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金光明最胜王经》同形字考释六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古代的传抄与刊刻过程中,因对中古以来汉译佛典文字异写制造了大量同形字异文,这给佛典文献的释读与研究带来一定困难。本文考释了敦煌写卷《金光明最胜王经》中“偏”“ ”“杲”“思”“戎”“擁”等6个同形字及其构成的词语,以便为读者正确释读经文,理解佛经含义、进而校理佛典文献、研究汉字史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光明最胜王经》;同形字;考释
  中图分类号:H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4-0050-04
  所谓同形字即字形相同而音义不同的一类字。裘锡圭:“不同的字如果字形相同,就是同形字。”[1]201蒋绍愚:“和异体字相反,同形字是分别为两个不同的词造的字,而结果是形体相同。这样,同一个字就记录了两个词。”[2]194毛远明:“同一个字形符号记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各词之间意义上没有内在联系,有的读音也不相同,只是字形偶合,这样的字称同形字。”[3]366张桂光:“同形字是指分别为记录不同的词所造的、在外形方面却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4]220同形字主要是在造字或用字过程中产生的,而《金光明最胜王经》属于写本文献,由不同书手在不同时代抄写出不同的版本并流传至今。在写卷传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各种变异,形成大量同形字。梳理这些同形字,不仅对解读佛典文本、整理佛典文献具有重要的佛学、文献学价值,而且对于探寻文字的来源与读音,沟通字际关系有着重要的语言文字学价值。本文考释了敦煌写卷《金光明最胜王经》中的“偏”“ ”“杲”“思”“戎”“擁”等6个同形字及其构成的词语。
  一、偏
  《金光明最胜王经》:“诸偏已除,无复烦恼。”
  按:“偏”,作 。该字形敦煌写卷常见,如:
  (1)《开蒙要训》:“歪喎 戾。”
  (2)《愿文等范本·公》:“公等自拜旌麾, 承厚遇;分忧佐理,委任专城。”
  (3)《双恩记》:“吾唯有汝 怜惜,满国黄金未为值。”
  上例句中之“ ”“ ”“ ”等字,皆为“偏”之异写字。
  对“诸偏”该如何理解?《广雅·释诂三》:“诸,众也。”[5]100《慧琳音义》卷七十引《苍颉篇》:“诸,非一也。”《说文·人部》:“偏,颇也。从人,扁声。”段玉裁注:“颇,头偏也。引申为凡偏之称。”[6]378“诸偏”义为“众多的偏颇”。把词义带入语境“诸偏已除,无复烦恼”,即“除去了各种烦恼”,意义似通但终未妥帖。参之《金光明最胜王经》异文,“偏”,作 ,作 ,作 ,作 。故“偏”为“漏”之异写字。“诸偏”即“诸漏”。《说文·水部》:“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刻。从水,屚声。”引申为泄。《广雅·释诂二》:“漏,泄也。”[5]67再引申,佛教指欲望带来的烦恼,“诸漏”即“诸烦恼”。《佛光大辞典》:“漏,烦恼之异称。诸漏,即诸烦恼。总摄三界诸烦恼,称为三漏。”[7]6309b表示“总摄三界的各种烦恼”之“诸漏”与语境“诸偏已除,无复烦恼”正相谐和。“诸漏”在佛典文献中常用,如:
  (1)东晋法显译《大般泥洹经》(卷第二):“慈心正行,不堕诸漏,弃损贪欲,修德守净,念生日少而命逝疾,人物辈非常,唯道为真。”
  (2)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五十一):“若有比丘八解脱身触成就游,不以慧见诸漏已尽已知,如是比丘而有身证。”
  (3)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第一):“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4)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得真自在,心善解脱、慧善解脱。”
  (5)宋施护译《佛说园生树经》(卷第一):“复次彼树开敷妙华,异香遍闻,人所爱乐时,即如声闻人诸漏已尽、非漏随增。”
  “漏”异写作“偏”,主要由构件异写造成。首先,构件“氵”异写作“亻”,如“鸿”作 ,《愿文等模板·十二月时景兼阴晴云雪诸节》:“下旬,木落穷秋,  (鸿)飞季月。”“活”作 ,敦研《大方广三戒经》:“斯不净 (活)命,以痴用自活。”敦博《妙法莲华经》(卷第四):“为利杀害,贩肉自 (活),衒卖女色。”“沐”作 ,《双恩记》:“我佛在日,偏 (沐)佛恩;佛隐双林,我偏失所。”“法”作 ,《礼忏文》:“常与护念,令 (法)不减。”《礼忏文》:“愿灵觉回光,常垂照烛;大慈方便,永荫 (法)云。”其次,构件“屚”异写作“扁”,该形体较为少见,目前仅见本例之“ ”字。故“漏”异写为“偏”,实为左右构件均异写所致。
  由此可见,在《金光明最胜王经》“诸偏已除”里,“偏”为“漏”之异写字,表示“烦恼”义,与表示“偏颇”义之“偏”成为同形字。
  二、
  《金光明最胜王经》:“ 诸妙高山,如芥可知数。”
  按:“ ”,作 。
  《字汇·手部》:“ ,同扏。”《正字通·手部》:“ ,
  扏并讹。”《玉篇·手部》:“扏,渠鸠切。缓也。”又:“ ,古文。”《字汇·手部》:“扏,渠鸠切。音求。缓也。又缓持也。”《广韵·尤韵》:“扏,缓也。”可见,“ ”为“扏”之异体字,义为“缓”“缓持”。带入语境,语义仍难解。参之《金光明最胜王经》异文,“ ”,作 ,作 ,
  作 。 、 、 皆為“析”之异写,故“ ”亦为“析”字异写。
  《说文·木部》:“析,破木也。”《广韵·锡韵》:“析,分也。”“析诸妙高山,如芥可知数。”唐慧沼《金光明最胜王经疏》:“约佛四身以显寿量。谓化,应亦应亦化,非应非化。如次为喻化身此没彼现故以水喻。化依应现如水出山。故以山为喻。俱句自受用如地为山水二依。第四喻法。以无形相故。”可见,“析诸妙高山,如芥可知数”义指佛陀之寿命有四种譬喻,即:一是海滴喻,一切诸水若以滴计,可知其数,而佛陀之寿命不能数之;二是山斤喻,诸须弥山以斤量之,可知其重量,而释尊之寿命不能量;三是地尘喻,一切之大地可知其尘数,而释尊之寿命不能算之;四是虚空界喻,虚空之分界尚可尽边,而释尊之寿命不能计之。“析诸妙高山,如芥可知数”义指将大山分开,我们就能以“斤”来计量,就能知道其重量。语义允恰。“析”作“分”义,其他佛典文献中亦有用例,如:   (1)北凉昙无谶等译《大方等大集经》(卷第六):“或时节节支解其形、析骨消髓,不以为苦、无有休懈,方更炽然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事。”
  (2)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第七):“四波罗夷,若犯一者,犹如析石,不可还合。若有自说得过人法,是则名为犯波罗夷。”
  (3)北魏慧觉等译《贤愚经》(卷第一):“汝今若能剥皮作纸,析骨为笔,血用和墨,写吾法者,乃与汝说。”
  (4)唐地婆诃罗译《大乘显识经》(卷第二):“然其种子不从枝入枝而至树首,割析树身亦不见子,无人持子置于枝上,树成根固求种不见。”
  “析”异写作“ ”,为构件讹混使然。首先,构件“木”异写作“扌”,如《双恩记》:“既 (栖)鹫鸟,父频高台。”《发愿文范本等》:“苻彩风流,耸玉材之一树;波澜吐纳,得竹前之千寻。可谓轩冕龟龙,文章
  (杞)梓。”《庐山远公话》:“远公亦也不归旧寺,相去十里已来,于一峻岭上, (权)时结一草庵。”《开蒙要训》:“ (栿)檩檽梁。”浙敦《普贤菩萨说证明经》:“琉璃作屋塼,白玉作栌 (栱)。”《双恩记》:“所以如来向此中,长时说据三 (根)记。”其次,构件“斤”异写作“后”。
  由此可见,因构件异写,“析”异写作“ ”,与“扏”之异体“ ”同形。又,“析”之异写字 、 、 ,右边构件“斤”加点增繁作“斥”并异写。
  三、频婆杲
  《金光明最胜王经》:“若使驴唇色,赤如频婆杲,善作于歌舞,方求佛舍利。”
  按:“杲”,作 。
  “频婆杲”,从整个词形来看,显系梵语外来词,但梵语外来词无此词形。参之《金光明最胜王经》异文,“杲”,作 ,作 ,作 。可知“杲”为“果”之异写字,“频婆杲”即“频婆果”。
  频婆树是一种梧桐科常绿的乔木,又称“七姐果”“凤眼果”。佛典中“频婆”一词,主要是指频婆树的果实,即“频婆果”,意为“相思”。由于频婆果色丹且润,故佛典中多用以形容口唇之美。如:
  (1)北魏瞿昙般若流支译《毗耶娑问经》(卷第二):“光明集在其身,颊如莲花,唇色犹如金频婆果。”
  (2)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第十九):“呜呼我主,口唇红赤,如频婆果。”
  (3)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八十一):“世尊唇色光润丹晖,如频婆果。”
  (4)唐地婆诃罗译《方广大庄严经》(卷第一):“目净修广,如青莲花,唇色赤好,如频婆果。”
  “果”异写作“杲”,敦煌文献尚有他例。如《南阳和尚问答杂徵义》:“ (果)然不见。”敦研《妙法莲华经》(卷第七)的《普贤菩萨劝发品》:“当于今世得现 (果)报。”《愿文等范本·十二月时景兼阴晴云雪诸节》:“孟夏将半,炎光渐盛;新花向囗,百 (果)将繁。”《金光明最胜王经》:“假使赡部树,可生多罗 (果);朅树罗枝中,能出庵罗叶。”
  由此可见,“杲”为“果”之异写字,“频婆杲”即“频婆果”,“果”之异写字与“杲杲出日”之“杲”同形。
  四、思痴
  《金光明最胜王经》:“无生是实,生是虚妄,思痴之人,漂溺生死,如来体实,无有虚妄。”
  按:“思”,作 。
  “思痴”,辞书未收释。从构词语素来看,《说文·思部》:“思,容也。”《集韵·志韵》:“思,虑也。”《说文·疒部》:“痴,不慧也。”“思”“痴”复合成词,词义难解。参之《金光明最胜王经》异文,“思”,作 ,作 ,作 。可知,“思”即“愚”之字形省简异体字,“思痴”即“愚痴”。
  “愚痴”,佛经有述。如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卷第九):“道当专念,多忘非道;道当定意,乱意非道;道当智慧,愚痴非道。”隋慧远著《大乘义章》(卷第五):“言三根者。谓贪瞋痴。染境名贪。忿怒曰瞋。闇惑名痴。此三乃是思前烦恼。”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六):“痴异名者,亦名无智,亦名无见,亦名非现观,亦名惛昧,亦名愚痴,亦名无明,亦名黑闇。”以上诸经均涉及“愚痴”,《佛光大辞典》将其义概括为:“心性闇昧,无通达事理之智明也。为六种根本烦恼之一,亦为三毒(貪、嗔、痴)之一。”[4]5455c“无生是实,生是虚妄,愚痴之人,漂溺生死,如来体实,无有虚妄,名为涅槃”,义指那些不能通达事理之人不能悟出无生实相的道理,耽著于生灭妄想,所以累劫漂溺于生死;而如来体悟真如实相,所以无有虚妄,不堕落在虚妄的生死当中,因此而超越生死,还归于涅槃。语义允恰。“愚痴”一词,佛典文献多有用例,如:
  (1)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汉译《佛说四十二章经》(卷第一):“愚者不释炬。必有烧手之患。贪淫恚怒愚痴之毒。处在人身。不早以道除斯祸者。必有危殃。”
  (2)西晋法立共法炬译《大楼炭经》(卷第五):“我已为了知是,不当与愚痴语,若愚者有瞋恚,智慧者不欲诤。”
  (3)北凉昙无谶译《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五):“彼土众生多诸贪欲如生盲人,诸女人等多诸奸谄诳惑于人,实不端正自言端正,实大愚痴现智慧相,能令众生迷没贪著,乃至久修禅定得五神通。”
  (4)宋法贤译《佛说信佛功德经》(卷第一):“或有沙门、婆罗门等,以愚痴故,生彼此意,起疑惑心,谓佛说法。”
  从此可见,“思”为“愚”之省简异体字,“思痴”即“愚痴”,“愚”之异写字“思”与“思念”之“思”同形。
  五、戎达罗
  《金光明最胜王经》:“我今往彼城邑聚落,王及大臣婆罗门、刹帝利、薜舍、戎达罗等舍,从其乞食。”
  按:“戎”,作 。
  “戎达罗”,辞书未收释。参之语境:“我今往彼城邑聚落,王及大臣婆罗门、刹帝利、薜舍、戎达罗等舍,从其乞食。”义指我现在到那城市村落,大王及各个阶层的大臣等,都随从乞食。结合上下文意可知,“戎达罗”是一个专有名词,义指一种社会等级。遍查汉语史料,无此用例。参之《金光明最胜王经》异文,“戎”,作 ,作 ,作 。可知“戎”即“戍”之异写字,“戎达罗”即“戍达罗”。   “戍达罗”,佛经有载。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有菩萨摩诃萨具修六种波罗蜜多,见诸有情有四色类贵贱差别:一刹帝利,二婆罗门,三者吠舍,四戍达罗。”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二):“仁者当知人有四姓:一、婆罗门种,多修口业;二、刹帝利种,多修手业;三、吠舍种,多修田业;四、戍达罗种,修驰逐业。其余杂类旃陀罗等,多皆修习恶律仪业。然此四姓及余杂类,业习不同,居处亦异,从少至老所务虽殊,皆崇四事。”由此可知,“戍达罗”是古印度四类种姓之一,即首陀罗。“戍达罗”一词,在佛典文献中多有用例,如:
  (1)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二):“吠舍田业,播种耕耘,粮聚仓储,人天国本。戍达罗种,通商有无,兴贩往来,务滋货殖。”
  (2)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百二十九):“随所生处常具诸根支体无缺,永不生在贫穷、下贱、工师、杂类、屠脍、渔猎、盗贼、狱吏及补羯娑旃荼罗家、若戍达罗贸易卑族。”
  (3)唐玄奘译《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二):“如刹帝利灌顶大王,成善巧智,观察一切沙门、婆罗门、刹帝利、茷舍、戍达罗等,种种功德、多闻、勇健、工巧伎艺。”
  (4)唐宝思惟译《大陀罗尼末法中一字心咒经》(卷第一):“若欲降伏戍达罗。取酥土和一依前法。若欲降伏一切恶人及恶星宿者。取酥及油麻烧之一依前法。如上说者。”
  (5)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二):“若王者,谓刹帝利、若婆罗门、若薜舍、若戍达罗,受刹帝利王灌顶位者,皆名为王。”
  “戍”异写作“戎”,碑刻文献多有用例,如东汉熹平三年(公元174年)《营陵置社碑》作 ,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三公山碑》作 ,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元遥墓志》作 。
  由此可见,“戎”为“戍”之异写字,“戎达罗”即“戍达罗”,“戍”之异写字“戎”与“戎马”之“戎”同形。
  六、擁现
  《金光明最胜王经》:“世尊金刚体,擁现于化身;是故佛舍利,无如芥子许。”
  按:“擁”,作 。
  “擁现”,辞书未收释。从构词语素来看,《说文·手部》:“ ,抱也。从手,雍声。”邵瑛《群经正字·手部》:“ ,今经典作‘擁’。”[8]307《广韵·霰韵》:“见,露也。现,俗。”“擁”“现”复合成词,语义难通。参之《金光明最胜王经》异文,“擁”,作 ,作 ,作 ,可知“擁”为“權”之异体,“擁现”即“權现”。
  “權现”,佛典文献有所涉及,如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二:“而诸佛果后权现示同众生。”隋提灯译《占察善恶业报经》卷第一:“但依本愿自在力故,权巧现化,影应十方。”清诛震述《金刚三昧经通宗记》卷第十一:“权巧现化。影应十方。且于五浊恶世。化益偏厚。”《佛光大辞典》将“權现”义概括为:“一是权,权宜、应机;现,化现。指佛菩萨为普度众生而权巧化现各种形相。与权化、权迹、权者、应现、示现、化现等同义。二是指垂迹之化身。属于日本佛教之转称语。”[4]6893c故“权现”义指佛菩萨为普度众生而权巧化现各种形相。“世尊金刚体,拥现于化身”则义指佛菩萨的金刚不坏之体为普度众生而权巧化现各种形相。“权现”一词,其他佛经与汉籍文献亦有用例,如:
  (1)西晋竺法护译《修行道地经》(卷第一):“以大慈悲弘益众生,助明大光照悟盲冥,叙尊甘露荡荡之训,权现真人,其实菩萨也。”
  (2)西晋竺法护译《佛说盂兰盆经》(卷第一):“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
  (3)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卷第一):“为此之党本德浅薄悭贪多垢故,以善权现三乘教,劝化声闻及缘觉者。”
  (4)后秦竺佛念译《菩萨从兜术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卷第六):“复经数月母系怀妊,十月具满生一男儿,三头八脚四眼八臂,睹者毛竖,父母眷属舍而欲去;菩萨权现令不得去。”
  (5)唐杨炯《盂兰盆赋》:“菩萨之权现,如来之化生。”
  “權”异写作“ ”,因构件“扌”“木”混用使然。敦煌文献、碑刻文献均有用例,如《双恩记》:“或是久成正觉, (權)作声闻。”《双恩记》:“所以 (權)为菩萨相。”《庐山远公话》:“远公亦也不归旧寺,相去十里已来,于一峻岭上, (權)时结一草庵。”“權”,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李璧墓志》作 ,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元昭墓志》作 ,孝昌二年(公元526年)《侯刚墓志》作 。而“雍”之构件“亠”与“雚”之构件“艹”常混用,故构件“雚”与“雍”为形近讹混。如想尔注《老子道德》卷上:“皆学耶文,习 (權)诈,随心情,面言善,心怀恶。”《南阳和尚问答杂徵义》:“问:‘三车本无实,所说乃 (權)宜。与者是旧车,那应得假物?’”《金光明最胜王经》:“或时见有般涅槃者,是 (權)方便,及留舍利令诸有情恭敬供养,皆是如来慈善根力。”《金光明最胜王经》:“或时见有般涅槃者,是 (權)方便,及留舍利令诸有情恭敬供养,皆是如来慈善根力。”《金光明最胜王经》:“世尊金刚体, (擁)现于化身;是故佛舍利,无如芥子许。”“權”异写作“擁”,其他敦煌写卷亦有用例,如《金光明最胜王经》:“或时见有般涅槃者,是 (權)方便,及留舍利令诸有情恭敬供养,皆是如来慈善根力。”
  由此可见,“擁”为“權”之异写字,“擁现”即“權现”,“權”之异写字“擁”与“擁抱”之“擁”同形。
  参考文献:
  〔1〕裘锡圭.文字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张桂光.汉字学简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许慎.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慈怡.佛光大辞典[M].台湾:台湾佛光山出版社,1989.
  〔8〕邵瑛.说文解字群经正字[A].续修四库全书(211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王文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95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