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朝散大夫沈公墓志铭考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昱枫
摘 要:沈邈,北宋仁宗时期名臣,《宋史》有传,仅百余字,但沈邈墓志志文有1200余字。墓志的出土,可以补充《宋史》等记载。墓志中对于志主的生卒年、归葬地、世系、婚姻、仕宦经历等信息记载详实,可以补史之缺。墓志记载其为吴兴沈氏的一支,亦可以丰富对其家族研究的资料。
关键词:沈邈;墓志;仕宦
沈邈墓志在洛阳伊川出土,志盖上书“宋故天章阁待制沈公墓志铭”。志文32行,满行39字,隶书。志石长、宽均为83厘米。《宋代墓志辑释》收录其拓片及录文[1]237-238。《宋史·沈邈传》才百余字,但沈邈墓志有1200余字,墓志中对志主的生卒年、归葬地、世系、婚姻、仕宦等信息记载详实,可以补史之缺。
1 沈邈家族世系
沈邈,字子山,姓沈氏。“沈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子聃叔季,字子揖,食采于沈……春秋鲁成公八年,为晋所灭。”[2]3146志载沈邈为“出周冉季,文王之子戎,为汉光禄勋,居吴兴”。《元和姓纂》载:“汉光禄勋海昏侯沈戎,后居会稽乌程。吴兴分乌程为吴郡。”[3]1129起源于东汉沈氏,后世代居于吴兴。墓志记载沈氏一族在晋梁之时代有名人。在唐时,沈既济、沈传师父子以文学为后世所称赞。既济,“博通群籍,史笔尤工”[4]4037,在建中初年为宰相杨炎推荐,其才能卓著,“召拜左拾遗史馆修撰”[4]4037,后撰《建中实录》十卷。传师,《旧唐书》有传,“传师,擢进士,登制科乙第,授太子校书郎……历司勋兵部郎中,迁中书舍人”[4]4037。墓志记载沈传师“即公十代祖也”。“朝宗生既濟、克济。既济,……生传师、宏师、述师。传师生枢、询……”[3]1137故根据墓志以及《元和姓纂》的记载,沈邈先祖最早可以追溯至朝宗,为沈邈十二代祖。传师之后,沈氏后人并未有大功勋者,故后代事迹史书未载。志载唐代后期季岳为兵部员外郎,从昭宗至洛阳,不肯随众入汴,后为李璟用为中大夫,出使两浙。钱镠妻以子,生瞻,为钱氏步兵都尉,公之高祖也。沈言,为钱氏行军参谋,公之曾祖也。沈言生沈师古,亦仕于钱氏。后随钱氏归宋,为大理寺丞,赠兵部尚书,即为沈邈祖父。生文□,初仕钱氏,后归朝,为尚书虞部员外郎,赠吏部尚书,为沈邈之父。墓志记载,“曾祖妣钱氏、祖妣钱氏、妣钱氏,封仙源县太君”,而沈邈妻亦为钱氏。沈氏四代妻皆为钱氏,故沈氏与吴越钱氏一族关系密切。正史中并无对其家世的详细记载,《宋史·沈邈传》仅记载沈邈为“信州弋阳人”[5]10030,即今江西上饶人,并无对其族人等记载,故墓志的出土可以丰富对沈邈家世及家庭成员的记载。沈邈的子女较多,有子四人,分别为群玉、嘉玉、伯玉、夷玉;女三人,长女出家为尼,次女适进士邓子真,幼女适殿中丞吴安矩。墓志并未记载其四子的婚姻关系,为对沈邈后人的研究留下了空白,有待更多的史料补充。
2 沈邈生平及仕宦经历
墓志记载沈邈逝世时间为“庆历七年(1047)也”,享年46岁,故可推断沈邈出生约在真宗咸平四年(1001),历经真宗、仁宗两朝。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初九日,迁葬河南府洛阳县凤台乡陶牙里邙山之阳。
《宋史·沈邈传》仅记载沈邈“进士及第起家,补大理评事”[5]10030,而对于沈邈进士及第的时间则未记载。但其墓志记载沈邈“二十六登进士甲科”,可推断其于仁宗天圣五年(1027)举进士第。《宋登科记考》中记载“宝元元年(1038)(一作庆历间)登进士第”[6]166,故根据墓志记载则明确了沈邈进士及第的具体时间,补充正史记载之缺漏。吴建伟在《〈宋登科记考〉拾补——以碑刻文献为中心》一文中对沈邈“及进士第的时间”[7]16也有探讨。
正史中对于沈邈的仕宦记载较为粗略,结合墓志以及地方志的记载,可以详细地梳理出沈邈的仕宦经历。沈邈于天圣五年(1027)任大理评事,后迁丞,改殿中丞、太常博士。入尚书,为屯田都官员外郎。召拜侍御史,改兵部员外郎,直史馆。明道初年(1032—1033),改刑部郎中,知衢州江山、福州侯官县,通判广州、潭州。庆历初年(1041),又拜侍御史,知杂事,赐绯衣银鱼,待制天章阁。庆历三年(1043),沈邈任京东转运使。五月戊寅,帝下诏令“转运使皆领按察使”[8]194,十月丙午,命“张昷之、王素、沈邈皆领按察使”[8]194。庆历四年(1044),逢保州兵乱,公知澶州,视事三日,授河北都转运使。庆历五年(1045)十一月自陕西都漕知延州。志载“赐三品服,充鄜延路都总管、经略安抚使兼知延州”,积阶至朝散大夫、上轻车都尉、开国吴兴县男、食邑三百户,特赠谏议大夫。后因为沈邈长子沈群玉登朝为官,赠沈邈工部侍郎。沈邈英年早逝,仕宦仅二十余年,但却任职多地,政绩颇丰,为当地百姓所称赞,仁宗也多次下诏褒奖,并赐金带、开花鞔鞍辔马、金银花器等。
在沈邈的仕宦生涯中,为言官时敢于直言,任职地方时修边备、缮营田、治水利,为政一方,爱民如子。较为重要的事件则有三件:其一是为人臣无功不应进官。庆历三年(1043)三月辛卯,吕夷简罢相,诸多辅臣皆进官,但当时还是侍御史的沈邈却上奏仁宗,言:“爵禄……非功而受则为滥。……未闻庙堂之谋……而无名进秩,臣下何劝焉。”[9]3359这体现出沈邈不慕名利、一心为国的个人性格特点,仁宗也日益器重。其二便是夏竦罢枢密使一事。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三月,夏竦为户部尚书,充枢密使。时沈邈为侍御史,上章表明不可任用夏竦为枢密使。沈邈上奏仁宗,言:“竦阴交内侍刘从愿,内济险谲。……人主之权去矣。”[9]3365仁宗听从,罢竦枢密使。时夏竦权重,沈邈作为言官敢于直言,体现了他无谓权臣、正直忠义、胆气过人的特点。其三便是改革红盐之法。福州“旧贡红盐、密煎二种”[10]257,但当时红盐的制作之法大多以“以盐梅卤,浸佛桑花为红浆……暴干”[10]257,制作之法并不简单,故沈邈在知福州时,便以道途遥远、运输不便令当地“减红盐之数,而增白晒者”[10]257,还令漳、泉二郡亦均贡白盐,体现了沈邈关心民生疾苦的爱民之心。 3 沈邈文学成就以及交游
沈邈不仅政绩卓著,还有极高的文学成就,但后世留存的诗文不多,多数早已散佚,《全宋词》中仅记载两首,词名均为《剔银灯》。冯金伯《词苑萃编》中记载张温卿本是宿州营伎,名“张玉姐,字温卿”[11]4024,在当地技冠一时,“见者皆属意”[11]4024,沈邈最为钟爱,故在罢官次南京时,仍见之不忘,为其所作词二首,词中“须信道、情多是病”[11]4024等皆体现出沈邈对其思念之意。沈邈虽才能卓著,但也为情所累,后世多有贬低。《宋史》中称沈邈虽“亦有美才,致位通显”[5]10030,但“以酒失自,累故不能无贬焉”[5]10030,故此也影响了后世对其的评价。
沈邈交友广泛,尤与欧阳修关系较为亲密,二人情谊颇深,欧阳修也曾为沈邈作诗两首,名为《寄子山待制二绝》[12]716,为庆历五年(1045)所作。时欧阳修任河北转运使,权知成德军。《长编》记载“沈邈以庆历四年九月为都漕”[12]717,此诗作于欧阳修“离开真定前夕”[12]717,当时“沈邈尚未赴任”[12]717。除欧阳修外,蔡襄也赠沈邈诗一首。沈邈文采风流,当时许多文人都愿与其相交彼此赠诗,这也为后人研究宋代文人雅士的交游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4 结语
墓志中对于志主的生卒年、归葬地、世系、婚姻等信息记载详细,而且对于沈邈的仕宦等也记载详实,可以补充正史。吴兴沈氏,兴起于东汉,历经南北朝而不衰,唐宋时亦有名人辈出。沈邈作为吴兴望族沈氏的一支,对其志文的考释,可以丰富对吴兴沈氏的研究,填补学术界的空白。沈邈曾祖、祖父、父以及自身,四代皆娶吴越钱氏妻,也有利于丰富对吴越钱氏姻亲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郭茂育.宋代墓志辑释[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
[2](北宋)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唐)林宝.元和姓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4.
[4](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傅璇琮,龚延明,祖慧.宋登科记考[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7]吴建伟.《宋登科记考》拾补——以碑刻文献为中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6):16-21.
[8]燕永成.皇宋十朝纲要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2013.
[9](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0]伊永文.東京梦华录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1]葛渭君.词话丛编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
[12]刘德清.欧阳修诗编年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132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