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法,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从认知偏差、专业力量、宣传、档案管理、危机干预等五个方面,总结了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旨在探索出适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发展的系统工作模式。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1 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校园的稳定和谐,关系着学生人格的发展,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指导性的要求。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由于地域的不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同,导致各个地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程度截然不同,在不断发展提升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的问题。需要积极探索出适应高校实际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2 当前高校心理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知偏差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的发展纲要及政策,整体上呈现出积极向上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高校部分管理人员及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存在惧怕及特殊对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情况,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与专职工作人员有关,与己无关,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布局。这一问题的出现,与我国心理学的发展起步较晚这一大的背景是息息相关的。
除此之外,还存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完全等同起来的问题。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手段,目的是为了改造学生的思想。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环节,相辅相成,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塑造学生健康完整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也不能将两者完全等同。
2.2 专业力量不足
第一,配备的人数不足。按照国际的标准,高校心理咨询专业教师的配比应当是1:500,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专职教师的配比为1:4000,这个比例远低于国际标准,且很多高校配备的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并未达到国家标准。
第二,心理健康工作教师的专业化不足。高校大部分的心理咨询教师或心理健康教师均为兼职人员,非心理学专业背景。兼职心理健康教师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咨询工作的压力,但是,由于缺乏专业背景,在处理一些复杂、棘手的心理问题时缺乏专业的指导,不利于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树立开展,也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科研发展。
2.3 宣传活动流于形式
宣传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师生对心理健康概念认识,提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渠道。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25心理健康活动月,活动形式多样,覆盖面广。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非活动月期间的宣传是十分缺乏的,没有将宣传活动贯穿始终,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形成久远的影响。
2.4 心理档案管理方式落后
当前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方式主要是传统的纸质材料或电子材料的简单保存,形式单一,方式滞后。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无法有效的利用数据进行预测,学生的各类档案分在各个职能部门保存,没有流通,不利于掌握学生的整个心理动态。
2.5 学生心理危机预测能力不足
目前各个高校都积极开展新生的心理普查工作,并进行定期的心理排查工作。心理普查与排查工作一定程度上能筛查出部分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能够做到对这部分学生的及时干预。但是,在這个基础上,每年高校仍然有不少自杀或杀人的心理危机事件产生,这部分学生很多都不在重点关注的学生名单之内,是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一大难点。
3 建立系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3.1 加强高校管理人员与高校教师的心理培训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专职心理教师的工作,它需要每一位管理人员与教师参与其中,是“心理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可以通过心理讲座、心理培训、心理活动的形式向高校教师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养其“心理育人”的意识,纠正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知偏差,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通过心理培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掌握正确的沟通技巧,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3.2 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结构
在当前缺少专业心理教师的现实条件下,优化现有的资源结构。
第一,专职心理教师。依照国家规定,结合各个高校的实际,定期进行专业的心理知识培训,提高心理咨询及心理危机干预的水平,能够有效的指导兼职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二,兼职心理教师。定期开展心理督导活动,有效利于辅导员的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结合,提高心理干预的能力。
第三,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医校结合模式,当出现专兼职教师难以评估的案例时,及时邀请专业的精神科医师进行评估。各个地区建立统一的心理健康教师工作联盟,整合地区的心理人力资源,互帮互助,共同成长。
3.3 加大宣传
第一,将宣传纳入日常工作。通过新媒体,建立心理公众号,每周向学生推送心理类别的文章;通过宣传栏,定期更新与学生最迫切需要了解的心理健康知识。
第二,利用好学生社团组织。派专业教师指导心理社团工作,利用好朋辈资源,充分发挥学生团体的主观能动性,组织长期的有吸引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第三,拓展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宣传渠道,丰富心理健康活动月的活动形式。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打造心理活动品牌,与宣传日常活动紧密联系,形成系统。
3.4 提高科研水平
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学习,结合工作的实践,进行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工作。通过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主要的心理特征,提取出能有效预测学生心理危机的因子,提高心理危机学生筛查率。结合相应的技术,形成一套即使是非心理专业教师也能操作的系统,当教师或辅导员发现学生有异常时,可以通过系统判断学生是否存在心理危机。
3.5 信息化管理学生心理档案
在大数据背景下进行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将学生的心理档案与教务档案、诚信档案等进行整合,便于迅速找到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协助评估学生的心理状态。将学生心理档案分级开放权限,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委员实时更新与学生心理相关的异常状态,便于个案的跟踪,保持咨询的延续性。
[参考文献]
[1] 王欣. 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A].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2001:3.
[2] 卢爱新.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7(03):80-82.
[3] 刘运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几个问题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15):109-110.
[4] 徐笑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7.
[5] 王泓.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档案管理的影响[J].城建档案,2018(08):65-66.
(作者单位:琼台师范学院,海南 海口 5402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292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