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抗战时期美术作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1937年11月,徐悲鸿随中央大学西迁重庆。从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时期是徐悲鸿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抗战为徐悲鸿的创作注入了新的内容。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鲜明的民族思想。这一时期是徐悲鸿创作的巅峰时期。他创作了大量崇尚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他一贯崇尚的现实主义艺术理论。
〔关键词〕徐悲鸿;抗战时期;民族精神
一、抗战时期的徐悲鸿历程
在重庆的十年,是徐悲鸿艺术生涯中十分重要的时期,也是他全情投入创作的一个高峰。1937年徐悲鸿来到重庆后,继续在中央大学美术系任教。新蜀报刊登了徐悲鸿抵渝的消息,他在重庆期间创作了著名的国画《负伤之狮》《巴人汲水图》《巴之贫妇图》《六骏图》等作品,徐悲鸿将自己的情感与民族大众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不辞辛劳的为抗战筹集资金,成为了抗战时期艺术领域的一面旗帜。
1939年,徐悲鸿来到新加坡举办个人艺术展,筹集资金帮助难民,服务祖国。徐悲鸿著名的油画《放下鞭子》是以著名街头戏剧为主题创作的,也是徐悲鸿创作的最重要的爱国油画杰作。1939年,应泰戈尔邀请,徐悲鸿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举办个人画展。这是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在印度的首次展览。5月他在印度喜马拉雅山大吉岭居住时,创作了油画《喜马拉雅山》,完成了中国画名作《愚公移山》。这幅伟大的作品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战,抵御外敌的强有力的信心表达,成为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1942年6月下旬,从昆明回重庆,继续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并在盘溪开始筹建中国美术学院。在此期间,《六骏图》被创造出来。1943年,徐悲鸿迁至重庆市盘溪。3月在重庆市中央图书馆举办了个人画展。展出国画油画素描100余幅。夏天他带领学生到青城山天师洞道观,创作了《山鬼》《国殇》等作品。1946年,他与廖静文结婚,沈君如、郭沫若为证人。同年夏天,他离开重庆去北平。
二、抗战时期的美术创作
(一)托物言志?《风雨鸡鸣》是1937年徐悲鸿在广西桂林创作的。画中鸡的外形非常逼真,笔法细致,尾巴用重墨扫出,画面在粗线和细线之间跳跃。当时中国抗战爆发,日军烧杀抢掠,与雄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背后雾蒙蒙的天空,象征整个中国都笼罩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阴影下。雄鸡啼鸣有冲破黑暗的英雄之气,此画气势雄强,意在唤醒沉睡的中华儿女,为民族解放奋斗不息。
狮子也是徐悲鸿爱画的题材,但徐悲鸿一生画狮并不多,凡是狮子皆具有象征意义。《侧目》于1939年创作于新加坡,图中狮子身形瘦削,运用笔墨来表现狮子的肌肉结构,四肢有力。利箭般的目光紧盯着蜷缩在下方的毒蛇,有力的四爪紧扣山石,飘动的鬃毛,更增添了一份威武。狮子象征中华民族,蛇象征侵略者。《会师东京》创作于1943年,正值抗日战争初露胜利的曙光。图中勇敢的狮子代表着反法西斯联盟。这幅画背景战云密布,狮子踏上富士山,怒视东京。有排山倒海之势。画面右下角的一抹红标志着民族斗争的曙光即将来临。这是作者的美好愿望,也是对时局的正确判断。此时,抗日战争正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正是在这样一个时刻,画家将久积在心中的愤懑与对胜利的渴望倾注于笔端。他以娴熟的绘画技巧,运用借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创作了这幅带有强烈爱国主义色彩的杰作。艺术家需要具有丰富的情感,徐悲鸿处在那样一个特殊时代,并没有陶醉在自我创作的艺术局限中,其作品更多的是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
一些评论家和画家都认为,徐悲鸿的国画以走兽飞禽成就最高,其中画马又更具代表性。它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民族精神的象征。以《六骏图》为例,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匹匹飞奔的战马,鬃毛和马尾高高飞扬、腾空的四蹄如疾风般。那是“哀鸣思战斗、回立向苍天”的骏马、是“秋风万里频回首,认识当年旧战场”的战马,象征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从造型艺术上看,徐悲鸿的马,轮廓以线造型,身体用块面造型,以饱酣的重墨、奔放的笔势快速挥洒,同时又将西方的解剖学原理运用到马的肌理结构上,并注意物象的光影明暗变化,使造型更加精准立体感强。正是这种中西结合的表现手法,使徐先生的马栩栩如生,展示了骏马志在千里、拼搏疆场的风骨。
(二)以古喻今?《国殇》图源自屈原《九歌》,画家以此为题讴歌为国杀敌的勇士。图中箭镞飞驰如雨,士兵挥戈向前冲入敌阵,目光坚定而勇敢,身体向前冲刺着,脚下还踩着被杀死的敌人。空中飞动的箭镞和士兵手中向前刺杀的戈矛形成了几条运动的流线,用透视法绘士兵的肌肉增加了力量感和动感 ,真切地表现了战场的凶险,使人倍感战争的残酷与激烈。徐悲鸿常用古典题材对现实社会进行隐喻,表现具有时代情感的画作。在民族危机时期,作者的笔始终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充满了通过绘画表达出来的爱国主义。
三、徐悲鸿的艺术理论与实践
徐悲鸿毕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改进,提倡用写实来改善中国画的缺点。他认为艺术应该以真善美为基本准则,努力实现艺术作品更真实更形象地表现社会现实,为时代和大众服务。
徐悲鸿用西画的解剖学将中国画的线条与西画的块面相结合,从而塑造出马的完美形象。可以看出,徐悲鸿的马虽然借鉴了西方素描的写实性,但他仍然注重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正是这种中西结合的表现,使他的马生动起来。这是中国传统笔墨的突出和发展,创造了新一代的绘画风格。他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紧密结合,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徐悲鸿用传统笔法加入西方绘画技法,以写实为基础,从而形成了独有的山水画风格。《月光如水》是徐悲鸿以泼墨的笔法创作的,整个画面在水墨交融的韵律中轻柔地起伏着,夜的宁静,月的迷蒙,烘托出清幽的空间,极具美感。用西方水彩画的技法以墨当色,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国画宣纸与水墨间氤氲融合的效果,这似水的月色。在徐悲鸿的笔下,以潑墨的笔法造就写实风格的风景画,这正是他倡导的写实主义山水画理论的具体实践。
对于人物肖像画,徐悲鸿提倡将西画的写实主义技法与中国传统笔墨相结合。1940年2月,圣雄甘地访问印度国际大学,泰戈尔在他家中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并将徐悲鸿介绍给甘地。徐悲鸿拿出素描本,花了几分钟的时间画了甘地的素描。徐悲鸿用中国白描的手法详细描述了甘地的面容。 几条有力的线条简单地勾勒出了他的身形,简洁而有力。甘地整个身体如岩石一般坚韧。徐悲鸿从印度的灵魂人物身上看到了愚公的形象,并开始创作一幅巨作《愚公移山》。
徐悲鸿与重庆最为密切相关的画作是《巴人汲水图》。这是他刚到重庆不久,看见巴人挑水而创作出来的一幅作品。衣衫褴褛的拾荒者低着头爬上去,这体现了他们的辛勤劳动,也象征着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这是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抵抗外敌的精神。另外,《巴人汲水图》是徐悲鸿现实主义画作的高峰,被冠以500年来罕见之作,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山鬼》取材于屈原《九歌》,描写了人神相恋后山中女神等待爱人不来而忧伤归去的情景。画中披着野花,骑赤豹的山鬼头向左侧微微倾斜,形成优美的曲线,山石浓重的暗部和黑红色的豹身,令人物皮肤立显白皙,繁茂的野草花叶围绕中心,加强了幽静清冷的气氛。作者借神话题材将西方人体画引入中国水墨画,是对中国人物画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抗日战争期间的徐悲鸿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引导下创作出了一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鲜明的民族思想的作品,运用托物言志、借古喻今的表现方式来反映当下时代。人物、鸟兽、花卉、山水无不涉猎,在艺术语言上倡导中西融合、师法造化,将西方的写实造型和中国画传统的气韵生动、笔墨意识相结合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在抗日救亡这个历史的大命题和社会大动荡中,徐悲鸿的艺术创作从早期的悲天悯人到后来的从现实生活和人民大众立场出发,赋予他的创作具有鲜明革命时 代的艺术活力。抗日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艺术家的审美心理和艺术思想。
(责任编辑:?牧鑫?)
参考文献:
[1]石晶.谈徐悲鸿艺术创作中的民族精神[J].东北师大学报,2019,(2):176.
[2]廖静文.徐悲鸿一生[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3]王文娟.徐悲鸿的艺术批评[J].美术,2018,(10):1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392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