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舞剧《杜甫》的隐喻表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大型民族舞剧《杜甫》以 “一个人笔下的唐朝”为视角,回顾杜甫的一生来展现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画卷。兼具了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与西方现代审美精神,以写意为主的叙事手法为中心,大量运用隐喻的手法来传达其中的精神内涵。本文主要通过修辞学中的隐喻概念对舞剧《杜甫》的动作、构图、舞美和道具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为此剧挖掘更深层次的涵义。
〔关键词〕隐喻;舞蹈;创作
大型民族舞剧 《杜甫》是由编导周莉亚、韩真耗时 5 个月精心打造的诚意之作,获得 2016 年第十届中国舞蹈 “荷花奖”舞剧舞蹈诗作品奖。 这部舞剧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突破传统的人物类舞剧规律模式,以艺术化的手法再现人物在历史环境中凸显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其创作上大胆创新,以写意为主的叙事手法为中心,整体安排上大量运用隐喻的手法来传达其中的精神内涵。
一、隐喻与舞蹈隐喻
1.隐喻的阐释
“隐喻”,来源于古希腊的合成词“metaphora”,具有“转化”“带来”的意思,强调由一种东西过渡、转出或者施加于另外一种东西的结果。 隐喻是文学修辞手法“比喻”的类型之一。《辞海》对隐喻的解释为:比喻的一种。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比明喻更为紧切这个词曾作为重要的修辞学概念被提出,它是比喻的一种,也会被称为暗喻。
隐喻是一种隐含的类比,它至少存在于两个不同事物之间,以想象的方式将某物等同于另一物,也就是说,隐喻是用一种不同于要表达的意义的事物作为载体,来指向要表达的意义。同时,隐喻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它是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隐喻已经是人类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语言、科学、艺术、神话、文化中无所不在。因此,隐喻在舞蹈艺术的领域里的运用也十分广泛,舞蹈艺术家们通过塑造隐喻内涵的舞蹈形象去唤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耐人寻味。
2.隐喻在舞蹈领域的运用
追溯有关舞蹈隐喻的原始渊源,在库尔特·萨克斯的《世界舞蹈史》中提及蛇形舞的内容和形式都不是表现到达目的地的情况,而是一种不间断的蜿蜒形式,这种模仿蛇形动作的舞蹈是在特定的日子里的单独为玉蜀黍(也称“七蛇”)赞颂而进行。然而在近代希腊流传的关于迷宫的传说,由于世界上的神话和传说有着无数关于蛇的隐喻,因此蛇形舞变为暗喻性的舞蹈。 其实,蛇形舞真正的起源是从环舞脱颖而出的自由式环舞,作为最古老的群舞形式,通常是舞者们围成一个圆圈面对一个圆心跳,或者绕着它移动。这可以联系到舞蹈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轨迹均是以圆的方式进行,头、手、腿、脚、腰等无不围绕“圆”的基本形态来形成各式各样的舞蹈动作。特别是中国古典舞的“划圆”动律,所以说舞蹈是“圆”的艺术,是缩影在宇宙的规模上展开的“艺术”, 是世界的缩影。这也体现出舞蹈的隐喻价值,这种以身体为载体的生命活动隐含着人类的情感、精神和意志。
苏珊·朗格认为,舞蹈家创造舞蹈是“为了表达对于那些直接的感情和情绪所具有的概念,为了直接展示情感活动的结构模式”之时,舞蹈已经由原始人类的“自发”变成现代人类的“自觉”。 原始艺术中的隐喻只是原始人类迫于有限的条件下想把潜在意识中的事情通过物象和动作语言的象征以此来表达,这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使得他们不自觉地用起了隐喻。然而,如今现代人已经具有强烈的历史自觉性,在强调精神力量的同时,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则是艺术家主动的自觉隐喻。所以说,舞蹈中的隐喻是舞蹈家自觉的追求,单纯地靠模仿与再现场景和情节无法深刻地打动人心,只有通过动作、姿态、表情的组合来塑造具有隐喻内涵的舞蹈形象,才能深刻挖掘人们内隐的思想情感。纵观舞蹈的创作过程,其实也是一种隐喻建立的过程,编导在自己想象力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号化的动作语言。正如舞剧《杜甫》,以从“一个人笔下的唐朝”的视角出发,突破了传统舞剧的叙事结构,没有设计过多强烈的戏剧冲突,而是以体现杜甫一生伟大成就的诗歌进行架构,创作出符合这些经典诗歌对应的意境,意象化地呈现和讲述了“诗圣”杜甫颠沛流离的一生,并勾勒成一幅波瀾壮阔的历史画卷。
二、舞剧《杜甫》中的隐喻分析
舞剧《杜甫》分为上篇“长安十载,求官谋事为苍生”,下篇“弃官归隐,笔底波澜惊风雨”。其中主要以“求仕行”“丽人行 ”“兵车行 ”和“难民行”这几个模块构架而成,以模块式舞段的情境渐入,通过追忆杜甫一生的坎坷经历,将其经典诗歌贯穿始终,诗意深刻地展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变迁。
1.动作语言的隐喻表达
舞剧《杜甫》的舞蹈风格是建立在汉唐舞蹈审美的基础之上,虽以古典舞语汇为主,但清晰可见较多融合了当代舞蹈语汇,其中包含了西方现代舞的基本语汇和表现技巧,并且将中国古典舞与西方现代舞进行创新性融汇,更加准确有力地表达此剧的思想内涵。舞蹈语言的多义性也隐含着编导对时代与人性的哲学思考。在四个大舞段中的《兵车行》里,讲述了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国家征兵,众亲分别的场景,形象特色的主题动作不失为此剧的亮点。士兵们迈着沉重的步伐,肩部的力量原动力是向上顶起,呈现的却是向下振动,是被迫驱使的象征,整体重心向下,每个脚步配合着鼓点的节奏。这个单一的节奏循环反复,步步逼近,喻指社会危机的到来,一种难以违抗的力量随即而至。典型性的动机形态一直在此段中重复持续,强有力的节奏顿点隐隐传达出生命内心深处的不安,传达出杜甫当时忧心忡忡的心理活动。例如在安史之乱中的弓箭舞部分,设计了士兵们英武的弓箭造型排列,一群穿着束身裙且面无表情的侍女们用细碎的双腿挪动,穿梭在这些英勇奋战的热血男儿之间,侍女的动作形态犹木偶式的呆板木讷,富有棱角,有种不协调感。侍女们佝偻扭曲的体态、缓慢慵懒的动作节奏隐喻着宫廷奢靡麻木的风气,缺乏生机,以女性形象暗含着已是风雨飘摇中的唐朝,盛世王朝正面临着一步步衰亡。同时,士兵们脚下振动地板发出的声响与身后飘摇松散的侍女们形成强烈的对比,形成更为深刻的隐喻内涵。 2.舞蹈构图的隐喻表达
舞蹈构图在营造意象上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演员的队形流动和形成的画面,使舞蹈的空间结构在舞剧整体呈现上形成了一定的意象空间,不仅是表层的、可视的图形变化;更是深层的、体悟的作品内容。舞剧《杜甫》的舞蹈构图充分利用现代舞编创技术,既蕴含东方美学的特色,又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在表现形式上实现了舞台调度全新探索。在安史之乱中的舞段里,在昏暗的灯光下,编导巧妙地将宫女塑造成宫殿立柱站于舞台高处,她们纤细的身体中所呈现出的肌理感,远看就像是立柱上的装饰,这隐喻着在封建社会里的女性地位的低下,宫廷制度下的宫女们虽美得飘然但仅仅只是装饰,意味着悲惨的命运只能被主宰。随后宫女们慢慢由三度空间降落到地面,前面是整齐排列的士兵们,从聚合到分散,具有向外延伸的扩张感,形成视觉的冲击力。肃穆庄严的氛围预示着强大的势力席卷了宫殿,一切都危在旦夕。
3.舞蹈道具的隐喻表达
在舞剧《杜甫》中有众多的道具使用既承担着表明身份、表达情感的作用,也含蓄而深刻地代表某种象征意义。道具作为人体的延展,从根本上说是将肢体的表达融入深层的意味,实现超越道具本身意义而产生的新的意象。如剧中设定的“两个杜甫”片段中一实一虚的两个杜甫形象,一个是对民众疾苦、国家危亡爱莫能助的静立于田野中的唐代真实的杜甫,一个是为反映真实杜甫内心世界穿越而来的影子杜甫。两个杜甫如同照镜子般相互审视,最后杜甫慢慢拾起地上的红色包袱,与剧中开头年轻之时的杜甫所背麻棕色的包袱相比,此时红色包袱隐喻着曾经的理想抱负,“踌躇满志济天下”的那份理想初心,颜色的标志就蕴含着一种隐喻性,并且始终向这个隐喻意义进行发展,揭示人物内心复杂的心理活动。由此可见,通过将符号性的道具在两者矛盾冲突里出现以此进行调和,包袱一物在人物的情境中配合巧妙的艺术构思,发挥着它独特的隐喻表达,不断凸显剧中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内涵。
4.舞美服装的隐喻表达
舞剧《杜甫》中的服装造型在遵循唐朝的古典审美基础上融合了现代简约派的风格,舞台布景简洁而庄重。如在宫殿的背景设置上,采用横竖线形构建的巨大官服,具有强烈的皇权象征意味。依次排列分布的线条,色彩的饱和度呈现出织布的纹理感则隐喻着中国丝绸的经纬线,以此放大凸显皇权至上、戒备森严的宫廷肃穆感,整体和官员们的服装也十分吻合,更好地配合了官员们群舞的喻体。在最后安史之乱中,通过将宫殿的形态在舞台的升降,借助多媒体的补充,让宫殿依稀地“零落”,昔日宏伟壮丽的皇宫在慢慢地消亡,这些零落的碎片赋予舞台更深的隐喻含义,一代王朝繁华落尽后的衰亡。这些抽象的意境间体现中国古代文人“隐而不显”的诗画情怀,寥寥数笔,将杜甫笔下的唐朝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舞剧《杜甫》隐喻的文化内涵
作为一部以中国古代文人为题材的舞剧,《杜甫》并未过多的再现人物的生平故事,在淡化故事情节的同时注重把握在不同环境里人物所展现的精神状态,从中体悟出人物各个阶段不同的情怀和思想,多维度地展现出这个历史人物因所处历史环境而产生的复杂而丰富的性格,从而塑造其多元化的立体形象。以上阐述的有关舞剧动作、构图、舞美和道具方面的隐喻表达实质都是为表现“人”而服務的手段和工具,让观众在不同以往的视角中,对所营造的情境有更为深刻的观感,获得一种独特的叙事感受,进而去思考、去体味。
这部舞剧所体现出的重人格而轻形象的刻画手法,简易式的舞台概念,为我们带来的视觉盛宴的背后却是讨论着关于国家与个人命运的现实命题。这种隐喻式的作品风格具有强烈的探索创新意识,编导巧妙地将自我对人物的思考和联想注入舞台上的寓意鲜明的文化物象里,这些文化物象不仅仅局限于表面形态的再现,重要的是它隐喻着当下创作者们更为深刻的文化自省和自觉。舞剧中诗化的动作语言建立起的视觉形象,让观众沉浸在全新的视觉体验的同时也更感受到其中隐喻生命的象征性力量。舞剧《杜甫》塑造的是一个大写的“人”的形象,喻指当下社会所敬仰的精神榜样,反映出艺术创作者在新时代精神生活下的深度思考和诘问,也折射出对社会深切的人文关怀,以此成为当代舞剧的典范。符号式的表现手法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在审美上的永恒意义,同时警醒人们时刻不忘肩头的责任担当,时刻不忘最初那份赤诚梦想的执着与勇气。
参考文献:
[1]谢之君.隐喻认知功能探索[M],2007.
[2]刘青弋.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王炳社.隐喻艺术思维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于平.情圣的痛苦 诗史的根———大型舞剧《杜甫》观后[J].艺术评论,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098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