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针锋相对最终却殊途同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伊壁鸠鲁和斯多亚学派是古希腊晚期几乎同时产生的两个最大的哲学学派,这两个学派在哲学伦理学领域围绕着“什么是幸福”展开了长这几百年的针锋相对的争论。伊壁坞鲁学派认为“快乐就是幸福”,而斯多亚学派则认为“唯有美德才是幸福,快乐决不能充当幸福的标准,它至多只能是幸福的附属物”。虽然这两个学派围绕究竟是“快乐就是幸福”还是“唯有美德就是幸福”这两个看似针锋相对的命题争执不下,但是这两个学派在给“幸福”的内涵下定义时却有殊途同归,即二者都一致认为“幸福在于心灵的恬静无纷扰。”
关键词:伊壁鸠鲁;斯多亚;快乐;美德;幸福
一、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亚学派简介
伊壁鸠鲁学派产生于古希腊帝国趋于灭亡即将被古罗马帝国代替时期,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小奴隶主伊壁鸠鲁(公元前341年-公元前270年),这个学派虽然在西方哲学史上延续存在好几百年,但是这个学派前后期哲学思想和人生观、价值观都没有很大的变动,他们都自始至终坚持改派的创始人伊壁鸠鲁的观点。伊壁鸠鲁学派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原子论唯物主义思想和唯物主义的伦理学、无神论宗教思想。
斯多亚学派产生于古希腊帝国晚期,和伊壁鸠鲁学派几乎同时产生,也和伊壁鸠鲁学派一样在西方哲学史上延续存在了好几百年,甚至长达九百年。但是该学派不像伊壁鸠鲁学派那样自始至终哲学思想没有变动,与其相反,斯多亚学派的哲学思想前后期变动很大,比如,早期斯多亚学派的哲学思想包含着很多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可是晚期斯多亚学派的哲学却走向了唯心主义和有神论的宗教伦理学的道路。
二、伊壁鸠鲁和斯多亚学派针锋相对的幸福观
1.西方哲学史上幸福观的历史追溯
“幸福观”在古代西方哲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幸福观的哲学家可以追溯到赫拉克利特,他在他的残篇中曾经这样说道:“如果说幸福在于肉体的快乐,那么驴子会因为找到草料而感到满足。”[1]赫拉克利特在这里间接地道出了他的“幸福不在于肉体的快乐”的幸福观。继赫拉克利特之后,古希腊另一位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根据他的伦理学思想给出了他自己独特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认为,理论性学科优越于实践性学科,所以从事理论性学科的人比从事实践性学科的人幸福,而哲学是所有理论性学科中最高级、最抽象的学科,所以从事哲学研究的人最幸福,亚里士多德曾经这样说道:“为哲学而哲学乃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2.伊壁鸠鲁学派的幸福观:快乐就是幸福
伊壁鸠鲁的这种“快乐就是幸福就是美德”的幸福观其实最早来源于小苏格拉底哲学中的昔勒尼学派,这个学派从苏格拉底的“知识就是美德”出发,推断出快乐就是美德就是幸福,昔勒尼学派所说得快乐是指人肉体上的享受和快乐,所以昔勒尼学派的这种幸福观被称之为西方哲学史上最早的享乐主义幸福观。由于伊壁鸠鲁学派继昔勒尼学派之后也主张快乐就是幸福就是美德,所以后人也把伊壁鸠鲁学派的幸福观看做是和昔勒尼学派一样的享乐主义幸福观,虽然伊壁鸠鲁个人反对。
3.斯多亚学派与伊壁鸠鲁学派针锋相对的幸福观:唯有美德才是幸福
自伊壁鸠鲁学派提出了“快乐就是幸福”这种幸福观之后,遭到了很对人的批判,因为这种幸福观很容易被混世虫拿来做自己及时行乐的护身符,他们一方面及时行乐,过着放荡不拘、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另一方面还把伊壁鸠鲁哲学为自己奢侈生活辩护:你们不应该指责我们的放荡不拘、花天酒地的生活,因为某某哲学家(指伊壁鸠鲁——作者注)曾经说过:快乐就是幸福就是美德。
正因为伊壁鸠鲁学派的“快乐就是幸福就是美德”的幸福观很容易被混世虫们误导,所以斯多亚学派挺身而出,提出了与伊壁鸠鲁学派争锋相对的幸福观:“唯有美德才是幸福。”因为在斯多亚学派看来,如果把快乐作为判断人们“幸福”的准则的话,那么势必会把人降低到野兽动物的道德水平,因为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得那样,“如果快乐在于肉体上的享受,那么驴子也会因找到草料而感到满足。”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与野兽等其他一切动物有原则性区别的,这就是人有理性,人有道德,出来人类以外的其他一切动物都没有理性没有善恶的道德观和伦理价值观。所以,斯多亚学派认为,快乐决不能作为人幸福的准则,否则就会把人类降低到动物的道德水平上去了,只有美德才能作为人们幸福的道德准则,诚然美德也会给人带来快乐,但是快乐决不能充当幸福的准则,快乐只能是美德的附属物。
三、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亚学派的殊途同归
1.伊壁鸠鲁学派对“快乐”的界定:心灵的宁静无纷扰
如上所述,伊壁鸠鲁学派认为“快乐就是幸福,快乐就是美德”。伊壁鸠鲁这里所说的“快乐”往往在众人看来,是指肉体上的快乐或对物质利益的享受这方面的快乐。可是,伊壁鸠鲁在他的著作中对“快乐”的解释与众人不一样,他所说得快乐主要包含两个方面:身体健康无疾病和心灵的宁静无纷扰,而在这两个
方面中,伊壁鸠鲁则更侧重于强调:真正的快乐是指心灵的宁静无纷扰。
2.斯多亚学派对追求美德的要求:心灵的宁静无纷扰
如前所述,斯多亚学派认为“唯有美德才是幸福”,然而,在当斯多亚学派的哲学家们对如何才能获得美德或幸福时,却又不约而同地走上了伊壁鸠鲁学派的同一条道路上。在斯多亚学派看来,真正的幸福不在于肉体上的物质上的享受或快乐,而在于人精神上的快乐,只有这种纯碎的精神上的不包含任何功利主义因素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而这种精神上的快乐就是指“心灵的宁静无纷扰”。
3.斯多亚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的殊途同归
3.1“幸福内涵”上的殊途同归。
正由于伊壁鳩鲁学派和斯多亚学派都强调真正的快乐是指心灵的宁静无纷扰,而且二者都认为,只有当一个人能够真正做到心灵的宁静无纷扰时,他才能超越一切因尘世间的功名利禄,他才会是真正快乐、真正幸福的人,所以即使从表面上看,伊壁鸠鲁的“快乐就是幸福”和斯多亚学派的“唯有美德才是幸福”似乎针锋相对,但是由于两派都认为幸福的内涵在于“心灵的恬静无纷扰”,所以二者其实是殊途同归。对此,斯多亚主义者塞涅卡在他的《论幸福生活》这部伦理学著作中冒着得罪他们斯多亚主义前辈的危险实事求是地阐述了伊壁鸠鲁和斯多亚学派在这一点上的共同点。
3.2达到幸福目标上的殊途同归。
(1)对身外世界的不动心。
古希腊哲学家们所说的“身外世界”主要是指财富、金钱、名誉和地位。伊壁鸠鲁和斯多亚学派都一致认为,财富、金钱、名誉和地位,这些东西表面上看起来很能使人幸福,但是实质上却不是,因为财富、金钱、名誉和地位等这些东些是人身外的东西,他们不属于人自身的,所以这些东西人会有失去他们的时候的,一旦人们失去了它们,那么人注定会生活在痛苦之中,所以,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必须首先做到人内心对这些东西不动心。
(2)禁欲主义。
禁欲主义是伊壁鸠鲁和斯多亚学派一致提倡的通往幸福之路的最好的办法。伊壁鸠鲁学派认为,人如果想快乐,必须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只有欲望越少,人才会有“知足者常乐”的感觉,所以人才会幸福;斯多亚学派认为,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理性会克制自己的情感和欲望,正因为人有理性,人才有知识和美德,所以才会有幸福。
[参考文献]
[1]赫拉克利特:转引自《西方哲学原著宣读上卷》第28页,商务印书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289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