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指引:生态哲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生态哲学在理论和思维层面突破了传统机械主义价值观和世界观,强调人类需要正视自然的价值,将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关系有机统一起来,强调人、社会、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生态哲学思想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思维指引,可持续发展又反过来为生态哲学在理论和思维层面提供实践的验证和补充,两者之间相互补充促进、相互密不可分。
  關键词:生态哲学 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
  中图分类号:B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3-0232-02
  18世纪以前,人类的主要生产活动方式是农业,那时候对于自然,人类是无知的并且充满敬畏。随后人类慢慢步入文明社会,科学技术指导并影响人的生活生产方式,此时人类逐渐开始与自然对立,人类追求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并且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之后,科技突飞猛进,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改变着人的衣食住行,不幸的是,自然生态环境却成为了人类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的牺牲品[1]。20世纪初,科学技术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鼎盛,人类对自然的索取更加步步紧逼,引发了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危机。跨入21世纪后,人类正在逐步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化。与此相适应,人类思维方式也发生了转变,认识到曾经对自然的错误认知,逐渐正视自然,尊重自然。人类在工业时代的世界观偏向追求物质利益的机械主义,而随着大规模工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的恶化,人们的发展理念开始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在此背景下生态哲学思想应运而生。生态哲学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对生态哲学理念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做好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各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也对生态哲学理念进行着补充和丰富。因此,明确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
  一、生态哲学的内涵
  “生态学”一词是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1869年提出的[3]。生态学英文ecology是由两个希腊词eco.和.logy组合在一起的,前者的含义是“家、房子”或“生活场所”,后者的意思是“学问”,组合起来的含义就是有关“家的学问”“家务事”。从词根的构成可以看出“生态学”一词离不开“生命”,生命是自然科学生物学的重要研究范式,可以推断出生态学来源于生物学这门自然科学。同时词根中“家”的概念意味着“环境”,强调了生物生存的生活环境,因此,生态学又是一门对有机体生存环境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物种的繁衍和自然的选择推动了物种的进化,在物种进化过程中已经结合自身喜爱和生存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确定了自身生成的最佳适宜条件。比如有些细菌适合在氧气浓度高的环境生存,而有些厌氧菌需要在氧气浓度较低的条件下生存,氧气浓度高就会死亡。由于不同生物适合生存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中,因此进化出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身体构造,进而形成不同的物种类别,这就是物种生态特性。物种之间看似相互独立,但是内部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同种生物之间既有相互帮助、繁衍生息又有种内竞争、优胜劣汰的残酷一面;不同物种之间有捕食、竞争、寄生、和谐共生的关系。生态学的另一方面是生命和环境的关系。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物质的需求量猛增,人类活动范围越来越大,森林面积迅速缩小,空气污染不断加剧,河流水资源污染严重,人类与环境关系问题日益严峻。由此人类社会被纳入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主要综合分析人口数目与环境和资源之间的关系与影响[2]。
  了解了“生态”一词的来源和含义就能进一步研究什么是生态哲学了。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什么是生态哲学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哲学。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概括和总结[2]。生态哲学以生态学的观点和理念为出发点,用生态的视角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生态哲学侧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生态系统本就是个整体的角度出发理解世界,形成新的理论框架,是一种新的哲学范式。生态哲学强调人类需要与自然和谐统一、共同发展,这些宗旨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思想完全契合,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维导向和哲学依据。
  二、生态哲学的构成及研究内容
  生态哲学隶属于哲学的范畴,因此两者具有相同的构成,生态本体论、生态认识论和生态方法论等共同组成了生态哲学。环境或生态伦理学的发展推动了生态哲学的产生,生态哲学是关于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行动的哲学,即生态方法论。哲学的研究转向了人的行动和实践才逐渐出现生态哲学,传统哲学研究了世界和思维领域之后,就把关注点转移到了人的行动方面。伦理和道德是对人类行为规范的约束,因此环境哲学在环境伦理学中首先萌芽出来。
  现代哲学认为,所有的认识都是人的认识[4]。哲学在每个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都有不同的研究主题,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转变,哲学关注的主题也发生变化。哲学走到现代出现了新的哲学范式生态哲学。从认识论角度生态哲学提出,世界上所有的生命和他们生存的无机环境都具有认识评判的能力,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自然和人一样有同等地位。人类与自然之间没有主体与客体之分,生态哲学认为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价值是由其自身决定,既有内在价值又有外在价值,不由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人不再是唯一的价值主体,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价值主体,都是相互平等的。
  生态本体论认为,在宇宙创生的过程中诞生了万事万物的自然秩序,这种诞生与发展是自发的,是不受外界干扰和控制的。人类社会包含于地球生态圈之中,人类社会的演化也必然包含于地球整体演化过程之中,是地球整体演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态哲学本体论强调需要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研究,不再将两者割裂开来单独研究,生态本体论对本体的定义打破了传统地机械主义对本体的定义,这种将两者有机结合成一个本体的方式对研究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念起源于1972年斯德哥尔摩环境大会。斯德哥尔摩大会第一次将环境与发展关系问题列为国际政治议题。在会议上提交的《环境宣言》引起了全球对于环境和发展关系的思考。此后,在巴西全球首脑会议之上,更是把可持续发展正式定为人类转型发展新战略。虽然不同文化背景、知识水平的人对于可持续发展解读是不尽相同的,但是概括来说可以总结为可持续发展是既需要满足当代人发展需求,又需要满足后代人发展需求的发展,不能因谋求某一代人的发展而损害后代人发展权利的发展;同时,可持续发展也是不能谋求某些人的发展而损害其他人发展的权利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分别从公平性、共同性、持续性三个方面阐述可持续发展理念。其中公平性强调两部分的公平: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是指同一时期不同区域的人们拥有相同的发展机会,同时对于自然资源的拥有和使用權利相同。各个地区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不能破坏其他地区发展的权利与机遇。代际公平强调当代人要有节制的开采利用资源,不要过分破坏生态环境,保障后代发展的物资、生态基础。共同性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维度提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良好的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保证。因此,在追求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要维护生态环境,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持续性原则主要展现在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的持续进步。持续进步是指不以当前发展指标作为衡量标准,而是站在历史的脉络上,以人类的整体的、长久的发展作为衡量标准,不能以追求当前的高速发展,而为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发展应当是一个持续长久的过程。生态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经济发展又为社会进步提供了经济基础,社会的进步应该更好地推动生态的健康发展,因此这三者之间互相依靠,密不可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是人类在追求长久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必然选择。
  四、生态哲学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
  生态哲学是哲学新的转向,生态哲学就价值体系提出了生态环境与人类具有同等的价值地位,环境也具有自身的价值,否定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类无节制开采、使用自然资源和不计后果污染环境导致生态污染、资源枯竭不良现象的错误价值体系根源。生态哲学提出人类与自然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类本身就生活在自然之中,人类不能脱离自然环境而单独存在。生态哲学从精神层面上提出生态的持续发展、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持续进步三者密不可分。无节制的生态破坏,不计后果地追求经济高速增长都是对未来发展的抑制和破坏,势必会影响人类未来的发展,甚至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导致发展的倒退,对人类文明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因此,从生态哲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人类的发展方式,可以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理论和实践等多方面提供思维理论层面的指导与导向。
  五、结语
  可持续发展策略是世界各国在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寻求合理发展所采取的具体政策和措施。世界各国以保护生态为前提,在环境承受能力范围内寻求经济的可续发展,对过度破坏的环境加以修复,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在实现生态和经济之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寻求社会和谐关系的持续进步。可持续发展策略是实践层面上的具体行动,为生态哲学的精神思维层面理论提供实践的验证和补充。以生态哲学作为理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实践行动,为全球生态文明的早日实现提供了双重保障,是未来国家发展政策的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执行的重要参考标准和依据。
  参考文献:
  [1]严侠.浅析生态哲学及其现代性[J].理论与探索,2017:186.
  [2]李世雁.生态哲学之解读[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5-32.
  [3][美]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M].侯文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34.
  [4]关友杏.生态哲学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讨论[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5(2):12-13.
  [5]胡振亚,秦书生.生态哲学——可持续发展时代的世界观[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7):247-249.
  责任编辑:景辰
  [作者简介]胡佳悦,沈阳工业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技术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李媛,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对外直接投资,国际服务贸易等方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139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