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码后背在文物摄影中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今天的数字时代对博物馆文物摄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天津博物馆为例,为迎接新馆的开馆,我馆计划出版若干精品图录,以展示天津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文物拍摄工作是此次出版任务中的重点工作之一,需要拍摄的文物都是从近20万件馆藏文物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其中包括书画、青铜器、陶瓷、玉器、玺印、砚台等多个门类,其中大部分为我馆馆藏一、二级文物,故对文物藏品的拍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关键词: 数码后背;文物;摄影
天津博物馆最早使用的相机主要为民用级别135单反相机,因为设备配套等原因无法拍摄大尺寸照片,拍摄出的照片在还原文物的色彩、质地等方面无法满足高质量的印刷出版要求。随着时代发展,由胶片相机更换为2000万像素相机,再由2000万像素相机升级为4000万像素、1亿像素相机,所以使用高像素数字后背与相机基本可以满足现阶段博物馆的发展需求。这里主要是想和同仁分享这个时代的胶片与数码后背在文物拍摄领域的不同特点。
1 胶片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它的成像原理,不管是黑白胶片还是彩色胶片,它的结构是由单层或多层的感光乳剂以及所附着的片基组成。胶片中的卤化银晶体是一种光敏物质,当光线通过相机照射到胶片的乳剂上时,卤化银晶体接触到光线就会发生结构变化和聚结。而这一化学变化依附于片基上,片基的材质一般采用类似塑料的物质,也就是说,胶片就是由一层很薄的卤化銀乳剂附着在透明的片基上而成。胶片的技术特点如下:①颗粒度。胶片的曝光可以使感光乳剂中的卤化银晶体产生变化,聚结后可以形成斑驳的团块,这就是“颗粒”。一幅照片颗粒密度越大,则越显得画质粗糙、不清晰。反之,颗粒密度越小,画质则越细腻、富有层次感。②感光度。不同的胶片,感光度也不同,有的对光非常敏感,微弱的光线也可以使乳剂中的卤化银晶体发生变化,这类胶片属于光速度胶片。另一种是慢速度胶片,这种胶片对光线的敏感性较弱。在早期文物拍摄工作中,摄影前辈对于手中的相机都有一套算法公式,如快门比、光圈比等。除了使用测光表外,用经验掌握成像火候,拍摄出的文物照片也是独具特色。
2 数码后背
数码后背(或称数码机背)是由图像传感器和数字处理系统等结构组成。对数码后背的技术特点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①专业级别相机的数码后背采用的图像感应器为CCD,数码后背主要为120等大、中篇幅尺寸,采用TIFF-RGB格式。因此,数码后背产品在大分辨率输出、高画质解析、色彩还原、多重曝光、动态取景等专业摄影领域里是135单反相机无法企及的。②数码单反相机需要通过压缩格式处理图像,数码后背需要采用相匹配的专业图像处理软件,为日常处理高品质图像打下基础。通过软件处理可以使转换格式后的图像无论是锐度、层次、高光、暗部的过渡,还是色彩还原等都得到优化。数码后背制造商针对自己的数码后背开发了一套软件处理格式,它使用的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软件压缩格式(如飞思相机的IIQ格式文件),在处理色彩、还原图像、对高光与暗部层次、图象锐度处理等很多核心效果上都有独特的优势。这些都是135单反无法做到的,这也是处理数字图像的特点。
在拍摄使用的便捷程度上来说,数码后背效率要高于胶片相机。例如,拍摄一件青铜器,器物本身颜色与器身形成的锈斑同时出现,如果使用胶片相机拍摄,在冲印洗相的时候更多的是需要冲印人的经验掌握色调冷暖来校准。从拍摄到成像这套流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而用高分辨率高像素的数码后背拍摄,可以通过更直观的图像处理软件校准色温等,使拍摄的质量和效率通过技术手段大大提高。
综上所述,摄影的主流趋势已由胶片时代过渡到数码时代,在色彩还原和画质细腻度上有了质的变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8055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