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口语传播视域下主持人在不同语境的角色定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口语传播视域下依照不同的情景,将传播范畴由内而外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小团体传播、公众传播、大众传播,在这一系列传播过程中根据语境人们会进行角色转换,出现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发展,节目种类纷繁复杂,节目主持人身处不同语言环境会有不同的角色定位。本文将以口语传播理论为支撑,以《朗读者》节目中的主持人董卿为例,浅析主持人在不同语境下的角色定位。
   关键词:口语传播;董卿;《朗读者》;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5-0118-03
  一、 “+”模式构建的不同传播语境
   《朗读者》是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节目以情感带动朗读的方式,选用最精美的文字,用最饱满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意义,从而达到以情动人,以文化教育人的作用[1]。《朗读者》第一季播出之后便受到了观众的好评,第二季已经播完,总播放量更是突破了7亿。在节目呈现方面,《朗读者》不是一个传统的朗诵会,而是设计了“‘访谈’+‘朗读’+‘轻解析’”的模式,这种“+”的模式构建出了不同的传播语境,使得节目层次分明,层层递进。
   《朗读者》中分别有两个不同的空间,一个是主舞台,另一个是访谈室,连接主舞台和访谈室的是一扇大门。这两个空间呈现出了节目不同的内容,板块与板块之间既分离又联系,巧妙地将不同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访谈”“朗读”和“轻解析”的板块就是在这几个空间之中进行转换的。
   主持人首先从大门中走出来,用一段深情的开场白介绍本期主题,这是一种介绍性的演讲,也就是公众传播的过程。紧接着主持人董卿将会邀请出一位朗读者,配乐响起时走入大门背后的访谈室,一对一地采访朗读者,这一过程就由公众传播语境转变为人际传播语境。访谈后,朗读者与主持人一同走出大门来到主舞台,为观众献上了一段深情朗读,这时候由人际传播转变为公众传播。朗读结束之后,主持人将会针对朗读者所朗读的片段发表解析,起到对整个朗读升华和总结的作用,又一次回到了公众传播语境下。当然,由于《朗读者》的节目性质,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这一系列的传播都建立在大众传播的语境下[2]。
   可以看出“+”的模式让节目层次丰富多彩,随着空间的变化,构建出了不同的传播语境,主持人角色也就进行了转变,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随之出现。
   二、 制作人角色——树立节目认知
   自我传播是一切外在传播的基础,人需要通过自我传播构成对自己的看法,形成某种认识,赋予社会感知和行为的连贯性。董卿在《朗读者》中首先“扮演”的角色就是节目制作人,主持人在成为节目制作人之后能够更好地形成对节目的认知。在口语传播过程中,心理过程十分重要,这标志着一个主持人是否在开口前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从认知构建理论中告诉传播者需要注意传播过程中的全方位认知,这种西方电视节目采用的“主持人中心制”,需要主持人从各方面统筹安排,全程参与节目制作,这会让主持人提升对节目的认知,从而游刃有余。例如董卿在节目中肩负着引导受众和向受众提供信息的使命,成为节目制作人的她能够更好地加强与受众之间心理和感情上的沟通与交流。每一期节目,董卿并不是照本宣科地背诵出开场白,当了解节目的目的主旨之后她能够灵活运用语言,向受众传递直接有效的信息。此外在每一次访谈前,董卿会充分了解嘉賓的信息,进行内部口语的编码和解码,从而能够熟练地运用语言,与访谈嘉宾进行积极互动,做到有问题问,并问到点子上。
   反观其他的一些电视节目,由于主持人没有参与或者很少参与节目的策划,对于节目的流程和创造意图都不了解,才会导致节目在录制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从而影响传播效果。
   三、 访谈者角色——严密的言语链条
   人际传播是人与人面对面的一种直接传播,访谈就是其中的一种,在访谈的过程中主持人要注意人际传播中的管理控制——对话控制。访谈板块是《朗读者》情感的集中地,在访谈的过程中,主持人会引导嘉宾完成内心情感的积累,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出现情感的爆发,这些饱满的情绪完成了与受众间的情感交流。董卿也“扮演”好了访谈者的角色,才能够将真挚而丰富的情感内容传递给观众。
   访谈者要有严密的言语链条,言语链条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人际传播时一个又一个信息点,整个言语链条包含着问候、诉求、问题协商、结束语等等。主持人作为访谈者的角色时要问精准的问题,随着严密的语言链条,带动着嘉宾的情绪层层推进。在这严密的言语链条下又自然地起承转合和巧妙地控制修正。笔者将《朗读者》第一季董卿采访翻译家许渊冲时的言语链条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董卿:“欢迎您,欢迎许先生”。首先表达了自己的问候,紧接着下台去搀扶已经96岁的许先生。
   董卿:“不着急慢慢走,慢一点 不着急”“请坐,谢谢您,这是许先生上来就给我递了张名片,北京大学,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董卿结合了当时许先生递名片的细节,介绍了许先生的身份,接着又以名片为切入点继续发问。
   董卿:“您是见了谁都递一张这个名片吗?”
   许渊冲:“我的名字已经比名片还响一点了,不送名片,别人也知道。”
   董卿:“您这名片上,书销中外百余本,这个完全是实事求是,后面您还加了一句,诗译英法唯一人,您不怕这名片递出去了,别人说这许老先生怎么这么说呀。”
   许渊冲:“我实事求是,书销中外百余本,……就是60年前我已经一样出一本,那个时候全世界没有第二个人”
   许渊冲:“1931年翻第一首诗就是那个《别丢掉》,就是那个……”    许先生在这时似乎没想起作者的名字时,董卿立即接过了许先生的话茬儿:“噢,林徽因的那首诗。”
   许渊冲:“对对对”
   董卿:“这是您翻译的第一首诗?”抓住关键信息点,引导嘉宾说出翻译第一首诗的故事。
   许渊冲:“其实翻这个诗是喜欢一个女同学”
   董卿:“是喜欢一个女同学,所以要去翻这首诗,林徽因写的《别丢掉》”。许先生说这句话时有些许不清晰,董卿将这个信息进行了重复和解释,“喜欢女同学”饱含故事性,董卿抓住了这个关键信息点,重复和解释,一能让观众听清,二能继续推进对话进程。
   董卿:“为什么喜欢女同学要翻这首诗呢”
   许渊冲:“《别丢掉》是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我呢,我是感觉林徽因这个情感,很真,很美,所以就把这个诗翻成英文了……”当说到这一段时,许先生的情绪十分激动,含着泪水时而哽咽,董卿在一旁静静聆听直到徐先生讲述完这段深情的往事,此时情绪推进到高潮。
   许渊冲:“……而我认为的人生最大的乐趣是创造美,发现美,我翻的同一句话比别人好,比自己好这就是乐趣,这个乐趣很大,这个乐趣别人夺不走的……”当许先生谈到翻译的乐趣时,董卿巧妙地切入到许渊冲认真的工作态度上,进行发问:“其实老爷子现在每天还要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钟,一般的 年轻人都做不到。”访谈中自然的起承转合使得语言表达更加流畅,有利于开启新话题。
   许渊冲:“……一切办法中最好的办法,延长我们的白天,延长白天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从夜晚偷几点钟。”
   董卿:“就是熬夜。”抓住言语链条的信息点,重新建构话语,运用新鲜的词汇增加对话的幽默感。
   许渊冲:“对,我现在就是每天从夜里偷几点钟。”
   董卿:“您现在还在天天翻什么呢?”主持人控场时往往需要控制话语走向,把对话拉回主题,这时就需要学会运用控制修正。董卿则是以在合适时机提出了新问题的方式控制和修正了话语走向。
   许渊冲:“最近是在翻莎士比亚。”
   董卿:“最近还在翻莎士比亚,您不是已经翻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吗?”这说明董卿特别了解许渊冲的翻译著作,因此充分了解嘉宾能够抓住更多信息点进行提问。
   许渊冲:“莎士比亚已经出版了6本,一共交稿了10本,说老实话,能出一本是一本,不敢吹牛,活一天是一天。”
   董卿:“我们现在都要定个小目标是不是?”
   许渊冲:“如果我活到100岁,我计划把莎士比亚翻完。”
   董卿:“把莎士比亚翻完就意味着还有30多本呢,我发现每一个小目标都很宏大,不过许老先生,我之前是很佩服他,我今天在这里跟他面对面交流之后,我很喜爱他,我觉得他怎么还有这么充沛的情感,不仅仅是精力,是情感,在说到某一个动情处的时候,立刻就热泪盈眶,你知道热泪盈眶的是年轻人,或者是你心还很年轻的一种标志,就说明他的心还是那么的年轻……”董卿抓住了整个言语链条中最动人的部分,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情绪的高潮,提炼出了整个对话的精髓。
   董卿:“许先生当时念西南联大,西南联大校训,中兴业,须人杰,这个须人杰的须,不是说需要的需,是必须的须,为了我们的国家必须要成为杰出的人才,您做到了,再次向您致敬”。最后,董卿运用西南联大校训对这段访谈进行了升华和总结。
   总的来说,主持人在面对面访谈时要遵循人际传播的特点,董卿的这段访谈拥有着严密的言语链条,运用了自然的起承转合和巧妙的控制修正让整段访谈自然、有序地推进,整段对话有情绪、有看点。
   四、 串联者角色——善于用典,营造氛围
   公众传播是一种一对多的传播形式,公眾传播通常是有目的性地传递讯息、说服或是凸显社会情境[3]。《朗读者》的录制舞台下就有观众,那么董卿在《朗读者》中“扮演”节目串联者时,进行的就是一对多的传播,主持人进行节目串联时,广泛地说也属于一种在特殊场合的演讲类型——介绍性演讲。演讲人需要激起听众的兴趣与期待,塑造热烈的气氛,通常此类演讲不会太长,越短越有力,太长的介绍反而会喧宾夺主。并且演讲者要确认介绍的内容准确无误,并且根据听众的特性、演讲环境调整介绍的内容[3]。
   作为串联者的角色,董卿往往借鉴了多位古圣先贤的至理名言, 著名学者和名人的事例也一一呈现其中,并以陈述的语气跟观众娓娓道来。她将流畅的语言、唯美的文字和美妙的音乐结合起来,展现出夯实的语言基本功,将观众带入一个个优美的语境之中,引人入胜。
   例如在“遇见”这一期主题的节目当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董卿用一段深情的讲述从古代引申到现代,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主持人在作为串联者角色进行公众传播时,要适当运用典故和修辞丰富自己的表达,此外优美的语音和动人的情感更能激起受众兴趣,塑造热烈的现场气氛。
   五、结 语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发展,“+”模式的节目只会越来越多,在不同的传播语境下主持人有着不同的角色定位,随之语言表达方式也呈现出不同状态。口语传播视域下的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公众传播以及大众传播理论能够为主持人们提供口语表达的理论基础,继而在面对不同的传播形式时能够在各个角色之间游刃有余地发挥有声语言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快综艺时代下的“慢”文化,从《朗读者》看电视综艺未来发展方向[EB/OL].人民网,2017-05-09.
   [2] 宋扬,焦圣奇.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口语传播效果探究 ——以《朗读者》为例[J].东南传播,2017(11):111-113.
   [3] 秦俐俐,李佩雯,蔡鸿滨.口语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7+149.
  [责任编辑:杨楚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8006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