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符号美学视角的曼荼罗图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曼荼罗图像的原型图式一直以“几何图形为框定,有中心、有层级、有对称”的表现形式广泛地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荣格借它来指代世界各古老文明和宗教记录行为的一种无意识状态下的秩序表象,以图像的形式进行表达。曼荼罗图像的呈现与人类意识底层的喜好有许多共通之处,传递着人自身的需求和对生活的感受,是内在精神情感的外在可见符号。
〔关键词〕曼荼罗图像;符号美学;意味载体
一、曼荼罗图像与符号美学
曼荼罗一词,由梵语mandala音译而来,被认为源自印度并与原始的宗教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用以表达宗教思想以及对宗教仪式活动进行引导。它跟随历史的进程发展为一种独特而瑰丽的艺术表达方式,被广泛运用于宗教艺术。在近代受到西方心理学发展影响后,曼荼罗与人类的距离越来越近,也逐渐受到当代学界的重视,意识到它与人类内心意识表达的联系。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定义的曼荼罗,是借它来指代世界各古老文明与宗教对宇宙的象征和记录行为的一种无意识状态下的秩序表象,这种秩序表象以图像的形式呈现。荣格认为在绘制曼荼罗图像的过程,是将无意识里那些难以名状的心理特质整合的过程。曼荼罗图像绘制得逐步成型,可以清晰地传达出自己的意象,将一切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内容和特性结合起来,使其最终呈现出一个有机的整体的状态,因此,荣格认为研究与绘制曼荼罗的过程可以使内心呈现出和谐有序的状态。同时,曼荼罗逐步完整化与多元化的过程可以称之为人类文化不断解放自身释放潜意识的过程,是人类主动去认知世界理解生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世界直接给予的事实。事实上,曼荼罗图像的呈现触及人类最原始的三种需求,即情感需求、心理需求和审美需求。
综上所述,曼荼罗图像将需求呈现的那一刻,也将作者的自身需求与对生活的情感感受传递出来。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由此可得,曼荼罗图像的呈现是情感符号形式的一种。而感受符号美的过程,即,由作者主体对所想要传达的情感进行编码,同时在编码的过程中赋予了该情感信息符号化的定义并传达给接收者。接收者对这个符号进行解读,并有效地感知到该符号背后所蕴含的意味。符号由情感编码而成并与接收者实现有效传达的过程,即称之为美的。曼荼罗图像正是由作者将想要传达的情感进行符号编码而呈现的形式。苏珊朗格也提到过符号的最主要功能,即将经验形式化并通过这种形式将经验客观地呈现出来以供人们观照、逻辑直觉、认识和理解。曼荼罗图像也具有这样的功能,它把观念、情感、经验等以艺术的名义再现其精神的元素,并构建成新的符号来传达交流。当主观经验凝练为抽象的符号形式时,从而使人们可以运用这些形式去想象、理解以及创造出情感的本质去表达出自己所想要表达的概念。由此,进一步得出曼荼罗图像是人们情感内心表达的符号形式。
二、曼荼罗图像的“艺术品符号”意义
曼荼罗图像以客观符号化载体的形式将创作者内心的主观经验意味表现出来。英国艺术理论家克莱尔·贝尔曾在《艺术》中提出艺术品的本质即“有意味的形式”,无疑,曼荼罗图像是艺术品;是人们情感内心表达的符号形式;是“艺术品”符号。“艺术品符号的功能——不仅是具有指称事物,表达意义的作用,更可以把人的审美经验通过构建成为艺术符号的形式来引导人们认知和思维”,并在艺术符号的构建中表达出那些不可触摸的、无形或有形的概念,来展现我们所感知到的或未知的事物。人们对艺术品符号的理解与把握是基于想象空间的基础,而曼茶罗图像通过艺术创造活动呈现出来的那些无法用语言描绘的意识状态也是基于在想象的基础上的。想象能力的出现要先于理性分析能力,它是人类所具备的最为古老的精神活动之一,可以引发人类高于现实环境的洞察力,甚至是产生梦幻、宗教以及各类信仰的共同源泉,它的直接作用对象就是想象。曼荼罗图像将情感意识形式化再呈现于想象面前,而且艺术本身也是人类所具有的最为基本的能力——想象能力——产生出来的,当其被创造出来以后,又反过来作用于想象力,以实现对符号美的感知。
三、曼荼罗图像的“传递性符号”意义
曼荼罗图像既作为一种艺术品符号,也作为一种传递性符号。它作为内在潜意识的外在表达,将潜意识里不可名状的思维情感描绘实体化,将其概括和固定传达出来,使感官原始体验的映像及条件反射具有一个外部的形象,以便使自己和其他人能够看到它,从而进入到思维活动层面,进一步产生精神上的沟通。此过程是艺术家遵循艺术的本质和艺术的规律来呈现自己的审美意味和经验的一种方式和结果,而且只在“该接受者是该符号创造行动的受者”这一有限条件下。它的意义是由它在接受者心中唤起的那些想法、形象和情感构成的。曼荼罗图像所具有的价值,也正是通过它与具有这种接受态度的受者两者关系而建立起来的价值。如果没有这样的过程以及这样的限定,那它表现的仅是感官经验中任意的偶然事件。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阐释,接受者对于它所表达的秩序的有他的理解,这个理解深入到了该符号所表现的内在,这样便使曼荼罗图像得到了发展。这样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一个意味傳递交互的过程,恰如冯钢的《艺术符号学》里所说的“符号是作为传递意识的载体”。
四、曼荼罗图像的“抽象性符号”意义
人将自身早期的、直接的交际中所做的观察扩展为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而人对世界生活的内在感受、对自身发展的内心写照只会被模糊地意识到,因其中大部分成分不可名状,很难给出确切定义。同时,曼荼罗图像的呈现与内心情绪密不可分,因此,曼荼罗图像还可以被描述为一种“模糊性的例子”,它可能由完全抽象的图形构成,表现为抽象的符号。但它们同样可能“引起”与所指(所指的并不是指这一符号,而是指这一符号背后所蕴含的心理表象)之间具有类似关系的某种印象,并不是以直接的形式去摹写,而是以一种潜在的类比去暗示它。如类似带拳头或是箭头的符号,它并未直接模写出力量或强大的概念,但我们看到它时可以有这么个有关“力量”的印象。这种“象征符号”把抽象的观念、情感、经验等概念以艺术的名义再现其精神的元素,以达到符号寓意最充分的呈现,构建出新的符号来传达、交流、延伸以及生成新的文化意义.让混乱不整的或隐蔽的现实变为可见的形式。其中图像里所抽象出来的不是注意力和语言能够关注到和把握到的方式,而是情感生活中的那些只能被直觉和感觉感知到,并且不可言传的方面。曼荼罗图像将情感生活用艺术表现的手法客观化诉说,并且只有通过这种将情感意识生活外显表达的手法,人们才能够对它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在实践活动中对其应用。
小结
曼荼罗图像经过历史的历炼成为今天纷繁华丽的艺术表达方式,它以形式传达意蕴内涵的过程,使其自身具有了艺术品符号、传递性符号与抽象性符号的意义。它将那些或混乱不整、或隐蔽的现实以可见的形式整合为有机整体传递给受者,将人的审美经验应用与实践,使之以艺术符号的形式激发人们对物质世界认知和思考,从而产生作者与受众精神诠释和交流过程。并且,曼荼罗图像还将那些不可言传只被直觉所感知到的抽象存在以艺术的手法客观呈现出来,进一步表明了曼荼罗图像是内在精神情感的外在可见符号,是内在认知和需求的客观符号化图像载体。
(责任编辑:牧鑫)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美).艺术问题[M].滕守尧,译.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9-10.
[2]克莱夫·贝尔(英).艺术[M].薛华,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冯钢.艺术符号学[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3:5,35.
[4]刘凯欢.藏密曼荼罗的造型艺术空间论:[硕士学位论文][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
[5]赵大鹏.曼荼罗原型图式与现代建筑创作:[硕士学位论文][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3.
[6]汤筠冰.艺术传播符号的理论脉络与形态分演[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5(05):150-15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838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