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查海玉器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查海遗址出土的玉器器型丰富,琢磨精细,加工技法成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真”玉器,具有极高研究价值。文章试就查海玉器的工艺、用途、制玉人员、来源及重要性等方面展开探讨,以证明查海玉器不但是辽河文明玉文化的肇始,也是中华文明玉文化之源。
  关键词:查海玉器;相关问题;研究
  阜新查海遗址位于辽宁西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乡查海村,是一处距今约8000年的史前聚落遗址。查海遗址中出土了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龙纹陶片、石堆塑龙和世界上最早的“真”玉器,阜新因此被考古学家誉为“玉龙故乡,文明发端”。弹指20余年过去,对于查海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出现了一系列令学界瞩目的考古成果。其中,查海出土的玉器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拟就查海玉器的相关问题做一深入探讨。
  1 查海玉器概述
  1.1 出土位置
  查海玉器出土位置可分为五处:文化堆积层中、房址中、墓葬中、祭祀坑、地表采集。
  1.2 器型
  遗址中共出土44件玉器,器型主要有玉斧、玉凿、玉玦、玉匕、玉管、小玉环。其中玉斧7件、玉凿7件、玉玦7件、玉匕13件、玉管6件、小玉环1件、玉料1件、玉器残片2件。
  1.3 玉质及色泽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曾对查海遗址出土的玉器进行科学检测,结果是送检的查海玉料均为透闪石软玉或阳起石软玉[1],即“真”玉。查海玉器颜色丰富,有乳白色、浅绿色、黄蜡色、黑色四种,以乳白色为主,是玉石鈣化后呈现的颜色。
  2 查海玉器的工艺特点
  查海玉器数量多,器型丰富,造型优美,琢磨精细,表现出一系列成熟的工艺特点和制作规则,技法高超。
  2.1 选料
  查海玉器均为透闪石和阳起石软玉制成,玉材是精心挑选的,绝非随意而为,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从自然界各种矿物宝石中按照硬度、色泽等条件筛选适合加工的玉料。
  2.2 设计
  2.2.1 造型
  查海玉器器型多样,显然系精心设计、加工而成。可见,查海人在选料之后会按照用途将其设计成不同形状的器物。查海玉器造型优美,兼具实用和审美双重功能。
  2.2.2 纹饰
  查海玉器造型古朴,皆素面无纹饰,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出现了精美复杂的纹饰。这说明在人类使用玉器的早期,并没有意识到要在器物上装饰纹饰,换言之,当时的审美并不以繁复为美。
  2.3 加工
  首先,查海玉器切割痕迹十分明显,说明当时的人已经掌握了用解玉砂加水作为介质的切割方法来进行开料加工的技术;其次,查海玉器琢磨规整,并且出现了钻孔,表面光泽度很高。这些都充分表明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在对玉器加工成型过程中,早已掌握并运用了琢磨、钻孔和抛光等现代加工制作玉器的一些技术和工艺,且已相当成熟。从该遗址出土玉器来看,钻孔方法为两端对钻法,这种钻法的特点是规整且成功率高。
  从查海玉器的品类、形制、规格、组合以至工艺程序来看,当时玉器制作已经较为规范化,人们已经熟练掌握了玉的识别、选择以及高难度的制玉技术。查海玉器是目前中国最早的“真”玉器,为我们研究中国玉文化的源流提供了珍贵资料和研究素材,同时也证明辽河流域是最早使用玉器的地区,是我国远古玉器的发源地和起源中心。
  3 查海玉器的用途
  按照功能划分,查海玉器可分为三类:一是生产工具,如玉斧、玉凿、玉锛等;二是生活饰品,如玉玦、玉管、小玉环;三是具有复合功能的特殊用品,如玉匕。由此可知,查海玉器的用途可分为实用、装饰和复合功能三种,反映出查海社会基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同时也透露出某些特殊的文化信息。这些可以从查海玉器的特征、使用痕迹、埋藏状态等方面得到印证。
  ①查海玉斧、玉凿、玉锛类器物,与在此遗址出土的石器形制相同。这些器物的刃部锋利,器物顶端及刃部均见有各种崩痕,个别器刃残缺,这说明上述器物是经常使用的实用器生产工具。
  ②查海玉玦出土位置(查海遗址F43居室墓M11)位于死者两耳处,和与查海遗址属同一文化类型的兴隆洼遗址M117居室墓、内蒙巴林右旗锡本包楞墓出土玉玦位址相同,充分说明其用途就是悬挂于人们耳垂部的一种配饰品。所以,查海玉玦应该是已知最早的玉耳饰,应称之为“耳饰之祖”。
  ③关于查海玉匕的用途,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它是一种悬挂在人体某部位的装饰品。这是由于查海遗址F7居室墓中的6件玉匕、兴隆洼遗址F167居室墓的1件玉匕、锡本包楞墓中的2件玉匕均位于死者身体某部位(颈部、腰部、其他部位),据此认定其为装饰品。笔者认为,玉匕出土位置不像玉玦出土位置固定且有规律性,推测其为项饰或衣服上的佩缀之物。远古时期的器物用途一般都不单一,常常兼具多种功能。例如,骨锥、骨针、石刀等既可是生产、生活的基本工具,又可用来治疗疾病。这个历史信息提示查海玉匕或许也还兼具其他特殊的功能,比如是否是作为一种治疗病痛的工具。从它的造型特征来看,器形呈长条状,可持握,上半部内凹外弧,磨制光滑,缘部较薄,有刃但不锋利,上端打一圆孔,可用于系戴。此类玉匕形状酷似刮痧板,笔者推测它可能与中国古老的传统刮痧疗法有某些关联,是一种既能佩戴又能治疗疾病的医疗工具,因为玉能养人,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化瘀特殊作用。又或许查海玉匕包含着古代先民某些特殊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已经充当人们在宗教礼仪中与神灵或天地沟通的法器或祭祀礼器。或许可以揣测,这种造型特殊的玉匕也已在这方面表露出一丝端倪。
  4 制玉人员
  查海玉器所反映出的琢玉技巧已很成熟,这样的技艺绝非一般氏族成员能够具备。因此,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在氏族中有人专门从事制玉工作。换言之,也就是出现了玉工,制玉已经专门化。关于这一点,郭大顺先生认为:“查海……等遗址都普遍出有玉玦、玉匕形器等玉器,从它们特定的形制看,其制作和使用都已经专门化,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分工导致社会分化的情况,是该文化中最为先进的一种文化因素。”[2]目前为止,共发现查海玉器44件,并且是在漫长的时间跨度内完成,这样的数量并不需要太多的制玉人,仅需要几人就能够完成。可以设想,在查海氏族中,有几位专门从事玉器加工的成员,他们按照首领的要求加工制作玉器,这些玉器或是生产工具,或成为首领的佩饰品。可见,查海玉器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威仪和权力。   5 查海玉料的来源
  查海玉料来自何方呢?关于查海玉料的来源,有学者进行过探讨,但一直未找到直接证据。
  阜新学者李井岩认为查海玉料可能的来源有四种:一是查海先民从其他地区迁徙携带而来;二是查海先民部落征战掠夺而来;三是查海先民就近取材,在最近的软玉产地岫岩获取;四是岫岩软玉交流到查海[3]。笔者认为李井岩先生的观点值得推崇,理由是阜新本地不产玉,距离阜新最近的产玉地点就是岫岩,在远古时期运输不便的情况下,这里最有可能成为查海玉料来源地,至于获得的方式则不甚重要。
  6 查海玉器的重要性及影响
  考古学家苏秉琪教授认为:“查海出土的玉器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人类对玉的认识,二是对玉的加工,三是对玉的专用。”[4]查海玉器的选材、造型、工艺以及功能用途等方面充分表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玉制品已经不是随意之物,而是遵循一定规则程序,受到一定社会观念的制约,形成了鲜明的地域风格。
  查海玉器距今已有8000年,玉文化在向外辐射传播中,首先对我国北方、中原乃至长江流域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进而影响到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等地区。
  查海玉器早于河姆渡文化、青莲岗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以及饶河小南山的玉器群。查海玉玦粗壮,直径较小,而浙江余姚河姆渡、江苏安青莲岗以及黑龙江饶河小南山的玉玦则较扁、薄,直径较大。另外,查海玉玦对东北相邻的朝鲜和日本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查海型玉玦在朝鲜半岛新石器时代和日本列岛的绳纹文化遗址中多有发现,其时代均晚于查海文化。考古学家郭大顺认为日本列岛绳纹文化中所出玉玦是源于中国大陆的轨迹,而也以辽西查海一带最为直接。查海玉匕较短而凹槽较深,黑龙江延寿莲花泡出土玉匕与查海玉匕相似,但色澤不同。其后,各地新石器石代遗址出土的玉匕较长而平,凹槽已不明显。
  在北方地区的内蒙古敖汉兴隆洼、锡本包楞和黑龙江东安莲花泡、饶河小南山、泰来东翁山等遗址墓葬,亦发现与其具有相同时代特征的相似玉器。这些玉器造型题材较为简单,最为主要的功能用途是用于满足人们基本的生产、生活,具有一定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查海先民生者佩玉、死者殓玉,这为同一地域后来的红山文化墓葬玉习俗找到了源头所在。新石器石代晚期的红山文化时期,玉器在各种宗教礼仪中起重要的作用,成为通天的法器或特殊的祭祀器物,表现出“唯玉为礼”的深层文化内涵。鉴于查海文化和红山文化在内涵上有一定的继承关系,在玉器的使用上也一定会有所牵连,似乎可以推断查海玉器已经具备了某些“神器”的属性,只是特征尚不明显,或尚不为我们所知。
  中华民族是崇玉、尚玉的民族,玉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符号,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中华文明起源,北方先走了一步”,理由和证据就是“查海七八千年的玉器”。红山文化走在北方文明的前列,而查海文化则是红山文化的源头,被称为“先红山文化”。查海文化在整个中华民族文明史中的地位便是源头和根系。通过以上对查海玉文化的研究不难看出,查海玉文化是辽河流域乃至中华文明玉文化的肇始和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深层文化内涵也将一直是学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闻广.说玉以及查海玉器[M]//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考古教研室、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东南考古研究(第4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2]郭大顺.我对东北文化区的认识[M]//李兵.阜新历史文化.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
  [3]李井岩.查海文化在辽河文明中的地位及影响[M]//李兵.阜新历史文化.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
  [4]佚名.苏秉琦教授谈查海遗址[M]//阜新市辽金元契丹女真蒙古族历史考古研究会.阜新辽金史研究(第1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夏晨光(1975—),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辽史契丹史、阜新地方历史。
  【作者简介】李井岩(1972—),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前史。
  【作者简介】刘德刚(1974—),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辽史契丹史、阜新地方历史。
  【课题项目】2019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查海文化在辽河文明起源中的地位研究》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2019lslktyb-08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8483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