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批判拉萨尔“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废除“铁的工资规律”和“分配决定论”等观点,提出正确的分配思想应当历史性、阶级性和渐进性。面对我国分配的困境,学者们都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但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前提下谈论公平分配才具有意义,否则便只是在绕圈子或空谈分配问题。
关键词:《哥达纲领批判》;分配思想;启示
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乡不平衡、东西部不平衡、收入不平衡等先已成为了人民日益关注的焦点,这些不平衡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必然会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面对这些不平衡问题,我们有必要认真的研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哥达纲领批判》,分析其中丰富蕴含的分配思想,并结合我国的實际和具体国情,从而得到一些重要的启示。
一、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对拉萨尔主义分配理论的批判
马克思的分配思想主要集中在《哥达纲领批判》,《哥达纲领批判》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部经典著作就是对拉萨尔主义错误分配思想的批判。因此在分析马克思分配思想之前,有必要对拉萨尔主义的分配思想一并进行阐述。拉萨尔主义分配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一是“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拉萨尔主义将财富仅仅归功于劳动,认为资本家的财富、社会的繁荣都归功于资本家艰苦劳动精神、积极进取精神;而工人的贫困则是工人懒惰的结果。二是认为“铁的工资规律”是导致人们贫穷的根本。拉萨尔主义铁的工资规律依据的是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将工人工资的上涨或者是下降与工人的人口相联系,认为只要消灭了铁的工资规律就能消灭一切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三是“分配决定论”。拉萨尔主义将社会的症结归结于分配的不公平,主张用公平分配来处理社会存在的问题。
对此,马克思针对拉萨尔主义分配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有力抨击:第一、批判“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思想。开篇马克思就明确的指出劳动要创造财富,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劳动创造财富不能仅仅只看到劳动,必须涉及劳动背后的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所有制。而拉萨尔主义恰好只是泛泛的谈论劳动,极力的避免的生产资料的论述,将财富的创造归结于脱离所有制的东西,马克思批评拉萨尔主义的本质是掩盖工人受剥削、受压迫的根源,维护资本主义的利益。第二、批判“铁的工资规律”的思想,“铁的工资规律”是以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去解释工人工资的规律。这完全是开历史的倒车,因此马克思对于拉萨尔主义“铁的工资规律”大加批判,认为拉萨尔反对雇佣劳动的斗争几乎只是围绕着这是所谓的规律兜圈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就明确的指出资本主义下工人工资的实质即劳动力的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格,从而用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工人的贫困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因此无产阶级解放的必由之路就是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第三、批判“分配决定论”的思想。马克思批判拉萨尔主义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的分配理论,认为社会总产品在分配之前要扣除掉经济上的必要部分,至于“平等的权利”则依然没有走出资本主义的框架。
二、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
通过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分配理论的批判,我们可以将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主要观点或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正义的分配思想应具有历史性。由于该怎样分配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此分配关系应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并没有永恒、不变的分配关系。拉萨尔主义就分配而谈分配,极力的避免涉及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空谈“不折不扣的分配”,这是将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看做是永恒不变的规律。马克思指出拉萨尔主义的这种分配决定论即认为应该在分配的范畴内调整分配的思想是完全错误的,应当跳出分配的范畴,认识到是生产决定消费,我们不能独立的看待分配问题。
第二,正义的分配思想应具有阶级性。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问道“什么是公平的分配呢?”“难道资产阶级不是断言今天的分配是公平的吗?难道它事实上不是在现今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唯一公平的分配吗?”,那是否也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就是正义的呢?当然不是,这只是因为他们站在资本主义的立场上,唱着资本主义的赞歌而已。马克思分配思想对拉萨尔主义分配思想的超越性就在于它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为广大工人的利益而奋斗。分配的思想若不涉及生产关系、不涉及所有制关系,站在资本主义的立场上,那么“铁的工资制度”就是废除一百遍也只是在原地绕圈子而已。所以马克思分配思想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工人贫困的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不回避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坚定的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
第三,正义的分配思想应具有渐进性。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第一次明确的提出“过渡时期”的理论,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分配的平等权利依然是资产阶级权利,虽然形式上实现了分配平等,但实质上分配的内容还是不平等的,这是因为这一阶段刚从资本主义脱胎从来,还保留着资本主义的许多痕迹,“权利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的发展”,这是不可避免的。只有进入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达到实现这一高级阶段所需要的社会条件才能真正的实现各尽其能、按需分配。
三、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分配思想对当代启示
中国是一个贫富差距十分大的国家,两极分化非常严重,中国的基尼系数远远的超过了警戒线。不少学者在对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原本阅读后,结合中国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如李霞提出发展生产力是实现我国公平分配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健全民主法治建设是实现公平分配的制度保障;调节收入差距是促进分配正义的主要方法等策略;何西瑞、徐如刚也较为类似,认为首先,分配的变化要以当时经济发展状况为依据;其次,要建立健全保障体系;第三,提高生产力为分配正义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程强则更加强调要对社会经济体制、税收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
各学者对我国如何调整分配的问题、实现公平分配进行了深入思想,并有针对性提出了许多可借鉴性的观点。但多数学者依然落入了资本主义的圈子,就分配范畴内谈分配的问题,或者只是借助政策或者制度使得分配的形式稍微更加公平一些。虽然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已经是公有制占主体的社会,但我们不应该抛弃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核心观点,不应该抛弃所有制去空谈分配关系。现在在所有制方面谈论分配关系具有困难并且争论不清,但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坚持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前提下谈论公平分配,这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公平与效率并不是矛盾,在公有制前提下坚持共同富裕的同时,也要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即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至于该如何将公有制的量和质的提高与公平分配相联系,这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参考文献]
[1]丁晨曝.《论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正义思想[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2]何西瑞徐如刚.再论《哥达纲领批判》的公平分配思想[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5(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289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