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汉代西域都护府的遗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华瑞

  摘 要: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中央政府在西域边疆地区进行集权管理的一个重要军事行政机构,在西域历史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学术界对汉代西域都护府遗址的确定还存在很多的争议。基于这个背景,文章重点对汉代西域都护府的遗址进行探讨和分析,旨在为后期的相关探讨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汉代;西域都护府;遗址
  在2000多年以前,我国已经是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公元前60年,即汉宣帝神爵二年,西汉朝廷将西域都护府设置在乌垒城,从那以后,西域都护府成为西汉朝廷对西域进行管理的一个正式官僚机构。该机构作为汉朝设立在边疆地区的一个最高军事及行政管理机构,能够代表汉朝政府在边疆地区行使管理的权力。但是,当前学术界对汉代西域都护府的遗址问题还有很多争议。对于现代历史学界以及考古学界来说,准确定位汉代西域都护府遗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问题,对于研究新疆的历史以及探讨塔里木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这个背景,在本文的研究中,将梳理学术界关于汉代西域都护府遗址的相关研究,然后结合笔者的看法,提出关于汉代西域都护府遗址的一点新见解。
  1 汉代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与职能
  1.1 汉代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在汉文帝时期,我国的北方民族匈奴的奴隶主贵族将自己的势力延伸到西域诸地,并且统治着当时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以及天山以南等多个地区的30多个城邦。西域的物资十分丰富,匈奴民族借助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经常向中原地区“攻城屠邑,殴略畜产”,严重威胁到当时西汉的中央政权。汉武帝为了打败匈奴,曾经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并且联合当时的大月氏以及乌孙等多个势力一起打击匈奴。同时,派卫青和霍去病等大将出击匈奴,最终获得了巨大的胜利。自那之后,西汉的中央政府与匈奴奴隶主贵族开始了无休止的战争。为了统一西域,西汉政府以和亲的方式加深了西汉政权与乌孙之间的友好关系,同时继续使用军事力量打击匈奴,消灭了匈奴在西域的势力。随后,在西汉打败匈奴奴隶主支持的车师之后,匈奴奴隶主贵族势力遭到了重创。在天灾的影响下,匈奴奴隶主的内忧开始出现,被匈奴奴隶主贵族奴役的各族人民也开始了自己的反抗,最终匈奴奴隶主的势力被赶到天山以南的地区。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当时的汉朝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立了很多行政机构。公元前60年,西汉著名将领郑吉管理南北道各地,并且被任命为都护。当时郑吉所处的都护办事机构即为当前我们所说的西域都护府,当时汉代新疆的很多地区都受西域都护府的管辖。
  1.2 汉代西域都护府的职能
  历史上有18人担任过西域都护府都护,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郑吉、韩宣、甘延寿、段会宗、廉褒、韩立、郭舜、孙建、但钦、李崇等。东汉在沿袭西汉旧制的基础之上,继续设立都护一职。当时的汉朝中央政府通过都护来行使中央管理职能,边疆的都护相当于中原地区的郡太守,而都护所在的治所就是我们所说的西域都护府。除了设置都护一职之外,都护府还设有副校尉一职,也可以称之为副都護。都护和副都护都是由中央朝廷直接任命。
  汉代西域都护府是汉朝中央政府设立在西域边疆地区最高的军事以及行政管理机构,代表中央政府行使管理主权。西域都护通常是汉朝中央政府派遣在西域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负责西域地区的屯田戍兵,同时有权力指挥以及派遣西域各个地区的军队。另外,西域都护还是汉朝中央政府派遣在西域边疆地区的最高行政管理官员,负责各项政府政令的颁布以及推行。《汉书》曾经指出,自从郑吉被任命为西域都护之后,“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在西域都护府的管理下,西域边疆地区服从汉朝中央政府的管辖。
  在西域都护府管理下的西域各级地方官员由西域地方原来的各族统治者担任,原有的组织管理形式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必须受到汉朝中央政府的管辖和统治,即由汉朝中央政府进行任命以及册封。汉代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不仅仅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管理关系,同时也能够帮助汉朝中央政府及时地了解到西域边疆地区的情况。西域都护府不仅仅帮助汉朝中央政府推行和实施各向政府政令,防止匈奴奴隶主的反抗,同时也会帮助组织西域地区的生产,维护西域地区的社会秩序以及和谐,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最后还会保护和管理屯田。屯田是当时汉朝中央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措施,也属于一种政治和经济措施,代表着汉朝政府行使自己的管理主权。在西域都护府的统一管辖下,屯田的官吏会配合都护的工作,成为都护背后的中坚力量。
  2 汉代西域都护府遗址的争议
  在我国的相关历史资料中,有一部分研究的是西域都护府。《汉书》记载西域都护府设在乌垒:“乌垒,户百一十,口千二百,胜兵三百人。城都尉、译长各一人。与都护同治。其南三百三十里至渠犁。”《资治通鉴》载:“(郑)吉于是中西域而立莫府,治乌垒城,去阳关二千七百余里。乌垒城,与渠梨田官相近。”从这些史实文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对“乌垒城”的相关描述都只是“大概”记载,没有对详细位置和距离精准的数据展示,只是概括为“乌垒城”是西域的中心点。
  在研读较多的史料文献后发现,相当一部分的学者认为新疆轮台县就是古时西汉西域都护府所在地。但是,从对新疆轮台县的考古调查来看,已经挖掘出了十多个古城遗址,这些古城的大小不一,形态也有所不同,直到现在,学术界也没有找到关于西域都护府遗址的重要关键证据,而学术界关于东汉时期的它乾城的研究和分析也十分少。西域都护府的遗迹及文物不仅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对于研究新疆的历史文化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确认新疆是中国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这一重要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佐证。近年来,历史学界、考古学界加强了对西域都护府的文献研究、考古探索和遥感探物等分析,旨在借助一些新的科学技术确定汉代西域都护府的遗址。
  从相关的史料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汉代时期的西域都护府设立在乌垒城和它乾城,所以学术界普遍认为汉代西域都护府的遗址有两处。自清代以来,有很多学者探讨西汉时期西域都护府所在地乌垒城的具体方位。   在《西域水道记》中,徐松认为乌垒城的位置在策大雅,也就是今天的轮台县大雅乡靠南的位置。北京大学教授黄文弼在1940年左右与中瑞西北科考团对塔里木盆地进行了科学勘探,他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汉代的乌垒城应该位于现代轮台县的小野云沟。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考古学家结合自己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思路,有学者在“西域圆城、中原方城”思想的指导下,认为西域乌垒城的研究重点应该在于那些城墙形状为方形的古城中。同时,也有学者从汉代的建制体系出发,结合其他古城的相对位置,最后推理得出汉代西域都护府的遗址。
  北京大学教授林梅村在研究中指出,由于汉代时期西域36国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圆城,结合当时西域都护府的管理情况,汉代西域都护府的建筑形式应该是西域圆城与汉代方城的结合体。从这个分析角度出发,林梅村认为汉代西域都护府的乌垒城应该是现如今的轮台镇赛维尔牧业村的奎玉克协海尔古城。林梅村在2011年对奎玉克协海尔古城进行考察后发现,这个古城的中心区域有一个不规则的圆形高台,高度为8米,城墙的外圈是圆角方形。由于该古城的年代十分久远,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只辨得清形制。这个古城所处的位置与历史文献中所说的一致,同时这个古城的边长(231米)与当时的汉代流行的方城是一致的。
  在最近几年的钻探研究中,学者陈凌带领自己的团队对卓尔库特古城城墙进行了研究。这个古城的内城是不规则的椭圆形,古城的周长为1250米,古城的规模比较大。同时,这个古城的夯土层使用的是汉代的规制。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分析,当前学术界对关于汉代西域都护府遗址的研究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看法,存在较多的争议。即使是《轮台县地名图志》中的相关记载,采用的也是民间传说,缺乏确切的历史依据。《轮台县地名图志》载:“协海尔科台克古城遗址位于轮台镇东56公里,野云沟南32公里的库木塔格沙漠西部,干旱无水,无道路可通行。城垣大部分掩埋在沙漠之中。‘协海尔科台克古城’维语是‘树墩城’之意,据传古时此城军士非常多,为了计算士兵数量,士兵出征时在城门投树墩一棵,以此为单位计算士兵的数量。从而猜测‘树墩城’为西汉时期的乌垒城。”
  但是考古界普遍认为,在经过众多学者的学术研究和考古挖掘之后,对西汉西域都护府的遗址进行定位不久就可以实现了。
  而东汉时期西域都护府的旧址它乾城也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对象。陈凌在考察卓尔库特古城时,在该古城向西的200多千米的地方探查出一座规模十分大的古城遗址,这个古城遗址即位于当前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城外的一个农田中。这个古城被称为玉奇喀特古城,地表处是戈壁红柳和沙土,同时该古城的大部分城池已经被埋入到地下中。考古学家利用遥感和钻探等多种现代化技术手段掌握了该古城的基本面貌。经过考察,专家发现这个古城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外城、中城和内城,整体采用夯土结构建造,在城墙组成部分中,城墙外还建有一座城门,最外侧城墙的整体东西跨度达到了1.471千米,南北跨度有0.8千米。这种规模的古城是新疆地区已知古城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推测建成时间为东汉。同时,学者推测该古城很有可能是东汉中央政府设立的西域都护府所在地它乾城。在西域古城中,每座城市的面积与人口多少都与这座城市的行政级别有很大的关系。在经过科考勘察后,发现这座古城地下0.6~3.5米的位置有大量的汉代彩陶出现,这标志着有汉人在这座城生活。同时,前文提到的北大教授黄文弼就在这个位置挖掘出两枚印章,其中一枚印章是汉朝中央政府给西域昆仑山北麓羌族的官印,名为“汉归义羌长印”,而另一枚是东汉新莽时期西域都护李崇的印章,名为“李崇之印”。黄文弼教授挖掘的这两枚印章是确认玉奇喀特古城为西域都护府旧址十分重要的证据。
  从相关史料文献可以看出,在西汉末到东汉初期,西域都护府从乌垒城迁移到它乾城。从实际的迁移距离来看,汉代的乌垒城距离它乾城约200千米。以汉代的距离测算方法来计算约为500里。当前大部分历史学家以及考古学家认为玉奇喀特古城就是东汉时期西域都护府的遗址。中国社科院著名研究员李锦绣在研究中指出,玉奇喀特古城的规模较大,所处的年代与文献记载的年代十分符合,同时也有出土的文物作为佐证。通过玉奇喀特古城可以基本得出西汉和东汉时期的西域都护府关系,玉奇喀特古城的发现是研究漢代西域都护府的一个重要突破。
  3 汉代西域都护府遗址的新见解
  当前大部分学者已经根据钻探年代、古城规模、古城文物等,基本确定玉奇喀特古城是东汉时期西域都护府的旧址,但是关于西汉时期西域都护府的遗址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笔者认为,在研究汉代西域都护府的遗址时,不能将西汉时期和东汉时期的西域都护府割裂开来,应该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和分析,如此才能得知汉代西域都护府的真正面貌。根据西汉政府所置西域都护“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的职责,西域都护府的治所设置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3.1 应在“丝绸之路”北道要塞
  西汉中央政府对西域有目的地进行控制并且驱逐匈奴势力是始于张骞出使西域之后,这也是著名的文明交流通道“丝绸之路”的开端。“丝绸之路”的打通,将西汉与中西亚联系起来,所以“丝绸之路”也就展现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力,这也促使了西汉中央政府把西域当作重要的战略位置对待。在汉武帝时期,“丝绸之路”的重点在南道,这中间有着大片的沙漠,地理位置极其不便,以那个年代交通工具只有马匹来说,这段距离显得很是艰难。在西汉初期国家财力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西汉政府没有放弃对西域地区的控制,为了保证“丝绸之路”的通畅,汉武帝选择在古楼兰等地进行军队驻扎。有史料记载,在公元前61年至公元前58年,“其后日逐王畔单于,将众来降,护鄯善以西使者郑吉迎之。既至汉,封日逐王为归德侯……乃因使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从匈奴内乱一部分归降汉朝开始,“丝绸之路”北道被完全开发出来,郑吉出任西域都护府都护,都护府的府地设在乌垒城。在汉朝设置都护期间,都护除了要维持西域各政权稳定,还要对“丝绸之路”的安全保卫工作负责。斯坦因认为,渠梨的地理位置是内地和古楼兰的必经之地,处于“丝绸之路”北道的核心点,这种优良的地理优势极大地方便了西汉中央政府对吐鲁番地区的控制,所以为方便控制西域地区,中央政府必然会将西域都护府设置在此地。   3.2 应在西域的战略要地
  我们已经知道西域都护府设立的位置就是古代的乌垒城,《汉书·西域传》指出:“乌垒,户百一十,口千二百,胜兵三百人。城都尉,译长各一人,与都尉同治,其南三百三十甩至渠犁。”“渠犁,城都尉一人,户百三十,口千四百八十,胜兵百五十人。东北与渠犁、东南与且末,南与精绝接。西有河,至龟兹五百八十里。”根据这部文献可知,乌垒城与渠梨的位置分别在北边和南边,这在1985年版的轮台县地图中也可以得到佐证。今轮台县东部有一座叫作协海尔科台克的古城,这座古城的另一个名字为树墩城。据说这个古城的将士十分多,将士在出征的时候会在城门处投一颗树墩,通过将士踩断的树墩数量来计算将士的数量,该古城以此得名。
  当时的乌垒城四周有几座屯垦兵营,城堡之间是通过烽火台来传递信息的。乌垒城,即现在的策大雅乡境内有很多汉族的文明遗留。但是根据史实我们可以知道,从公元前66年设立西域都护府时起,直到公元前8年,西汉时期的匈奴奴隶主贵族在车师和龟兹还有较大的势力,车师和龟兹的匈奴势力还没有清除掉。就拿车师来说,在车师发展屯田的最终收益不及其他地区,而车师如此重要则归咎于其地理位置险要,位于汉朝和匈奴的接壤处,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西域都护府位置的选择就显得极其重要,不仅要可以方便取得粮草补给,还要对像车师这样的战略要地进行监视,防止匈奴从此地入侵,威胁到“丝绸之路”的安全通行。
  3.3 应在西域自然耕作条件相对较好的中心地带
  从相关的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得知,西汉时期的乌垒古城就是西域都护府的遗址。因此,找到乌垒古城就是找到了西汉时期西域都护府的遗址。汉代中央政府在正式设立西域都护府之前已经在西域相当数量的地区设置了管理机构,这对防止匈奴控制这些地区,维护中央政府对西域的控制是很有利的。在这之前,汉代政府在西域实行屯田制度,而又有史料记载,“轮台、渠黎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为统领和保护这些地区的屯田事宜,又派“卫司马使护都善以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在轮台和渠黎一带屯田。虽然乌垒城的地理位置对中央政府来说十分重要,但是乌垒城的自然环境无法满足都护府的物资供应,而在其西面的龟兹绿洲物产丰富,经济实力十分雄厚,是建立西域都护府最合适的地方。
  综上,西汉时期西域都护府设立的位置只能是在乌垒城。通过对历史资料和如今的地面遗迹双重核对,大致得出乌垒城的位置在近轮台县东部的卓尔库特古城。在卓尔库特古城和奎玉克协海尔古这两座古城中,通过对汉朝建筑结构、各古城位置关联性、水系位置等作比对,笔者更倾向于卓尔库特古城为西域都护府遗址的观点,这种观点也与北大教授陈凌的相同。这座古城规模庞大,整体为不规则椭圆形状,绕城一圈为1.25千米。这座城的建造方式为夯土结构,城中还发现了汉代彩陶。西域都护府所在地从最初的乌垒城迁到它乾城,这对西汉中央政府来说,意味着其对西域的管辖区域向西拓展了200千米,对西域的控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4 结论
  西域都护府是我国汉代在西北边疆地区设立的最高军事和行政机构,在防止匈奴奴隶主贵族再次入侵西域地区上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不仅维护了西域与内地的统一,同时还促进了西北边疆地区的发展。经过2000多年的歷史演变,随着现代历史研究、文献考证及遥感信息技术的深入探讨,关于汉代西域都护府遗址的真相将逐渐浮现在人们的面前。本文结合前人对于汉代西域都护府遗址的争议,在查阅和分析相关资料之后,得出了关于汉代西域都护府遗址的一点新见解,旨在通过本文的分析为学术界探讨汉代西域都护府遗址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洪涛.汉代西域都护府研究述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5-10.
  [2]林梅村.考古学视野下的西域都护府今址研究[J].历史研究,2013(6):43-58.
  [3]殷晴.汉代西域人士的中原憧憬与国家归向——西域都护府建立后的态势与举措[J].西域研究,2013(1):1-8.
  [4]张安福.西域都护府乌垒城遗址考[J].齐鲁学刊,2013(3):51-56.
  [5]马国荣.西域都护府的建立及其历史作用[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汉文版),1999(2):17-22.
  [6]徐国栋.汉代西域都护府总督郑吉对罗马商队的保护——中罗交通史研究中的罗马宪法和国际法问题[J].法治研究,2014(3):127-131.
  [7]尤江彬,陈富龙.西域都护府/且末古城数字地望考与长波段雷达次地表考古初探[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7(5):794-800.
  [8]任克良.西域都护府的设置及其意义[J].新疆地方志,2009(3):59-60+6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078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