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的博物馆环境对陈列文物的保护作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发展至今留下了很多宝贵文物,被保留在全国各大博物馆中。很多文物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其能够敏锐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在较差的环境中,文物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破损。文章围绕文物陈列环境展开讨论,论述适宜的环境对文物的保护作用,并提出相应的环境控制措施,希望对博物馆更好地保存文物起到一定参考。
关键词:陈列文物;环境控制;博物馆
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文物的制造工艺已渐渐丢失,现存文物成为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博物馆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文物起到保护作用,在此基础上若能对馆内环境进行控制,文物将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目前我国博物馆已经充分意识到环境控制对文物的重要性,各地博物馆纷纷根据当地环境状况,采取最佳环境控制措施,现阶段还有很多环境控制措施在不断完善中。
1 博物馆环境对文物保护的作用
文物是古代社会遗留下的文化遗产,其本身比较脆弱,在比较恶劣的环境中会出现破损现象。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必须对外部环境严格控制。适宜的温度、湿度以及合适的光照等,都能对文物保护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适宜的环境能够在保护文物中起到以下作用:最大程度地保证文物完整性,为研究历史提供更加完整的文物资料;延长文物的保存寿命,使中华文化得以延续;文物还原程度高,研究人员能够根据文物还原最真实的历史风貌。可见,在保护文物过程中,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控制博物馆环境的相关措施
2.1 保持适宜的温湿度
有的文物含有有机物质,在空气较为干燥的情况下,文物表面可能会出现裂纹,严重的会出现翘曲现象,该类型的文物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下,虫蛀、发霉等现象严重。有的文物属于无机物,如金器、石器等,在湿度较大的情况下,文物表面会和潮湿空气进行化学反应,在表面产生锈蚀现象。对于陶瓷类文物来说,较大的湿度会使其表面酥裂剥落,进而使陶瓷内部结构遭到破坏。所以必须控制好环境湿度。温度、湿度两者的联系比较紧密,任何一个量出现变化都会对另一个量造成影响,因此在控制温度的同时,要注意湿度的变化,使两者保持相对平衡。我国文物管理部门针对文物保护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及规范,根据规定可知,馆内温度以15~20摄氏度为宜,在此温度下的湿度需要保持在45%~60%范围内[1]。材质特殊的文物,有着特殊的温湿度要求。
目前我國对温湿度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宏观控制。对整个馆内的温湿度进行整体控制,控制过程借助中央空调完成。中央空调能够大范围地调节馆内温度。温湿度受到人流量、外界空气的影响也较大,在此情况下空调很难做到对馆内温湿度的精确控制。为提升控制精度,需要将中央空调温度保持在20摄氏度,再利用其他调节装置辅助进行温湿度的调节。
②微环境控制。展柜内的环境被称为微环境,将微环境保持在良好状态,文物的寿命会大大延长。环境控制的措施如下:保证良好的密封性。在密封状态下,外界空气很难进入到展柜当中,文物也不会发生氧化反应。同时展柜内部的温湿度能够保持在相对稳定状态,也将有害气体隔离在展柜之外。加强馆内巡查,增加馆内巡逻工作者数量,在展柜内放置温度计和湿度计。巡查人员需要做好每天展柜内的温湿度记录,发现温湿度异常情况需及时调节展柜环境。
③特殊文物特殊处理。文物材质不同,其需要的温湿度环境也存在差异,因此博物馆管理者需要对文物进行分类,并在展柜安放温度计。每个展柜都必须设置温湿度计,所以博物馆需要在文物保护方面投入更多资金。
2.2 光照控制
太阳光中存在大量紫外线,紫外线对文物的破坏力是非常大的,书画、丝绸等类型的文物会在长时间强光的作用下,发生褪色、发黄等现象,甚至会使文物出现脆化现象。在我国出台的文物管理政策当中,规定馆内照射光源的紫外线含量不能超过75流明。为达到此标准,馆内安装的灯管的紫外线含量。此外还要在展柜外设置能够隔绝紫外线的玻璃。
在长期曝光过程中,书画类文物纸张必须严格控制内部纤维素成分会发生光解反应,进而降低纸张强度[2]。为避免光解反应,需将展柜每天的曝光时间控制在合理范围,同时做好对展柜的防护工作,避免昼夜温差对展柜内的微环境产生影响。在我国的文物保护规定中,光照强度最大为300勒克斯,超出此定值的光照会对文物造成很大伤害。
2.3 控制有害气体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含量逐渐增多,如SO2、NO2等。当这些有害气体接触到文物时,就会导致文物出现染料褪色、金石风化等现象。经过长期研究,管理部门提出以下控制措施。
①选材合理。根据需要存储的文物,选择对其没有伤害的材料制作展柜。存放文物前,需要净化展柜内部空气,保证展柜内不存在有害气体。
②密封良好。可以利用环保性乳胶漆,对展柜接缝处进行密封,不给灰尘进入展柜的机会。
③安装净化装置。空调是保证室内空气循环的重要装置,因此净化装置需要安装在其出风口,对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进行净化,保证室内空气清新。
④安装风屏。风屏位置在展厅入口,能有效隔离馆内外空气,同时避免参观者将污染源带入馆内。此外,博物馆在选址上要格外注意,尽量远离重工业区,选在绿植较多的位置建馆。
2.4 对生物危害的防控
按照自然界中生物的体积,将生物危害分成肉眼可见的昆虫危害和微生物危害[3]。霉菌是微生物的代表,微生物的繁殖能力较强,且在霉菌的菌丝内部存在有色物质,经过新陈代谢产生色素,进而对文物表面进行破坏,最常见的破坏现象是展品发黄变色。与细菌相比,虫体比较容易被发现,虫体对文物的破坏常表现为虫蛀。解决生物危害的主要方式是熏蒸、冷冻,考虑到展品的安全性,药物灭虫不能在博物馆使用。将馆内温度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同时湿度不能超过60%,能有效防止生物危害。此外还要做好馆内的日常清理,确保展厅和展柜内部干净。
3 做好对馆内环境的监管工作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很多人流量集中场所都有监控摄像头,为保证博物馆文物安全,需要在馆内关键位置安装摄像头。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馆内环境的监管。
①增加资金投入。目前馆内环境控制设备较少,购置摄像头、温度计、湿度计等设施都需要用到资金,因此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将资金用在博物馆设备更新上,才能从根本上优化馆内环境。
②招收员工。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必须由经验丰富、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工作人员完成,故博物馆在扩增人员时需要将侧重点放在专业人员的招收上,最好是考古、博物馆、历史等专业毕业,且具有相关资格证书的人员,将其吸收到博物馆中[4]。
③完善相应的监管制度。日常巡查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完成温湿度记录工作,不能出现擅离职守现象。馆内展示文物监测实行责任制,将展柜环境监测落实到人,避免责权不清、推卸责任等现象的出现。一般不可对文物进行清理,当遇到沉积灰尘、展品变色等现象时,需及时将文物取出并进行处理,进而达到延长文物寿命的目的。
4 结束语
文物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文物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再生的。本文首先介绍适宜的环境对文物保护的促进作用,其次总结提升环境质量的控制措施,最后提出几项加强环境监管的有效措施。从中可以看出好的环境能够对文物保护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时勇.试论博物馆文物陈列[J].环球人文地理,2017(4):311.
[2]吴琳波.浅析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J].数码设计(下),2018(2):248-249.
[3]杨胜兰.浅析地方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措施[J].中国民族博览,2019(2):224-225.
[4]刘楚珊.浅谈如何吸引大众参与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J].大众文艺,2016(4):5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8055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