园牧歌生活的精神向往,是对抱朴守真心灵生活的回归。“生活美学就是一种回到生活世界的本体论美学,它所持的是崭新的审美观、生活观、艺术观、环境观和哲学观。 ” [1]
二、生活美学在城市中的作用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石头的史诗,更是建筑者精工技艺和艺术审美的完美表达和呈现。人们生活在现代化城市,能够欣赏到美的、好的建筑,说明建筑是城市人审美活动的一种载体,如果忽略了城市人的主体地位就不能很好的把握城市的精神。“城市美学是一门研究建筑、城镇、大地景观等一般审美规律的综合性的部门分支美学。” “城市美学所涉及的美学门类则主要有环境美学、技术美学、生活美学、美学”[2]。美好的建筑设计,能为城市增光添彩,城市美学中所涉及的生活美学是一种软实力,生活美学简单地说就是生活之道。如果人活着没有情趣、没有质量、没有欣赏到这个世界,那么这个城市里的美好事物便失去了意义。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我所以不主张保存宗教,而欲美育来带他。[3]”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以美育代宗教”。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刘悦笛是生活美学的倡导者,他所著的《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一书,有这样一段话:“只要接受艺术和欣赏艺术,这富有生命活力的甘泉便会滋润干渴的嘴唇,使心田之苗茁壮成长。久而久之,这样的人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和谐的和发展完美的人。如果一个社会由这样的人组成,整个社会也就成为和谐的社会。”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古至今人类一直都在认识美、发现美、追求美和创造美。在中国的美学观中,既有道家的对立统一观点,也有儒家的纲常思想。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现代化城市的建筑,既要遵守规律,也要考虑人自身的感受,这就是现代化城市在追求理性的同时,也考虑到人的情感因素。生活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与文艺美学并列,是研究人对生活美的审美规律的学科。生活美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自然美的欣赏和改造,社会美的欣赏和改造,都在人类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们既有共同的审美规律,也各有独特的审美规律。生活不像艺术那样能够集中、充分、强烈地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但它是艺术的源泉。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生活美的接触和欣赏的时间与数量,远超过对艺术的接触和欣赏。因此,生活美学对于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丰富的内容。同样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们,不同的审美观,可以体现不同人的本质和发展方向。审美观具有崇拜型和感受型两种,但这两种审美观都具有自身的狭隘性。人要想超越自我就必须培养出一种正确的,符合自然和人性发展的审美观。生活在现代城市和同样的环境中,人们对审美的观点、标准、能力不同,审美会产生差异,或产生矛盾。美感差异具有普遍性、绝对性和永恒性。正确认识美感的差异,对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创造发展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审美的发展与实践
现代城市生活美学,带给人们从日常用品、家具、装饰品的美,到服装、发型、美妆等等的美,已经得到很多人的关注,并付诸实践。美的主客观怎样更好、完美统一。康德发现了审美活动中理性与感性、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对立,并想在自己的学说中予以解决。由于唯心体系的局限,康德没有达到目的,但却给后来的美学家以启示。希勒发现了康德美论中的辩证因素,认为人与自然、理性与感性都应在审美活动中,他承认美是客观对象,但美必须以人的反思和情感为条件,才能作为形象显现被人感觉到。希勒较早在美学中提出人的本质对象化的思想,他认为美必须一方面服从物质世界的必然规律,另一方面显示出人精神世界的自由。黑格尔是西方第一个自觉把辩证法作为基本方法解决美学问题的哲学家,他指出美是理念感性显现的论断,认为理性和感性、主观和客观都是具有片面性的存在,只有在二者辩证关系的运动中统一起来,才能达到最高真实存在(即绝对理念)。虽然黑格尔把理念看成是超越人主观而客观存在的精神实体,但在表述绝对理念的辩证发展时,却认为人是绝对理念外化的产物。人把自身内在的理论转化为外在的现实,人在对象中确认自己的本质力量就能产生审美活动。“人类的认识活动绝对地抽象思维即舍弃全部形象素质的纯抽象思维是难以理解的。[4]”美在主客观统一的问题,是马克思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把美放到实践中去考察,去探索美的根源。认为主体的审美活动,只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社会历史活动的组成部分,人的观念及其反映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只能产生于人类长期的劳动实践中,被社会存在所决定。因此,在审美活动中,主观的审美意识和客观的审美对象相互有辩证作用的统一。因此,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们,让生活美学在辩证统一的审美中,使城市与生活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刘悦笛.生活美学与当代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15.
[2] 马武定.城市美学之一[J].规划师,2000(4).
[3] 文艺美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79.
[4] 钱学森,刘再复等著.文艺学.美学与现代科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421.
[责任编辑:杨楚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8006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