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近些年来,关于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备受关注的话题。然而,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化保护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本文在介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由来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广西文场的数字化保护现状与经验,提出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解决方案,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广西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基因,体现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全国各族人民思想与智慧的结晶。然而,随着人们生存空间和生活环境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与冲击,使得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到严重的破坏,甚至面临濒临失传的危机。因此,一直以来关于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备受关注的话题。然而,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常规性保护手段逐渐失去价值并缓缓退出历史舞台,而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基础的数字化保护,势必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和传承的发展趋势和重要手段。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由来
数字化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基础,是实现信息数字化的技术手段。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将文字、图像、语音,包括虚拟现实,及可视世界的各种信息等通过抽象的方式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通过用0和1表示)来进行加工、存储、展示和传播。那么将数字化技术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与传承中来,一方面可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的大规模存储和管理,另一方面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生态保护区的监测评价。基于此,为了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进程,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10年文化部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纳入“十二五”规划,并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在此基础上又先后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委员会。2013年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标准规范的制定;然后参照这一标准规范,又开始启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和数字化保护的试点工作等。从此,在总体目标的指引和统一标准规范的指导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得以合理有序地开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指运用数字互联网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采集、储存、分析、处理、展示、传播和消费的过程,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再现或复原,并通过全新的视角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和利用,达到共享和可再生的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其保护理念先进科学并富有前瞻性,保护手段和措施切实可行,更能顺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数字经济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三、廣西文场数字化保护现状
(一)广西文场基本情况介绍
广西文场简称文场,又名“文玩子”等,产生于清代中叶,迄今已有二百年多年的发展历史,是广西最具影响力和最有代表性的汉族曲艺表演形式,主要盛行于桂林、柳州、宜山、平乐、荔浦等地。
广西文场融合了江浙一带的时调小曲,以桂林方言演唱,具有典型的桂北地方特色。广西文场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 “坐唱”、 “立唱”和“走唱”等形式,还有“文场挂衣”的文场戏。广西文场代表性曲目主要有:《西厢记》、《双下山》和《武二探兄》等,目前主要有陈秀芬和何红玉两位传承人。
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广西文场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广西文场数字化采集的过程和经验
为了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试点工作任务,同时更好的保护广西文场,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组,着手进行广西文场数字化专项采集工作。主要是对广西文场的不同表演形态、代表性传承人、唱腔曲牌、文献资料等内容的数字化采集、归类整理、著录及上传,经过采集共获得视频1541分钟、音频2358分钟、图片5888张、文字资料三万余字等资源数据。
采集过程的主要通过全面采集项目内容、高度重视口述访谈、科学利用采集技术和建构合理资源体系来完成,这为曲艺类项目数字化采集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为了更加全面、完整、细致、客观对广西文场项目进行数字化采集,要参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下发的曲艺门类《数字资源采集方案编制规范》,编制采集大纲,细化采集对象;根据《数字资源采集实施规范》,有针对性地为不同采集对象选择最适宜的采集技术,以呈现广西文场的真实形态。
(2)要通过对广西文场传承人进行口述式访谈,记录其与广西文场之间交织缠绕的故事,这样不仅能全面了解广西文场传承人的艺术人生和风格特色,也能从其人生经历中折射出来广西文场近几十年来发展的历史轨迹。
(3)要根据相关标准要求,通过科学、合理利用技术设备,使得采集到的广西文场资源数据全面而有侧重,为深入开展后续学术研究、宣传展示和推广普及等工作服务。
(4)为了对采集到的大量资源数据进行整理和加工,就需要建构一个丰富、合理的资源体系来进行分门别类的处理,其判断依据就是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料总体情况的把握。
四、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解决方案
(一)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标准体系
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标准体系,可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料进行管理,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各阶段提交的资料、从开展普查、立项申报、保存传播、传承发展进行持续性保护以及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料的采集、建档、管理和利用标准等着几个方面来实施。 (二)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产品展示与传播渠道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采集、加工、处理和存储后,如何进行展示与传播至关重要,因为只有通过展示与传播环节才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以全新的视角完整、立体地呈现出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重新焕发活力与生机。然而目前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数字化采集加工后,大多只是以文件夹形式进行存储管理,这样就隔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受众群体之间的距离,限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产品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就应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产品展示与传播渠道,具体做法如下:
(1)要求各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或文化部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并将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数字化采集、加工和处理后的数据资源上传网站,方便大家浏览查阅,以了解和观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与内容。
(2)加强与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大型机构合作。图书馆主要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存储与查阅,为学者们开展学术研究提供基础的资料与素材。博物馆和美术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重要窗口,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 术性、文化性、历史演变和实物展示等全部展现出来,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形象化,传播模式双向或多向,展示内容属于寓教于乐型。此外,还可以运用虚拟模拟技术、VR 技术以及视频语音传媒技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更生动,让观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在通过传统媒体进行宣传的同时,考虑到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即时性和公众参与的特点,还可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宣传与展示,以此构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遺产新媒体传播体系,创新思维模式,强化传播内容和服务,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趣味性和全面性。
(4)鼓励和引导曲艺项目进入城市和乡村演艺市场,与当地旅游发展相结合,每年定期举办一系列曲艺类文化演出活动,如将广西文场引入到壮族“三月三”歌圩节中去,可以让广大游客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广西文场的艺术魅力,从而加深对广西文场数字化成果的认识,此外还可以借助这一平台,起到宣传作用,扩大受众面,不断拓展广西文场的发展空间。
(三)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观众的培养
任何一种表演艺术的生存都离不开观众的支持,观众的缺失就代表这项表演艺术失去了存活的土壤,导致其可能无法生存下去。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样,不管其有没有数字化或者数字化的效果如何,没有观众的支持和拥护则很难得已传承和发展,所以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重视对观众群体的培养,尤其是年轻观众。鉴于此,应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进社区和进农村等活动,让大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去喜欢这种艺术,并成为潜在的消费群体;此外,还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在单位与高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一方面可以借助高校资源开展相关的学术研究活动以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开设课程安排、举办研修班及讲座等方式,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爱好者和“传习人”从事这项工作中去,以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孙传明,程强,谈国新.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及对策分析[J].广西民族研究,2017(3).
[2]柴伦党.活态保护“广西文场”的策略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039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