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舞蹈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实际上,儿童心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需要创新培养的方式,将少儿舞蹈教育应用在其中。本文首先阐述少儿舞蹈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然后探究具体的实施方式,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为儿童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强化儿童舞蹈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少儿舞蹈教育;儿童心理;思想健康;合作意识;审美水平
在我国,少儿舞蹈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培养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主要方式。在不同的成长环境中,儿童所形成的心理、性格等均存在明显差异。为了让儿童健康成长,可以运用舞蹈的形式进行身心教育,在矫正不良体型的同时还能够磨砺儿童的心理意志,使其体会舞蹈之中的快乐,提高儿童的综合素养。
一、少儿舞蹈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
1.改善儿童的身体结构,并提升身体机能 由于儿童正处于身体生长的关键时期,通过舞蹈练习增强肌肉纤维的韧性,增加其中糖原、蛋白质的储量,并丰富体内的血管,促进新陈代谢、血液循环。不仅如此,还能够增加骨外层密质的厚度,提高骨骼系统抗扭转、抗压拉、抗弯曲、抗折断的能力,提升各个关节的灵活性、弹性。通过舞蹈的学习,还能够改善心脏本身的循环能力,深化体内消化系统的功能。身体是心理成长的基础,儿童能够拥有健康、强健的体魄,则可以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中,体会学习、生活中的乐趣,获得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姿态、健美的体型、高雅的风度与气质。久之,儿童会增强自信心,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
2.引导儿童的心理发展,并建立完善人格 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而通过少儿舞蹈教育可以实现儿童健康成长的目的。结合当前小学阶段的教育而言,小学生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学校应该重视儿童心理的健康程度,并积极运用少儿舞蹈进行教育、培养,使幼儿能够形成完美的人格、心理。在少儿舞蹈中,儿童会对“健美操”“集体舞”“歌表演”“时装秀”等内容产生自己的理解,然后结合自身的情感、生活实际运用肢体实现情感的抒发。基于此,儿童能够在练习舞蹈的过程中宣泄内心的压抑,其极端的情绪也可以得到缓冲。由此可知,少儿舞蹈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特效药”。在实际过程中,儿童在柔美、平稳的音乐环境中舞蹈,便会不由自主地调节呼吸、心率;儿童在柔激昂、欢快的音乐环境中舞蹈,其兴趣也会更加兴奋,治愈不愉快的情绪。
3.鼓励儿童的创新创造,并推动智力发育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求小学生必须全面发展。经过相关研究发现,儿童身体的发育状况与心理状况存在十分紧密的关系。由此可以发现,舞蹈活动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長。实际上,少儿舞蹈教育过程中提高儿童的智力水平,进而鼓励儿童进行创新创造,实现舞蹈教育的目的。例如:在练习模仿内容的舞蹈时,教师可以儿童展示猫、狗、鸭、小蝌蚪等动物。此时,儿童的注意力便会被教师动作所吸引,跟随教师的动作转动眼球。基于此方式进行教育,可以使儿童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同时还可以提升儿童的观察能力,在增强记忆的同时也能够开发思维。根据教师的舞蹈动作、对生活中动物的观察,儿童会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创新,将自己认为的优美动作加入其中。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应给予儿童一定的鼓励,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
二、少儿舞蹈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路径
基于少儿舞蹈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舞蹈的积极作用。因此,要想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教师应该加大对少儿舞蹈教育的重视,使其成为儿童心理教育的途径,为儿童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环境。对此,教师可以将以下的路径方式,应用在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过程中:
1.重视儿童的身体条件 根据教育家的研究,将儿童划分为六个年龄阶段,即乳儿阶段、婴儿阶段、幼儿阶段、学龄阶段、学龄中期阶段、学龄晚期阶段。其中,少儿舞蹈教育基本在幼儿阶段开始,直到学龄中期位置。如果从年龄的角度分析,少儿舞蹈教育通常在4岁开始一直到14岁、15岁左右结束。在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舞蹈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儿童的身体条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教育的内容,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在对5岁的儿童进行舞蹈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以简单的模仿为主,如上文提及的猫、狗、鸭、小蝌蚪等动物。这种教育方式与内容能够引导儿童观察生活,同时舞蹈的难度较低,避免儿童产生畏难的心理,影响教学质量。另外,采用简单的舞蹈内容能够激发儿童的积极性,使其可以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感受舞蹈内容的魅力。相比之下,在对12岁的儿童进行舞蹈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以健美操为主。究其原因,这一阶段儿童的生理发育迅速,同时也会出现不良的坐姿等,长此以往会影响体型的健美程度。因此,为了可以纠正儿童身体的不良习惯,教师通过健美操磨砺儿童的心理意志,从而能够获取健康的心理,实现少儿舞蹈教育的目的。
2.关注儿童的思想健康 近几年,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都加大了儿童思想健康的关注。其中,国家教育部门为了儿童能够健康成长,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教育措施、指导办法,并要求教师落实在日常的教育中。另外,部分中小学也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制定了儿童心理健康的方案,同时倡导家庭、社会应该配合学校对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因此,在适合少儿舞蹈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高度关注儿童的思想健康,使其成为确定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依据。例如,对于青春叛逆期的儿童,教师应该设计一些舒缓的舞蹈内容,同时将母爱、父爱等思想融入其中,如教师以“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等典型故事,编制一段舞蹈。当儿童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对乌鸦、羊羔的行为进行深思,甚至可以对比自身的日常行为。不仅如此,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儿童有更多的途径可以接触、获得新思想,所以教师在设计舞蹈内容的过程中,也需要将具有时代性的舞蹈内容纳入其中。例如,诸多中小学的课间操已经改为流行的鬼步舞,有效激发儿童的积极性。因此,如果教师关注儿童的思想健康,也能够强化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3.分析儿童的艺术特点 首先,教师应该意识到少儿舞蹈实际上是游戏的一种形式。因此,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彰显游戏的本质,为儿童营造一个舒适的、有活力的氛围,保证所有的儿童能够放松身心,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其次,少儿舞蹈能够展现儿童的心灵,便于儿童表达对世界的情感、认知。所以在日常的教育中,教师应该确保舞蹈内容具有较强的“童真性”。例如,教师可以将经典动画片的内容作为舞蹈设计的灵感,如冰雪女王、白雪公主等,在体现主人公思想情感的同时,还能够对儿童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儿童兴趣,调动其练习舞蹈的主观能动性,降低教师组织、引导的难度。再次,教师在展示舞蹈内容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儿童能够看懂,引导其理解舞蹈的深层次含义。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够接受不同的舞蹈内容。最后,由于儿童的生活、思想具有较强的丰富性,其情感更具复杂性,所以要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需要保证舞蹈内容的多样化特点,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进而实现思想教育的目的。
4.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 少年时期的儿童是结交朋友的旺盛时期,更是一生中参加群体活动最旺盛的阶段。此时的儿童,与群体之间联系的方式也十分丰富。在形體与舞蹈教学中,诸多集体舞、礼仪练习的内容需要男女配合完成,包括手拉手以及其他部位的接触等。因此,很容易在同学之间产生流言蜚语。面对这样的现象,部分儿童选择拒绝练习,增加异性之间交往的难度。为了对这种问题进行合理解决,教师应该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促使其心理健康成长。在舞蹈教学中,需要对儿童进行有效引导,加深其对音乐、舞蹈的认识,提升在艺术方面的修养,并倡导男女同学之间正常交往。如果依然有儿童不愿意参与练习,教师可以从礼仪的角度出发,锻炼儿童的处事态度、方法,使儿童之间能够拥有纯洁的友谊,为其身心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久而久之,可以强化儿童的合作意识,在班级内形成团结、信任、友爱的良好风气。
参考文献:
[1]谢梦玥,陈幼平.社会适应能力在流动儿童时间管理倾向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9,34(02).
[2]苏妹珍,何淑华.2015-2017年中山市学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07).
[3]沈苹.为了每一个儿童的快乐成长——江苏省无锡市梅村实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撷英[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08).
基金项目:2017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项目,《中国古典舞身韵融入幼专幼儿舞蹈课堂的实证研究》的成果之一,编号:XJK17CGD0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109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