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翻译美学角度赏析《甜美的九月》中译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翻译批评是一项综合性研究活动,需以翻译理论为指导,不仅要评析翻译结果,更应重视翻译过程,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中国特色翻译理论的形成发展与美学密切相关,对散文翻译的賞评更是离不开翻译美学的指导。从翻译美学理论角度对散文《甜美的九月》中译本赏评,结合具体案例,以形式系统(音韵美、词汇美、句式美、篇章美)和非形式系统(情感美、意境美、风格美)评析其审美再现效果,旨在提高翻译鉴赏水平和翻译实践能力。
  关键词:翻译美学;《甜美的九月》;审美评析
  一、引言
   多数翻译家和翻译研究者认为:翻译“批评”并不是单纯的否定或批判,而是一种“评论”。我们可将其理解成为一项以翻译理论为基础,根据一定标准或条件选取切入角度,凭借翻译原则和方法对翻译现象、翻译过程、翻译结果等进行评析的研究活动。翻译批评可以促进优秀作品传播,引导读者产生新思考,提高翻译实践质量,推动理论研究发展,使更多人关注翻译事业(温秀颖,2007)。因此,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价值。
   翻译批评具有主体性,但并非仅凭主观感受而进行的点评或随感。东西方翻译理论以不同的哲学—美学渊源为发展原动力(刘宓庆,2012)。西方译论在哲学、语言学、文艺学冲击下发生过多次转向,而中国译论从一开始就受到文章学、语文学、书法绘画理论的强烈影响,刻有极深的美学烙印(李智,2013)。因此,中国特色翻译理论的形成发展与美学密切相关。
   散文亦称“美文”,欣赏散文之“美”必然离不开翻译美学。对散文翻译的赏评,也可以说是对译者审美再现效果的赏评(陈宏薇,2000:62)。本文即以翻译美学为指导,选取散文“Sweet September”的中译本(《甜美的九月》,刘庆荣),从审美再现角度加以评析。
  二、翻译原则
   “Sweet September”节选自美国著名“自然作家”海尔·包兰德的散文著作Twelve Months of the Year(《一年十二个月》)。作者用平生积淀的写作功底成就了这部经典著作,字里行间所充溢的对生命和自然的真挚热爱无不打动读者心灵。
   刘庆荣(2018)曾提出“吃透原文,灵活表达”的翻译原则。他在此篇散文的翻译导读部分也提到,最重要的是吃透原文,了解原文的景物、情感、意境,不能任意发挥;再根据译文上下文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转换成汉语的表达方式。因此,译者对“自由度”的把握就尤为重要,以理解为基础的灵活表达并非仅躲在原文背后追求语言“等值”,更不是脱离原作的再创造,需尽可能准确恰当地展现原文之美。
  三、审美评析
   语言是传达“美”的基础,赏评散文之“美”首先应研究语言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中的语言美(刘宓庆,2012)。
  (一)从形式系统分析
   形式系统包括音韵美、词汇美、句式美、篇章美。
  1.音韵美
   音韵美主要体现在韵律和节奏方面,可加强语言的音乐美、旋律美和形式美,为读者增添欣赏语言艺术的情趣,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毛荣贵,2005)。
   原文1:After summer’s heat and haste, the year consolidated itself. Deliberate September–in its owntime and tempo–begins to sum up another summer.
   译文:它一路走来,得到无限的满足。经过夏季的酷热与匆忙,这一年就变得更加充实了。九月,它踏着自己的节拍,按照自己的速度,从容不迫地走来,为又一个夏季画上了句号。
   原文的heat与haste,time与tempo分别构成头韵,节奏轻松明快,形式简洁而语气强烈。译者以句末押韵的形式来对应这种音韵之美:“踏着自己的节拍……从容不迫地走来”。同时,以拟人化的手段将情感层层推进,洋溢着对九月的期待与赞赏。
   原文2:Meadowsstill smell of hay and the sweetness of grass.
   译文:草场上散发着干草的气息和碧草的清香。
   原文的still与smell,sweetness与grass均为押尾韵,音韵回环,悦耳动听。而译文运用对偶修辞,将草场黄绿相间的色彩与清香的味道完美融合,展现出原文的形式与节奏之美,达到通感意境。
  2.词汇美
   译文的选词需贴合原文风格,简明精炼,符合“准、美、精”的条件或标准(刘宓庆,2005)。
   原文3:The plant commits its future to the seed and the root. The insect stows tomorrow in the egg and the pupa. The surge is almost over and life begins to
  relax.
   译文:植物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种子和根茎里,昆虫则把明天储藏在虫卵或蛹里。蓬蓬勃勃的生长已近尾声,生命开始憩息静养。
   译者结合原文语境,把“surge”——汹涌、激增、急剧上升的形象意义与生命的顽强不息相关联,进而将其喻为万物的勃勃生机,实为精彩。而后“relax”一词又蕴含着生命从蓬勃转为平静的过程,译者采用意译手段选取“憩息静养”一词准确再现了原文的神韵。
   原文4:But cold-blooded insects are at the mercy of the sun and now their clocks run down.
   译文:但对于冷血的昆虫来说,其命运如何,只能任凭太阳的支配。它们的   时光已经不多了。
   冷血昆虫的命运由太阳决定,一旦失去阳光的恩泽就会变得没有活力。原文以钟表走得越来越慢这一形象喻指这些昆虫时日不多、生命将尽,而译者将“命运”、“太阳”、
  “时光”三者相连,以意义上的转换传达出原文的意境和内涵,可谓是准确、美妙、精炼。
  3.句式美
   运用大量对仗句式是原文语言风格的突出特点,形式优美、表达简练,极富诗意。
   原文5:It is summer’s completion, autumn’s prelude.
   译文:夏日的终结,秋日的序曲。
  原文6:It begins with August’s leftovers and it ends with October’s preparations.
   译文:它始于八月的残暑,止于十月的准备。
   以上两句译文的内涵、形式均与原文一致,对仗工整,节奏明晰,朗朗上口,巧妙再现了原文的句法之美。
  4.篇章美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内容是“血肉”,那篇章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常说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正是因为有篇章结构的支撑才使得内容层层展开,情感循序递进,实现部分与整体的统一。
   原文暗含两条平行“主线”:一条是九月的时间顺序线,将丰富的景象描写与对生命的思考结合,深浅相容、动中有静;另一条是事物的发展过程线,以九月“从容不迫地走来”为开端,“这时才达到顶峰”为高潮,直至“走完它的旅程”为结尾。而译文也通过这两条主线将景象的变化、农民秋收的过程、动物的活动、生命的更迭等看似分散无序的内容串联在一起,彼此呼应、有起有伏、饱含深情,使“九月之美”贯穿全文始终,尽显散文篇章形式之美。
  (二)从非形式系统分析
   非形式系统包括情感美、意境美、风格美。
  1.情感美
   翻译美学认为,把握散文表达的情感自始至终都是语言审美活动的关键:美学是关于感性的科学,而情感是感性的核心问题(刘宓庆,2012)。内容是情感的依托,所谓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的描写来抒发心境或感悟。因此,对情感的赏析离不开散文的内容和语言。
   原文7:September flowers are less varied than those of May but so abundant that they make September another flowery month. Golden-red comes by mid-August,Late thistles make spectacular purple accents.
   译文:九月的鲜花不像五月的鲜花那么万紫千红,多彩多姿,却依然开得那么旺盛,使九月成为
  一年中另一个花季。……漫山遍野,一片金黄。晚开的蓟花,
  一片紫色,蔚为壮观。
   秋天常与“单调、凋零”做伴,而作者却以独到的眼光看到了它的色彩斑斓与盎然生机。译者以意译手段描绘出一幅多彩、旺盛、壮观的“花季”秋景圖,真切传达出作者对九月的纯纯喜爱。
   原文8:The green prime is passing. The trees begin to proclaim the change. Soon the leaves will be discarded, and the grass will sere. But the miracle of life persists, the mysterious germ of growth and renewal that is the seed itself.
   译文:生机勃勃的绿色盛夏即将过去,树木开始变黄,过不多久,树叶就要凋落,青草就要枯萎,但生命的奇迹仍在,坚持不改——那就是种子,它孕育着神秘的萌芽与新生。
   原句中的时态变化讲述着夏去秋至的故事,语句间的转折饱含了对新生的期盼,“坚持不改——那就是种子”难以掩饰对生命之神奇的激动赞叹,坚信这孕育希望的种子终会绽放生命的色彩。
  2.意境美
   散文重在描绘意境,既源于具体景象的描写,又是一种抽象的内心感受。
   原文9:The last bountiful yield comes from the garden, the late sweet corn, the tomatoes, the root vegetables. The canning, the preserving, the freezing, the kitchen harvest in all its variety, reaches its peak.
   译文:最后一批丰收的果实来自菜园子,有晚熟的甜玉米、西红柿以及各种根菜。罐装、储藏、冷冻,厨房里的工作这时才达到顶峰,且种类繁多,忙不胜忙。
   译文以欢快的句式节奏营造出忙碌而喜悦的丰收景象。一句“忙不胜忙”呼出了农民心中最质朴的愿望,是劳动的甘甜;又汇集了无数辛勤的汗水,是幸福的瞬间。
   原文10:The chipmunk lines his winter bedroom, and squirrels hide the nut trees’ bounty. The woodchucks, gorging on grass and clover and fruit, lay up their harvest in body fat under their own skins.
   译文:金花鼠把自己冬天的卧室装得满满的,小松鼠把各种坚果储藏起来。旱獭则
  狼吞虎咽地猛吃野草、红花草和各种野果,把自己的收获变成脂肪储存在皮下。
   小动物们都在忙着为过冬囤积食物,拟人化的描写和奇幻的想象相结合,热闹的景象尽显自然的和谐之美。译者运用活泼生动的语言将原文情趣展现得淋漓尽致。
  3.风格美
   风格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由语言的音、形、义等多方面展现。译者如果不能准确把握原文风格,就谈不上力求使译文“恰如其分”地展现原文风格,也就无法使原文风格在译语文化中获得新生(刘宓庆,2005)。原文没有华丽复杂的辞藻却极富诗意与活力,根据上文的举例分析可以看出,译者较为完整地展现了其生动自然、优美凝练的风格之美。
  四、结语
   本文以翻译美学理论为出发点,从语言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的多个方面赏析散文翻译之美。限于篇幅,虽然仅选择了部分代表性语句为例,但仍然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原文和译文之“美”。译者以“吃透原文,灵活表达”的翻译原则和娴熟的散文翻译技巧,将原作的思想感情和语言风格高度还原,实现了英汉两种语言之美的融合,确为译作中的佳品。
  [参考文献]
  [1]陈宏薇.从小说美学的角度看《孔乙己》英译文的艺术成就[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0(2):62-68.
  [2]李智.当代翻译美学原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3]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2.
  [5]   海尔·包兰德,刘庆荣.甜美的九月[J].中国翻译.2017(6):100-102.
  [6]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7]温秀颖.翻译批评——从理论到实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课题项目:青岛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管理办公室,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青岛国际生态智慧城公示语英译研究》(QDSKL1401048)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292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