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上林师公舞的艺术形态及其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师公舞是壮族祭祀仪式中专门用于表演的祭祀歌舞。从文化发展演变及历史渊源角度来看,与古代巫风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目前,师公舞主要分布在广西省的中部和南部地区,因而也被划分为桂南师公舞和桂中师公舞。总体来评价,均可统称为广西壮族师公舞。本文基于文化保护机制建构的视角,以21世纪以来广西省中南部上林县师公舞的发展与传承保护现状,浅谈师公舞艺术形态、文化特色,继而为其创新发展明确方向。
关键词:广西师公舞; 壮族; 传承
1 广西壮族舞蹈文化 -- “师公舞”
广西壮族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服装、信仰、传统节日,所以在艺术文化传承、风俗养成等层面,也较为独特。在诸多文化中,壮族同胞普遍以舞蹈文化为主流,舞蹈、音乐是最直接性的文化交流。换言之,千百年来,壮族人民有着自己的民间信仰,很多民族舞蹈大多是源于宗教崇拜、祭祀仪式。譬如,“師公舞”就是重要一脉。
严格讲,师公舞是在楚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目前在广西中部、南部部分县域地区广为流传。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以戴面具跳神为主要标志。在近两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壮族师公舞逐渐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儒家道家文化的影响,所以大量吸取了民间的传统文艺、体育形式,最终逐渐演变成为当下的具有半宗教性质、半文艺性质的独特表演形式。
2 广西中南部上林县“师公舞”的艺术形态与特征呈现
上林县与周边的武鸣、柳江、象州等地区一样,近年来一直如此师公舞传承发展相对较好的几大地区。理论上讲,各地彼此间在表演形态上虽略有偏差,但并无所谓的优劣之分,仅仅只是戏剧形式与表现特征的差异。这其中又分为南北、正野派之分。按照地域划分象州中平一带的桂中师公舞属于正派,上林地区的师公舞属于野派。正野派无优劣之分,而只是在形式与特征上各自特色不同。野派的上林师公舞在戏剧结构特征上,其傩戏的戏剧结构特征尤为鲜明,既接近于传统戏剧结构,又与现代戏剧结构不谋而合。
一般来说,师公舞的表演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依然是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的形态、服饰特色等。表演时,均是由师公来佩戴面具,然后在打击乐伴奏下扮神作舞。在歌唱的内容编排上,主要就是以颂扬神灵为主,因为早期当地的祖先,祈求神灵赐福消灾为主。于当下的意义来看,表面上看似已经“过时”,实则依然与当地壮族人民的生活发展很贴切。祈求神灵赐福消灾的现实意义,即集中反映出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故此,师公舞是楚文化与巫术祭典礼仪相融合演变而来的舞蹈。严格讲,祭祀类的舞蹈,多涉及当时的农业、生活方式等,其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更为重要的是,祭祀类舞蹈模拟性很强,最接近生活的真实感。对于这一点,通过舞蹈表演形态特征可以印证。
具体来看,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舞步姿态沉稳,与一般的单一民族舞蹈有很大不同。表演者表演过程中神态虔诚。通过服饰与面具的气氛渲染,在朦胧的气氛中寄托着早期壮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期盼。上林县的“师公舞”人物性格突出,舞蹈语汇比较丰富,并具有一定的韵律和规范。表演时,师公着宽袖大袍,戴上刻有人物脸谱的木制面具,在打击乐伴奏下,先表演一段独舞或双人舞,示意这位神灵已降临人间,接着坐下来演唱该神的身世业绩,歌颂他的力量与功德。每个神各有一个不同的面具和唱本,舞蹈动作和伴奏鼓点也各具特色,生动的表现了各个神的性格特征。
发展到今天,随着历史环境、社会生活方式的全局改变,所以近几百年来,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广西壮族人民的师公舞,存在形式也发生着变化,即由原本的“娱神”逐渐转向“娱人”。因为过去的人们,因缺少先进的科学知识,只能将避免灾难、土地丰收等生活愿景寄托于神灵。如今不同,伴随着生活方式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全面变化,再加上本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致使师公舞中的某些动作及功能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3 传承途径与发展对策
理论上讲,师公舞与当地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环境、信仰、风俗、审美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简言之,原始、古朴,动作庄重稳健,情绪含蓄虔诚,这些是主要形态特征。此外,近两千多年以来,壮族师公舞本身也经历了很多次的创新发展,最终方能流传至今。所以,在全新的人类社会新环境下,伴随着广西壮族人民生活习惯、风俗文化有较大程度的变化,所以师公舞也理应当做出相应的变革。当然,并非师公舞自身文化内涵的转变,而是文化内容传承模式的改变。
首先,创设师公舞的良性传承环境与氛围。在广西中部和南部很多县城,各地的村镇地区,每逢重大节日便会举行相应的祭祀活动。其中,主持祭祀基本上还是离不开师公。所以,这些活动本身就是发扬、宣传师公舞的渠道平台。在传承机制构建层面,迎合新时代背景,借助网络新媒体资源,与当地的旅游等产业融合在一起,让更多的民众尽可能多的了解到独具壮族特色的师公文化。
其次,政府部门应提高传承重视度。作为民间遗传的文化遗产,文化流传本身就是一个耳濡目染的过程。所以,作为政府服务部门,理应担当起更多的责任。文化保护看似遥不可及,实际上却一直围绕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
结语
师公舞是壮族舞蹈文化的瑰宝,也是壮族几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它随着历史的前进和演变,进行着发展和创新。对师公舞进行研究和传承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对继承和发扬民族舞蹈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于欣, 金涛. 广西师公舞的不同形态与源流[J]. 民族艺术, 1992(1):144-161.
[2]蒋亚云. 广西壮族民间舞动律风格特征根源探寻——从创作的角度看师公舞的传承与发展[J]. 艺海, 2013(9):110-112.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二级学院舞蹈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291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