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中小学研学旅行主题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研学旅行作为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内容及新方式之一,对于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作用。针对当前在推进研学旅行工作过程中出现的诸如游而不学、流于形式等问题,本文试图从研学主题设计角度出发,探讨更有效地开展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方式。
   关键词:研学旅行;主题设计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推行,及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研学旅行作为我国传统游学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正逐步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之一。2014年4月19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在第十二届全国基础教育学校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我国基础教育新形势与蒲公英行动计划》的主题演讲,首先提出了研学旅行的定义: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研學要以年级为单位,以班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同学们在老师或者辅导员的带领下,确定主题,以课程为目标,以动手做、做中学的形式,共同体验,分组活动,相互研讨,书写研学日志,形成研学总结报告。紧接着,在2014年8月21日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按照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等11部门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从国家政策层面,进一步推动、指导研学旅行的发展。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发展让人看到了素质教育制度改革的新希望。据四川省旅游学校2019年针对研学旅行开展的调研结果,旅游企业、中小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研学旅行的主观接纳度和欢迎度都比较高。调查问卷结果显示,95%的家长对研学旅行普遍持支持态度,但与此同时,对于把研学旅行作为知识在现实的延伸应用持怀疑态度的家长却占比达65%。这实际上反映了近年来研学旅行在开展过程中实际存在的一些弊端,比如“游而不学”:大部分研学课程并不以“学”为目的,反而本末倒置,只注重“游”,旅行目标、主题模糊。当前,虽然很多学校把研学旅行纳入综合实践课程体系之中,但缺乏对研学旅行教育价值的准确认识,对研究旅行的教育意义、目标、主题等缺乏系统的思考,把研学旅行等同于传统的春秋游、夏令营等,陷入了“游大于学”“只游不学”“重游轻学”的怪圈,甚至是一些花费巨大的海外游,也往往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校园、合影留念等表层活动上;其次,研学主题目标不明确导致准备不充分,如很多研学课程都是参观纪念馆、博物馆、或者风景区等,但出行前及行程中并未围绕研学主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及指导去学习、掌握所见所看所闻所学,虽然确实去了很多地方,开拓了眼界,但是学生所得到的知识依旧只是皮毛,并未深层次理解、掌握及内化为生活能力。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学生及家长的参与体验,使研学旅行的意义和效果大打折扣。
   要解决上述问题,方式之一就是从主题设计入手,使研学旅行真正成为“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为此,研学旅行主题设计可以分为“课程预备设计”、“游览内容设计”、“反馈活动设计”三个环节进行。
   研学旅行作为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其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因此,在旅行主题设计开始阶段,就应该从学校课程内容出发,将课内学习主题设定为研学旅行主题的核心内容,并据此进行诸如旅行目的地、路线选择等行前预备工作,并针对旅行目的地的特点,结合课内学习内容,指导学生开展“预习”式的学习活动。此环节即为“课程预备设计”。例如,成都市许多小学针对三、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阶段性语文课程学习特点(开始大量学习古诗词),因地制宜,通常选择成都市内著名景点——杜甫草堂,作为研学旅行目的地,设定如“寻访诗圣足迹”等以“诗词学习”这一课内学习主题为中心的研学旅行主题。同时,教师在行前,会带领学生复习学习过的杜甫诗歌,并提出诸如“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杜甫草堂会是什么样的”等问题,让学生怀着探究的心情,带着问题开始研学行程。
   在“游览内容设计”环节,应结合研学旅行主题,对旅行目的地的景点进行恰当取舍,选择最能体现主题的游览路线,并设计对应的游览活动。比如,上述以杜甫草堂作为研学旅行目的地的小学生“寻访诗圣足迹”之旅,就通常把“诗史堂”、“茅屋遗迹”及杜甫生平陈列室等设计为游览重点,而与诗歌学习主题关联不大的“万佛楼”等景点则可省略。同时,设计如“寻找草堂对联”等与游览行进同时进行的趣味活动,可使学生在游览过程中的关注点始终保持与研学主题相关。最后,在“反馈活动设计”环节,应在游览行程结束后,及时安排学生进行游学效果反馈活动,以达到“以游促学”的目的。仍以小学生“寻访诗圣足迹”之旅为例,游览结束后,指导教师可采用如安排学生写杜甫草堂游记,或开展草堂对联上下句联句比赛等活动,使学生将游览所学进一步理解、深层次掌握,并提高了对应的课内学习能力(国学、历史、写作等等)。如此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游”“学”结合,“研”“学”结合,则真正达到了研学旅行的目的。
   研学旅行改变了我国中小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自主学习,由机械的记忆性学习转变为探究式的研究性学习。只有从研学旅行主题设计入手,让学生成为研学的主体,让学成为研学的根本目的,真正实现“游中有学”,才能将研学旅行的最大作用发挥出来,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调研报告“中国研学旅行的起源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四川省旅游学校,20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627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