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由当代艺术看自由的审美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从当代艺术的审美特征出发,结合传统的审美观,分析当代社会的审美教育,并根据分析提出审美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当代艺术;审美教育;自由;人性
  审美教育又被称为美育,是将美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活动,是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审美教育协调感性和理性,构建完美的审美心理结构,具有塑造人格的基本功能。随着当代艺术这一荒诞、讽刺、前卫的艺术形式的出现,传统的审美教育也迎来挑战,人们不禁思考:审美有没有标准?美就是美丽的吗?美和丑的界限是什么?
  一、传统审美观的解体
  “当代艺术”概念的定义可以大致划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当代艺术”可以理解为一种特定的、非传统的前卫艺术形式;广义“当代艺术”则是对当前时代可以体现时代性的艺术的泛指,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当代”一词本身是指对历史时间的划分,指的是现在所处的时代,而“当代艺术”的“当代”与历史的划分并没有太大关联,当代历史与当代艺术在时间划分上是不同的,并且事实上,当前的学者对当代艺术时间的界定,有着不同的划分。一种主流观点认为,当代艺术的起点是二战结束的1945年;另一种观点认为,当代艺术的起点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最后,还有一种观点认为21世纪的艺术就是当代艺术。
  对于以上三种时间的划分虽然还有待商榷,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代艺术这一年轻、荒诞、前卫的艺术形式,目前仍然是不断发展的现在进行时。当代艺术不仅挑战着传统艺术的形式,而且在精神上也冲击着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不同的是,它更关注于当前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现实,因此它允许非美学和非艺术的出现,它允许丑陋的,不符合传统“美”的艺术,它由关注艺术的审美转向了艺术的本身。
  在很多人看来,当代艺术是无厘头的、难以捉摸甚至畸形的,从1917年,杜尚用一个男用小便池打通了“艺术”与“非艺术”开始,这种看法就已经存在了。艺术品不再必须要有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在洁具店买的现成品小便池也能成为艺术品,艺术也不再必须要表现美,艺术也可以是消解审美的、反美学的。同样,现在的当代艺术,方法论上都与杜尚有关系,当代艺术更多的与生活挂钩,当代美术批评家何桂彦说:“当代艺术要贴近现实、直面现实、反思现实、批评现实,其核心的目的仍然是希望立足于人性、人本、人文为基石的文化传统,当代艺术的文化诉求最终来源于艺术家对现实的拷问,对自我的拷问,对人性的拷问。”由于艺术和生活的界限逐渐模糊,或者说当今生活是由审美原则来重新建构的,因此,当代艺术审美彻底打破了传统审美的范畴,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中,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二、自由的审美教育
  “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识字的非文盲倒往往有不少不分美丑的美盲!”?——吴冠中
  提起“审美”,人们会首先想到“美与丑”。如果你在搜索引擎中搜索“当代艺术”,那么有关于当代艺术的关键字一定有“丑陋”“荒诞”“怪异”等,这些充满隐喻色彩的、晦涩难懂的当代艺术作品是真的“丑”吗?皮耶罗·曼佐尼——这位艺术先锋领域强有力的代表,出名的不只是他著名的“无色画”,还有他的“艺术家排泄物系列”。这位艺术家将自己的粪便密封在90个罐头里进行出售,其售价和金子一样贵,每一个罐头里都装有皮耶罗·曼佐尼大约30克的大便,包装上有皮耶罗的亲笔签名和独一无二的编号,2007年,编号18号的“艺术家之屎”,在意大利米兰的拍卖会上拍出12.4万欧元的高价。相信很多人对当代艺术的看法就像对“艺术家的大便”一样,人们惊愕于这些奇怪的艺术为何可以拍出这样的高价,质疑这样的艺术是否是真正的艺术。
  当代艺术的审美特征,受当代文化环境的影响,毫无疑问地说应该是多元化的,当代艺术突破了原有单一的审美特征从而变得更加自由。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发展,审美标准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一个艺术作品的美与丑是没有定论的,每个人对美丑的判断也不相同。
  黑格爾在其《美学》一书中全面结合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建立了完整的唯心主义美学理论体系,认为美学的实质是“艺术哲学”,主张美是主观与客观、形式与内容、理想与现实、自由与必然的辩证统一。强调艺术是绝对观念在感觉经验上的体现,艺术的发展是精神克服物质局限性而达到“主观性”的过程。黑格尔认为,艺术美的最高领域是心灵领域,而心灵的最高原则是自由。由此可见,审美本身就是主观的、自由的,正如有些人认为草间弥生《花(D.S.P.S)》的圆点太花太密集,有些人认为普桑《阿卡迪亚的牧人》太冷峻太理性,有些人认为安格尔《大宫女》的腰太长太夸张,不同的人对“美”有不同的标准,美丑并不是绝对的。
  我们无需对审美进行过多的束缚,更不应为审美制定标准,为人民选择“首席审美官”。盲目的统一审美,对他人的审美进行否定和指责,在教学中直接告诉学生“规范的、合乎比例的是美;抽象的、违反比例的是丑”,强行固定学生的审美,无疑是一种审美上的酷刑,是对审美的阉割。
  三、不是绝对的“自由”
  然而,上文中所提倡的“自由的审美教育”并不是绝对的“自由”。
  除了部分直面现实、反思现实的当代艺术作品之外,还有些打着“当代艺术”的幌子、披着艺术的外衣令人作呕的作品。比如自称为当代艺术家的四川人朱昱,把其吃死婴、拿自己引产的孩子喂狗吃的行为称之为艺术;某新锐摄影师把挖父亲坟墓,裸体与父亲尸骨合照的行为称之为艺术。这种行为其实就是用“艺术”来包裹兽性,本质上是对艺术的侮辱。艺术并不是没有界限的,这个界限就是人性,就如何桂彦说的那样,当代艺术核心的目的仍然是立足于人性、人本、人文为基石的文化传统,违背人性的行为不能称之为艺术。
  因此,审美教育即便应该是自由的,也不能是过度的自由,无论是艺术作品或是审美,都应该符合人伦道德,都应该有底线。审美教育本身是改善生活,增强人格,提高受教育者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审美教育本身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将感性和理性进行协调,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具有塑造人格的基本功能,所以,审美教育不能离开对人性的约束,一切都需要建立在人伦的基础上。
  结 语
  对很多人而言,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梵·高的《星月夜》这样的巨作才可以称作是艺术,而杜尚、皮耶罗·曼佐尼的作品他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理解,其实不仅是这部分人在质疑艺术,艺术家本人甚至都在质疑自己的艺术,不同的是他们在不断的质疑中反复思考艺术的本质,从而用更多的形式来表现艺术。当人们在盲目崇拜艺术家时,当艺术圈充满着浮躁时,皮耶罗·曼佐尼让大众相信罐头里装的确实是大便,并且把“大便”卖出了黄金的价格,“好吧,你说艺术品很值钱,那我就把屎卖给你。”这种对艺术的嘲讽、调侃的态度其实与批评艺术的大众无异。
  我们的审美教育虽然要保持自由的最高原则,但并不是绝对的自由,“自由”也需要“底线”。同时,在审美教育中,我们不一定要让学生站在批评的角度审视艺术,但一定要让学生尊重真正的艺术。
  艺术家们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让所有人都懂自己的作品,他们只是在艺术的这条路上不停地进行挖掘和尝试,即使是在异样的眼光下也要去寻找真谛。现在的审美教育也应该如此,我们或许不需要去理解所有的艺术,强迫自己去接受自己无法欣赏的艺术,但是在面对这些作品时,不一定要戴着有色眼镜,撇撇嘴说一个丑字,因为这些不断挑战自己,不断去寻找真理的艺术家们,本身就比金子更闪亮。
  参考文献:
  [1]陈慧玲.审美教育[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3.
  [2]克劳斯·费维克.席勒、黑格尔论通向自由的审美教育[J].复旦学报, No.1 2019.
  [3]张鸿声,王晓云.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审美教育[J].中国传媒大学, 1003-9104(2012)03-0078-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180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