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旅游属于经济产业当中的一种代表性产业,目前在社会上已经备受大众认可,同时各个地区也不断开拓着旅游资源,特别是民俗旅游更受国内外旅游爱好者的青睐。但是,民俗旅游属于旅游主体借助异地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从而实现对自身旅游审美兴趣的一种满足。因此,本文采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对民俗旅游相关的资料及有关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对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民俗旅游这种以某一个区域带有旅游影响力的民俗活动,只有维持一种原生态行为才可以更好地体现旅游本身的主体意义,以期在民俗旅游保护与开发方面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民俗旅游;民俗文化商业化;民俗保护
  引言
  旅游属于一种相对特殊的社会经济现象,其不仅属于旅游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以及民俗学等多学科共同注重的话题。民俗因为和旅游之间的高度关联性,民俗学在旅游研究方面也具备比较突出的责任与优势。从整体角度来看,民俗学对于旅游的研究仍然和社会、人类等学科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研究广度以及深度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科学性的理论体系以及方法论。因此,分析民俗旅游开发与保护具备显著实际意义。
  一、民俗旅游的概念
  首先对于民俗而言,这一种现象是人类本身带有的一种需求,作为一门学科,其可以具体的证明民俗这一理念。对于这一名词,从实际的民俗事象角度来看,民俗事象或现象主要是在特定区域中表现出自己的风采,因为人们的生活并不是在一个平面上持续开展的,所以人们的进化以及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族群在经济、文化以及政治等多层面上存在自由的发展轨迹的情况差异较大。其次,旅游是以借助地理位移实现生理与心理层面上的变化。而民俗旅游其本质含义是以民俗为特色的旅游项目,民俗旅游一词在辞海当中的解释是以旅行游览民俗文化为主,这一种解释相对而言更加简单和大范围。这也就是民俗旅游这一种特色旅游形式逐渐衍生的根本原因。
  1988年,陆景川在其所著的《民俗旅游发展浅析》一文中最早提出“ 民俗旅游” 这一概念。他在文中主要写到我国民俗旅游是属于一种高阶层的文化类旅游,并认为民俗文化可以对外开放,促进民俗旅游发展。而2006年9月,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副教授巴兆祥在他所写的《中国民俗旅游》中也提到了“民俗旅游”,他提出的民俗旅游就是把地方民俗文化与旅游相互结合,从而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目前属于人类社会中重要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经济活动。为了更好地拓展旅游资源,各个地区的旅游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此时不同的旅游行为也不断吸引着游客,民俗旅游以及快餐式旅游等口号层出不穷。因为旅游文化和相关的民俗文化研究的缺乏,导致民俗文化被社会经济市场化,缺失了原本的文化蕴涵。
  二、民俗旅游的研究背景
  随着旅游行业的持续性发展,民俗旅游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多,此时变衍生出了关于民俗旅游的研究。独特的民俗旅游这一社会经济现象一出现便开始快速发展,吸引大量对民俗旅游爱好者前去游览。这也促使了从一开始的民俗村落逐渐演变成城市中的小“民俗”,并且其中许多文化也并非是古老传承的民俗文化。大多的民俗可能会因为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社会地位而进行改变,让整个社会群体所接受。且民俗文化会因为地域不同而产生部分差异,但其文化又是有密切联系的。城市中客居人多、交通便利,古老民俗文化的地域性是很难留存下来的。但如果偏居一偶,或是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写到的远离城市生活的封闭状态,则民俗文化是很容易得到固守的。在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山谷小村中就有着各种各样的山歌小调,但他们的调子大多都是各不相同的。原因就是封闭的生活环境,造就了这种独特的旅游民俗文化留存。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旅游很长一段时间是以政务接待为主,旅游学研究停滞不前,此时民俗学也成为了民间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在民俗与旅游再次结合时已经到了20世纪末,为了更好地适应民俗旅游的持续性发展,有许多研究都围绕着旅游资源的民俗话题开展。借助详细的研究分析便可以发现,因为时代背景的影响与约束,传统、民间以及中下层文化等词语属于民俗的关键词,这一些民俗学本身的形成与文化遗传物的概念有密切关联性,此时在民俗学的持续性发展过程中,文化遗产这一特征逐渐被摒弃,同时民俗也逐渐扩散到了日常生活文化当中,简单的说民俗元素包含了所有旅游行为活动。
  三、深圳民俗旅游村的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
  在进行民俗旅游开发与保护的调查中,以深圳的民俗文化村为例。这一文化村属于我国一个包含多个民族民间艺术、民俗风情以及民俗建筑的游览区,占地约20万平米,每年经济收益比较可观,同时對于当地居民的脱贫也存在一定的推动作用。我国民俗文化村可以从不同角度上体现多民族的民俗文化,景区当中涉及到多个民族和村寨,同时根据原本的景观相对应的建造。游客在民俗村寨中可以游览民族风格的建筑物,同时还可以欣赏不同民族的歌舞表演以及工艺品,品尝民俗风情美食,观察各种游行、晚会、节日,使游客可以在丰富活动中感受民族文化艺术。但随着民俗村的兴起,各个城市中开始建设起大量的文化园,以此实现了对游客的吸引,但是大多数都是开场热闹、逐渐冷场,在经济效益方面并不理想,甚至还有部分亏本经营。因为人们对于这一种克隆的形式会逐渐呈现一种无兴趣的感受,这一种民俗旅游本身不仅劳民伤财。同时还会促使民俗旅游逐渐失去经济价值与传播效益。虽然这一种行为方式能够满足一些时间较少、体质较差的游客需求,但是在具体的经营中并不能让旅游的主体和旅游从业者得到满足。因为这一种在城市当中的“小”风景,并不是真正的民俗旅游,在整个民俗旅游环境当中缺少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民俗文化。旅游属于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在旅游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开拓人的眼界,实现视野的扩展,提高自身修养,并且还可以实现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等作用。对此,不同地区的旅游部门应当有意识的改变具体行为方式,保护民俗村的民俗文化不被过度开发破坏才是重中之重。   (一)旅游的过度开发破坏了民俗资源
  民俗旅游的民俗现象并不是为了旅游而存在,民俗旅游的旅游应当是附着在民俗这一种文化内核表层基础上,以旅游民俗当中的民俗与旅游共同构建而成,两者均属于基础性构成元素。而旅游的快速发展导致了民俗文化逐渐被破坏,失去民俗文化本色。
  (二)社会发展需求导致地方民俗文化商业化
  旅游民俗的民俗现象因为市场经济以及商业思维的影响很容易形成一种快餐化与伪造化,这对于原本真正的生态民俗会形成严重的冲击破坏,同时还会对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呈现出异化改变。旅游民俗的民俗现象因为本身的文化影响价值以及文化传播的管型,其并不容易形成一种虚假的表现现象,虽然这一些因为商品经济的影响,这一种民俗也呈现出一定的异化改变,但是整体来看仍然属于一种相对正常的变异现象。
  (三)地方政府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措施不够完善
  旅游民俗从目前的角度来看,其本身的商业化价值比较突出,因为不同地区的政府对于利益追求过度关注,导致原本的生态民俗文化遭受严重影响,对于原本生态民俗的环境形成了严重的影响。
  四、民俗村开发与保护的解决措施
  (一)保护各民族民俗文化及适当开发利用
  在民俗旅游的经营中应当有意识的开拓眼界,以顺应民意为原则,将民俗旅游和民俗农舍、民俗生活以及民俗农事等融入其中,这一种形式相对而言对于城市居民的吸引力更加突出,在短期以民俗习惯为主实现田园风光的鉴赏,可以更好地感受农事的生产,并品尝农事的饮食与野菜饮食,这对于城市居民有着显著的推动价值。
  (二)渲染民俗文化,远离泛文化
  对于民俗旅游来说,如果什么都可以被称为民俗,那么便会成为泛民俗,此时会呈现出一种模糊的文化行意识,对于人们的文化文明发展并无推动作用。所以应当宣传民俗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民俗文化的真正意义。
  (三)尊重各民族民俗文化,拒绝商业化民俗村
  民俗旅游应当是以民族、地区所特有的一种生活、利益习惯、歌舞信仰、服装装束、饮食文化等事项,只有在高度尊重和还原这一些内容的同时才可以更好地吸引游客,并对游客的客体形成一种文化参照的关注价值。只有在真正理解民俗旅游才可以更好的建设与推广。
  (四)地方政府完善民俗文化旅游相关措施,做好保护历史文化工作
  民俗旅游在地方政府以及相关企业的推动之下,可以由有责任心的民俗学者、专家的帮助之下顺利经营,同时民俗旅游的项目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多。地方政府与旅游产业部门对于文化的尊重以及对历史的还原,可以将民俗风情以原本模样供应给旅游者,当然旅游者也可以在旅游课题当中实现对自身文化人格、民俗旅游性格的体现,这也就是民俗旅游所倡导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民俗旅游是依赖于特殊地域与特色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而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所以在对待民俗旅游这一社会现象的同时,需要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在理论层面上将民俗旅游的本质弄清楚,才能更好地推动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本文中第一部分采用了文献法对民俗旅游的概念从民俗、旅游和民俗旅游三个方面进行了描述。第二个部分中阐述对民俗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研究背景和调查目的。第三个部分采用案例分析法以深圳民俗村为例把民俗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第四个部分以深圳民俗村为例的分析和研究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民俗旅游开发与保护的问题提出民俗旅游开发与保护的解决措施。因此,民俗旅游不仅可以推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同时对于民俗旅游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本身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伴随着社会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强化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显得非常重要,必然需要积极将原生态的民俗事象维护良好,才能促使民俗旅游文化可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王璐.浅论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J].现代商业,2017(18).
  [2]鄭笑丛.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7(02).
  [3]白敖登巴托.民俗旅游中文化表达形式实践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4]王海荣.黑龙江省萨满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163(02):77-81.
  [5]高俊成.民俗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6.
  [6]李亚萍.特色民俗村旅游开发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7.
  [7]毕林健.民俗艺术在文化旅游中的价值研究[D].深圳:深圳大学,2017.
  [8]赵乙龙.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8.
  [9]李璋奇.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民俗文化变迁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
  胡慧灵,指导老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856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