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音乐审美教育功能与 方法的新发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世纪以来,审美教育特别是音乐审美教育,不仅在学校教育中受到了起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且在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也得到了持续性的热捧,虽然音乐审美教育究竟有什么功用,音乐教师们谈论起来总是支支吾吾、语焉不详,家长们聊起这个话题更是懵懵懂懂、不胜了了,甚至一些美育专家们,阐述这个问题时也多是广而论之、难得要旨。音乐审美教育目的的含混,必然导致音乐审美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的过于宽泛,进而影响了音乐审美教育效果的获得。可喜的是田耀农、宋艳艳撰著的学术专著《深度音乐审美教学法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年版)找到了我国音乐审美教育课堂教学效果不如预期的症结在于学生未能进入审美状态,未能进入审美状态的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审美教学方法,进而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在冥想中聆听音乐的“深度音乐审美教学法”。《深度音乐审美教学法导论》发现,人们对音乐审美教育的期待较多,期望值较高,希望通过音乐审美实现的所有目标都有赖于进入音乐审美状态的前提,作者把音乐审美状态表述为“情绪运动状态”,认为“情绪运动”不仅是实现美育功能的前提和方式,还是音乐的本质所在,更是心理保健的重要方式之一。从而建构起音乐欣赏的学理逻辑链:
  
   《深度音乐审美教学法导论》从音乐美与音乐审美、深度音乐审美的理论、音乐世界的构成、深度音乐审美方法的训练、故事性音乐作品的深度审美、绘画性音乐作品的深度审美、表情性音乐作品的深度审美、哲理性音乐作品的深度审美等八个方面展开论述,既有深刻的理论探讨,又有具体的方法介绍,专著本身构成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体系。
   专著首先在绪论部分,较全面地概括了音乐审美教育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培养音乐审美能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经典音乐作品、培养高雅艺术音乐兴趣等五个方面目的,认为音乐审美教育设定的这些目的是建立在学生总是乐意接受并且能够接受教师在课堂上让他们欣赏的那些音乐作品假设上,可是,如果遇到不喜欢的音乐作品,或者不能领会的音乐作品,就不能形成音乐欣赏主体和音乐作品客体的审美关系,所有的审美教育目的也都有落空的可能。接着,作者对当前普遍采用的倾听法、联想法、背记音乐主题法、节奏律动法、综合比较法、诗文图画辅助法等六种音乐审美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六种教学法还不是完整的教学法体系,只是“介绍——聆听——引导——联想”四个音乐审美教学环节中采用的六种教学手段,如果作品选择不当,难以取得预期教学效果。不幸的是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乃至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音乐审美教育,总是难以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音乐教师充满期待地准备好了欣赏曲目,准备好了介绍和分析音乐作品的文本材料和语言材料,面对同样充满期待的学生,音乐教师煞费苦心地介绍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体裁类别、结构组织、音乐内容,当把所有的语言材料讲述完,进入音乐作品聆听以后,学生和教师这时才发现,学生并没有进入教师预设的音乐世界。于是教师和学生又把期望寄托于下一节音乐课,可是下一节课又总是重复着上一节课的状况。在一次次失败和失望中,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的状况出现了。人们把原因归结为缺乏歌唱和演奏实践的被动欣赏难以形成有效的内心共鸣,于是,对原来的音乐课程标准作了相应的修改,强调了音乐实践的重要性。然而原初的音乐课程标准正是在强调音乐审美的同时,把难以实现的音乐技能实践当作“学科本位”作了淡化处理。现在,再次强调音乐的实践,音乐课程改革似乎又回到了原点。实际上,基础教育的音乐课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音乐作品欣赏,缺乏行之有效的音乐审美教学法才是关键所在,《深度音乐审美教学法导论》的意义在于提出了在冥想中聆听音乐的教学法,作者把这种教学法称之为“深度音乐审美教学法”。
   关于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深度音乐审美教学法导论》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学习情绪运动和实现情绪运动。”“情绪运动”是本书首次提出的新概念,指的是“持续性的心理运动”。作者认为,人的心理健康需要不断的心理运动去维持,情绪一般总是由具体原由唤起的,但是,客观真实的原由引发持续性的情绪运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艺术和游戏等虚拟想象的原由也可以唤起或引发情绪运动,由非真实原由引发的情绪运动才是持续性的情绪运动,就像肢体运动促进躯体健康一样,情绪运动促进情绪心理健康。尽管音乐审美教育还有许多其他功能或目的,但这些功能和目的的實现也都是在音乐引起的情绪运动基础上得以实现的。所以,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学习情绪运动和实现情绪运动,最终是为了促进人的情绪心理健康。作者认为人的健康分为躯体健康、智力健康和情感健康三个方面,情感健康的的意义甚至超过了智力健康和躯体健康。所以音乐审美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健康教育,直接关乎人的生命健康,关乎人的培养和人的成长。作者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为音乐审美教育的“为什么”找到了最终的价值归宿。
   怎样才能把“学习情绪运动和实现情绪运动”这个目的变为现实?作者提出了一个颇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深度音乐审美教学法。所谓“深度音乐审美”就是在冥想中聆听欣赏音乐,也就是运用放松的心理暗示技术,让学生进入注意力高度集中、心无旁骛的冥想状态,经教师引导,学生在冥想中进入特定的音乐世界。作者还把音乐世界解析为情节故事的、画面场景的、情绪情感的、哲理思辨的世界。
   作为一部学术专著,《深度音乐审美教学法导论》提出了自己的核心概念和理论体系,似乎已经完成了使命,然而,作者没有止步于此。专著的后半部分,作者从实践层面,提出了实现“深度音乐审美”的具体方法。实现“深度音乐审美”的关键在于进入冥想状态,专著的第三章,详细介绍了进入冥想的方法和使用音乐冥想的技术;接下去的第四章至第七章,作者分别从故事性、绘画性、表情性、哲理性四个方面,阐述和介绍进入特定音乐世界的方法和技术,完成了“深度音乐审美”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实践的统一。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对自己提出的“深度音乐审美教学法”加以实验和检验,并且通过数百个学生的亲身感受和体验,印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深度音乐审美教学法导论》也因此具有了可操作、可推广的鲜明特色。
   田耀农教授从事音乐情绪心理学研究近20年,2000年就曾发表《艺术的本质目的及这个目的的实现途径》(《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首次界定了“感情”“情感” “情绪”的各自限阈,描绘出情绪运行图,开列出96种情绪形式和288种情感类别的代码表,为后来的“深度音乐审美”和“情绪运动”研究奠定的坚实的理论基础。
   田耀农十分重视理论成果的推广应用,2012年,他提出“深度音乐审美”理论后,在他的研究生宋艳艳协助下,开始了《深度音乐审美教学法导论》书稿的撰写,同时在国内六十多所高校做“深度音乐审美”的巡回讲座,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巡讲活动,在浙江省30多所中小学进行“深度音乐审美”的实践教学,通过浙江省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的方式推广普及“深度音乐审美”的教学方法,还在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的研究生班展开系统性的“深度音乐审美”实验,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数据资料。2016年,田耀农把“深度音乐审美”实验引入台州学院,和学院的《音乐保健》课程相结合,利用台州学院“情绪运动实验中心”平台,将“深度音乐审美”提升到“情绪运动学”层面作延展性研究,于2018年4月完成了书稿的正式出版。《深度音乐审美教学法导论》,从动议到付梓,整整20年,远远超过了“十年磨一剑”的十年之期。田耀农教授专注于一点,20年不断,其持之有恒的毅力可敬可佩。期待田耀农的“深度音乐审美”理论和实践广为应用,期待他的“情绪运动”理论与实践再结硕果。
  曹登银  浙江台州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   金兆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8533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