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虚拟仿真的“非遗”传承实践教学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高校在“非遗”传承实践教学中遇到一些问题,虚拟仿真在“非遗”实践教学中具有一些优势,可以探索结合信息化技术,将虚拟仿真引入现有的“非遗”传承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虚拟仿真,不仅可以对现有“非遗”传承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有效补充,助力解决在“非遗”传承实践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能为学校参与更高层次的实践教学项目建设和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非遗传承;虚拟仿真;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1]87-88面对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人才不足的问题,2015年原文化部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研修计划”,以高校为平台,进行“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到目前为止,已取得一定成果。然而,仅仅依靠单一的“非遗”传承人群培训,较难在“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工作上取得突破,还需依靠高校进行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在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国家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面对高校在“非遗”传承实践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探索结合信息化技术的高校“非遗”传承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成为“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突破方向,由此,我们提出在高校引入虚拟仿真的“非遗”传承实践教学的新思路。
一、“非遗”传承实践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5000年历史所留下的文化瑰宝,是珍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做好“非遗”传承工作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具有重大的意义。当前“非遗”传承的人才培养大都是通过传统师徒制的口传心授方式,相比国家现代教育体系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师徒制的“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不小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规模较小、教学系统性不足、教学标准化程度低等。[2]207-212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将“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工作融入国家现代教育体系之中,这可解决传统师徒制存在的问题。但是,随着高校规模化、系统化、标准化的“非遗”传承实践教学被推广之后,“非遗”传承实践教学随即衍生出新的问题:
(一)学生实践时间受限。高校把“非遗”传承实践教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环。然而,在培养方案中,学生需修读的课程远不止于“非遗”实践,相对于传统师徒制近乎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当前高校的在学生“非遗”项目实践时间上难以投入大量学时。学生只能按照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在规定的时间进行“非遗”项目实践。另一方面,当前高校聘用了部分高水平、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作为兼职教师,这部分教师无法比照全职教师进行管理,职能部门在教学时间安排上需要做更多考量,从而间接地影响了学生在“非遗”项目中的实践时间。
(二)学生实践地点受限。由于“非遗”项目实践需要特定的实践场所,例如舞蹈系需要建设专用的舞蹈教室,音乐系需要建设专用的声乐教室,美术系需建设专用的漆艺、陶艺、雕刻实训场所等,因而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需投入资金进行实训室建设,或是使用企业的实训场地进行联合培养。然而,在现有高校管理模式下,实训室全天候对学生开放的方式还尚未普及,学生只能在课表安排的授课时间、地点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希望有更长实践时间的学生,对于教师的备课亦不方便。
(三)部分项目耗时耗财。对于部分“非遗”实践项目,一个作品的制作工艺耗时较长,在有限的实践学时下,将导致学生实践制作的次数变少,许多实践环节仅能浅尝辄止,影响学习效果。此外,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耗材,以漆艺、木雕和陶艺为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难免因初学者技能生疏,造成不可逆的原材料损坏,需要重新更换原材料,不仅增加了实践时间,同时也造成了实践耗材的过多损失。
(四)部分项目师资较少。“非遗”工艺与技能的掌握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沉淀。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名单,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1082人,其中80岁以上的有107人,40岁以下的仅有7人,平均年龄为63岁。[3]33-48“非遗”项目的高水平传承人年龄较大,客观上造成无法长时间承担“非遗”技艺传承的实践教学任务,在年轻的“非遗”传承人尚未大规模培养并独当一面的情况下,“非遗”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面对高校开展“非遗”传承实践教学过程中衍生出的新问题,探索以虚拟仿真作为当前高校“非遗”传承实践教学的补充,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二、虚拟仿真在“非遗”实践教学中的优势
教育部早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就明确提出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4]97-99。作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典型方式,虚拟仿真是依托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多媒体技术、人机交互等信息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实验环境和实验对象,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开展实验,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目的。相比当前高校在真实环境下的“非遗”实践教学,引入虚拟仿真之后的全新教学方式将具有如下优势:
(一)不受时空的限制。引入虚拟仿真之后,学生能够体验身临其境的虚拟实验场景,模拟真实环境下的实践教学过程,使“非遗”项目的实践教学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除部分项目可能依赖特定智能设备之外,学生可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个人电脑访问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实践学习,形成对真实环境实践训练的有效补充。
(二)友好的人机交互。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能够在虚拟实践训练中提供学生友好的人机交互体验,包括实践开始前提供简单易懂的操作指南、实践过程中模拟人声提供的逼真操作提示,还包括危险场景、步骤的错误提示和过程终止。人机交互能为学生提供快速熟悉实践项目的途径,能实现真实环境实践训练前的有效预习和课后巩固,减少不必要的耗材损失,同时,也为模拟高水平“非遗”传承人的声像资源用于教学提供了可能。 (三)开放运行的资源。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不仅提供给本校师生使用,还应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让更多的学习者能够接受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更好地促进“非遗”项目的对外推广。
(四)客观的评价体系。现有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机制较为主观,而引入虚拟仿真后,可基于学生实践过程,设定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学生在完成实践后,可根据项目的事先设定而自动获得对本次实践过程和实践结果的客观合理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身不足,同时还可作为教师对学生最终评价的参考依据。学生学习的过程数据,还为大数据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共性问题提供可能。
“非遗”传承实践教学在引入虚拟仿真之后,全新的教学模式具有相比以往单一真实环境下的实践所不具有的优势,但也应遵循“能实不虚,虚实结合”的原则,必须认识到虚拟仿真是实体实践项目的有益补充,不能用它代替基本的、常规的经济型的实体实验。[5]236-238在国家推动建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的背景下,国内高校理工科相关专业早已投入资源进行项目的建设,而以法学、教育学、体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为代表的文科类专业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尚在起步阶段。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7-2020年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通知》,本科高校文科专业的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建设已被列入规划。面对“非遗”传承实践教学的现状,以及引入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优势和趋势,在以“非遗传承,产教融合”作为办学特色、并有志于更高办学层次的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开展引入虚拟仿真的“非遗”传承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为学校现有的“非遗”实践教学探索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
三、探索引入虚拟仿真的“非遗”项目实践教学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基地”,福建艺术职业学院此前在“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中已总结出“非遗活态传承,产教深度融合”的民族文化人才培养有效途径,推动本地域“非遗”项目融入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表1)。在相关专业的建设中,可以通过分析引入虚拟仿真的必要性,筛选出部分合适的“非遗”项目,采用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方法,进而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推动“非遗”项目建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试点,以虚补实,形成对现有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补充。
首先,应组织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团队,对照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针对课程涉及的本地域“非遗”实践项目,根据“能实不虚,虚实结合”的原则,结合教学实际,分析每一个“非遗”实践项目引入虚拟仿真的必要性。重点选择传承人年龄较高、师资力量较薄弱,或是制作工艺复杂、过程耗时长、耗材损耗大、操作过程不可逆,或是依赖特定环境而实际教学场地受限的“非遗”教学项目。在本地域“非遗”实践项目中,部分项目是典型的可引入虚拟仿真的“非遗”项目,比如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制作工艺复杂、耗时数月,且成品还需额外的后期处理,对场地要求较高,实际教学耗时费力,较难安排学生进行重复实践;莆田木雕技艺在实践过程中,对刀工有较高要求,初学者在实践过程中,易造成雕刻原材料的损坏,并且老一代木雕艺人逐渐凋零,年轻一代尚未能够独当一面,师资力量薄弱;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建设专门的实训场地,在实际教学中,需通过校企合作,依靠企业的实训基地进行实地教学,另一方面,建盏烧制过程耗时长,对温度控制严格,在柴窑中烧制还需不间断地投入木材保障窑炉温度,学生精力有限,较难全程参与,更无足够的时间进行重复实践。上述项目均可作为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试点。通过建设虚拟仿真实践项目,在逼真的场景中,预先植入不同的工艺参数,模拟得出不同效果的艺术成品,让学生在实际实践前对整个工艺流程产生直观的感受和体会,并且学生可在虚拟环境下“身临其境”,不限次数地重复实践,而无需考虑过程耗时或是材料损耗,进一步增强对“非遗”项目的实践认知。
其次,针对筛选出的“非遗”实践教学项目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包括实践目的、原理、教学设备使用、材料(预设参数)、操作步骤、操作结果,以及考核要求或评价指标。对标国家级项目的要求,项目原则上应至少满足2个学时的教学需求,实践交互性操作步骤应不少于10步。由于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开发实现,因此还需考虑实践项目运行所依赖的系统配置、网络环境等基础设施。此外,还应设计实践过程中的人机交互过程,包括虚拟实验环境、实践过程中的操作提示和错误提醒等。以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为例[6],具体的实践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实践开始前要明确实践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虚拟化、交互式的建窑窑场中观察窑炉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在窑中烧制建盏的全流程和关键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兴趣,为实地教学打下基础,并让建窑建盏烧制这一“非遗”技艺得到传承。围绕上述目的,实践项目要形象化地展示建盏从原材料加工到最终烧制成形的技术原理,让学生透过实验现象看到背后的本质。
第二,准备实验设备和实验材料。学校要为实践项目准备相应的基础设施,包括配备用于图形处理和系统部署的高性能服务器、大容量存储,以及学生实践用的终端计算机,并且保证网络的可用性和可靠性。为了达到沉浸式實践体验,建议为项目配备VR头盔和手柄。
第三,设计实践教学步骤。在沉浸式的虚拟场景和实践过程应涵盖进入场地、观察窑炉、选取胚体、投放入窑、点火加热、温度控制、不同的烧制效果、取出成品等主要步骤,每个主要步骤可酌情细分成多个交互式操作。以观察窑炉和温度控制两步为例,观察窑炉可任意选择不同角度,甚至支持进入窑炉内部观察,而温度控制要细分在不同温度下投放燃料量的区别,以及不同温度烧制出不同的效果。每个步骤应添加具体的文字、语音介绍,同时要针对实践过程中错误、危险的操作步骤进行提示或终止操作。在关键知识点处,还应设计实验题目,供学生作答,便于教师考核。
第四,设计实践考核指标,包括课程表现、实践过程评测和实践报告撰写三大部分,课程表现主要参考学生总的在线学习时长,实践过程评测参考学生实际参与次数、完成度、正确率等指标,线上实践报告撰写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实践的目的、原理总结是否到位,建盏烧制过程是否熟悉,结果是否正确,心得体会总结等。 设计完成之后,即可交由技术公司进行开发实现,进行功能、网络及系统性能等方面的测试。开发测试完成之后,经过试运行一段时间后确认验收,并正式投入实际的教学中。在项目投入教学之前,学校和各系还应主动开展使用培训,在使用过程中,积极听取师生的意见,推进项目的持续改进。
结 语
现有真实场景下的“非遗”传承实践教学面临时间、场地、耗材和师资等多方面的问题,而虚拟仿真技术在“非遗”项目实践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引入虚拟仿真对“非遗”传承实践教学的现状改善有着积极的意义:学生能够不受空间、时间、材料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实践训练,节约了实践耗材,推动“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化;通过系统性的教学过程设计和良好的人机交互,实现高效系统地学习掌握“非遗”技艺,更为“非遗”传承人才的标准化培养助力;利用开放共享的教学资源,将学习者从校内扩展到校外,极大地扩展了学校“非遗”传承实践教学的覆盖范围和教学规模;客观的评价体系还可弥补主观评价的不足。对标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践项目的要求,从虚拟仿真建设必要性分析到虚拟仿真实践项目建设,探索引入虚拟仿真的“非遗”项目实践教学,前景可期。到目前为止,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主要在本科高校进行建设,高职院校的相关工作较少。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开展引入虚拟仿真的“非遗”传承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不仅可对现有“非遗”传承实践教学模式形成有效的补充,解决学校“非遗”传承实践教学遇到的现实问题,更能为学校今后参与更高层次的实践教学项目建设和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香.艺术职业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中的实践探讨——以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艺苑,2016(06).
[2]唐文忠,徐羽中,徐东树.基于“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现代学徒制探索——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培养传统工艺美术人才试点项目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8).
[3]罗微,张勍倩.2018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报告[J].中国艺术时空,2019(04).
[4]王剛.陶瓷艺术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实践探索[J].高教学刊,2019(02).
[5]祖强,魏永军.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申报策略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09).
[6]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柴窑建盏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EB/OL].http://118.89.25.9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049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