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留守儿童的问题是城市城乡二元发展带来的遗留问题,其群体随着城市化进程日益扩大,相关问题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对象。儿童青少年时期是每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除了关系着他们的机体发育成长外,还决定着他们后期的品性形成及知识积累。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缺乏父母关爱,所以,为了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做好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介入工作尤为重要。针对留守儿童的现状,梳理其教育、生活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并对形成原因进行了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工作介入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社会工作 留守儿童 介入
中图分类号:G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3-0094-02
在当前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为了谋求生计,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这给农村农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并带来了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童年时期父母关爱的缺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非常有必要重视并加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一、留守儿童群体问题现状
在近年来大力推行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大量农村人口和小城镇人口流入大城市进行务工活动,由此形成大量儿童由亲戚代为抚养,父母留居外地的情况,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而城市化进程的继续,留守儿童也将成为政府与学术界研究的长期问题。据有关研究估算,基于2000年与2010年第五、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与人口抽样数据,2000年全国留守儿童数量为1981万人,2005年其群体数量为5861万人,而2010年留守儿童规模达到了6973万人。
受到家庭的经济水平条件与城市户籍制度等多方面影响,从整体上看,留守儿童的生理、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与心理疾病发病率更高。一般,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精神健康状况,可以从操作层面以情绪相关等指标体系进行评估。研究显示,相较于同龄非留守儿童,其抑郁、焦虑、孤独感指标更高。而相对的,留守儿童的个体自尊、生活满意度、快乐感水平较低。
针对留守儿童相关问题,近年以来,社会学、教育、心理、城乡规划等不同的领域的学者基于其研究提出了有关建议和理论,但多数研究成果仅停留于理论,其实践性不高,难以落实。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复杂形势与长期性特点,社会作为留守儿童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接触节点,其对于留守儿童的人格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社会工作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切入点。本文基于社会工作这一综合社会工作平台,利用有关的理论、模式、方法与技巧,帮助存在问题的留守儿童,协助其心理健康恢复,社会能力正常发展,使留守儿童群体在学校中得到健康成长。
二、留守儿童群体问题及形成原因
(一)心理问题
由于缺乏良好、安全的生活环境,大多数留守儿童存在着不良的健康状况与生活习惯。首要的是家庭经济环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其主要的成因,一般可追溯其家庭环境。家庭环境的不佳主要指相较于同龄的非留守儿童,家庭抚养环境中存在的阻碍其身心发展的不利因素如缺少来自父母关爱、缺少家庭交流、家庭气氛冷清、临时监护人监管不力、家庭对不良心理的纠偏能力差等,反映的是留守家庭在实现保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各项功能的过程中存在的缺失。
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其结果为容易出现不良情绪与塑造不良性格。同时缺乏家庭方面特别是父母的引导支持与关心,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较多的问题与隐患。长期的心理健康不良使得其易出现外显性格缺陷,特别是社交方面或情绪上的失控。性格方面,留守儿童多表现为社交的内向性、孤僻、冷漠,以及可能对自身家庭条件的自卑、不善表达和语言沟通,畏惧交流等。而在缺乏相应的约束的情况下,家庭条件较好的留守儿童则容易出现任性和自我中心的排外性格,极端情况下出现情绪失控后的暴躁语言和暴力行为、敌对心理,及对社会和周围社会环境缺乏信任。
(二)生活环境问题
留守儿童中绝大多数留守原因可归结为经济原因,其父母需要外出务工以为家庭提供教育和生活资本。大量留守儿童家庭的经济条件仅维持于解决主要衣食住等主要生活问题,对留守儿童的个人营养与饮食结构缺乏关注,营养状况得不到有效保障。另外,农村的留守儿童在寄宿制学校中的住宿条件也一般,对于疾病的管控和个人卫生的管理也使得留守儿童主体生理健康状况不佳,物质上的不足易使得儿童对于自身环境产生不满、自卑等心理,长此以往对个人发展不利。而贫困的生活环境也會迫使留守儿童过早进入社会务工,其不佳的生活习惯与低学历增加了其社会融入的难度和社会不稳定性。
另一个来源于留守儿童的安全环境。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大多安全基础设施不足、安全性落后、医疗水平也不尽如人意。有研究指出,留守儿童相对于同样环境下的非留守儿童,其意外发生几率要高70%。留守儿童所受到的环境意外伤害按伤害来源可分为:主要来自于农业劳动及家务劳动过程中所受到的锐器割伤、碰撞击打挤压伤、火源烧伤、爆炸物伤害、触电、中毒、溺水窒息和交通事故等。尽管其发生率较低,但仍对留守儿童造成了足够的安全威胁。
针对留守儿童的相关刑事犯罪问题始终是留守儿童的重大安全威胁,其事故发生率高,且有关的案件性质也较非留守儿童更为严重,对地区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其中,最主要的为性侵害、猥亵等性犯罪。由于其往往发生隐秘,难以从表面观察,对于儿童的生理伤害易被遮掩,且犯罪人员往往为熟人、亲属等,使得犯罪的发掘较为困难。此外,较为恶劣的还有儿童诱拐贩卖、暴力殴打等,也经常发生于缺乏监护留守儿童群体。
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缺失,大部分时间内其得不到相应的监护与保护,对于发生的意外事故和犯罪也缺乏即时的反应能力,有时甚至加剧对留守儿童的伤害;第二,留守儿童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与与之相符的能力,对于危险的认知、预见性都不足,对于将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各类危害难以实施自我保护。同时,其孤独、自卑倾向的性格倾向与对外界的不信任,往往导致留守儿童在受到侵害时可能选择接受。 三、社会工作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介入与方法
(一)社会工作介入路径
1.个体层面介入
个体层面主要指的是通过学校的社会工作者以自身为基本工作主体介入留守儿童相关问题中,绕过学校及家庭部分,直接对情况特殊、性格内向,或者对家庭与社会缺乏信任,难以适应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留守儿童的路径。社会工作者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与留守儿童个体达成良好的交流关系,直接合作并开展工作。通过紧密的、长期性的介入,对留守儿童的问题作出应对,帮助对象利用自身和社会工作者的关注和物质、社会资源,转变留守儿童的态度、塑造其人格、提升学习和心理能力,使得留守儿童转变过去错误的行为和观念、恢复社会交往的能力与信心。
2.家庭层面介入
家庭层面的介入对于不同留守家庭区别较大、各类留守家庭情况与问题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学校社会工作对于家庭的介入,首先需要对留守家庭现状进行详细的掌握与分析,分析家庭中存在的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因素,并由此入手。首先,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社会学工作方法,处理留守家庭内部的矛盾、隔阂和交流困难的问题,对于监护人价值观与行为、教育方式、引导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干预、劝说、开导及引导,在暴力情况发生时也能有效地干涉,加强亲子关系和家庭内部和谐。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在家庭与学校之间担当沟通者,将留守儿童在校内的情况反映至家庭,加强学校、家庭的合作,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在父母角色功能缺失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也可以临时充当辅助性角色,对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提供一定的替代性帮助,使其不至于完全放任。
3.学校层面介入
对于大部分留守儿童来说,学校的社会交往活动要大于家庭内的,相对于个体与家庭的单一性,学校层面则是有重点地对留守儿童群体提供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学校层面主要以适应化教学内容的安排、心理健康的监控、社会交往活动基础的创建,以及物质上例如奖学金、学习资源的补助上。而相关工作可以由本校的社会工作者、社会义务工作者与学生形成各类互助性质的组织来实施。
(二)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1.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即以留守儿童或留守家庭为目标,由社会工作人员进行直接、单独的接触,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与知识,帮助目标解决或改善其社会能力、学习能力等一系列问题。个案工作方法具体可以分为五个部分:个案的选择、个案资料收集、问题的分析与判别、制定工作计划与目标与计划实施。个案工作一般由于可以与同留守儿童或家庭建立有效的联系和信任关系,因此效果、效率一般较高。
2.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即将校内情况类似、年龄相近的留守儿童编为小组,其规模可以从两位至十余人。小组工作以小组为社会活动工作单元,由社会工作者提供引导,通过小组内的各成员的互助和交流,满足留守儿童基本精神需求,主要是归属感。另外,可以改善其社会交流的障碍状况、获得渠道进行告解,降低心理适应难度和压力。最后,通过团体活动,留守儿童可以认清自身存在的问题,客观地评价自身,在社会工作者引导下确立正确的认识,在小组内部影响下,增强其社会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对困难的应对能力。
3.社会行政工作
社会行政,以政策和实际机构和资金作为手段对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问题进行管控治理。首先从物质上,加强社会工作队伍的建设,投入资金,设置专门的心理学、社会学工作人员;非物质层面,制定政策,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定的特殊对待,关注其家庭状况与心理健康,完善学生补助政策,举办各类集体活动以提高社会交往能力等,除社会工作者外,各班级教师也可以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管理机制,为留守儿童群体个体建立完整的档案,对家庭情况定期回访等。
四、结语
在留守儿童问题上,其群体庞大,家庭状况也区别较大、较为复杂,在社会、家庭与自身各类因素叠加下,产生了物质、心理、社会交往和学习教育方面等一系列问题,对其成长不利,也对社会不利。因而,面对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时,从其较为熟悉且接触时间较多的学校切入,作为社会工作介入的点,以多类型途径、多种方法改善相关的环境,进行正确干预和有效引导,使其能够正常健康成长。
參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29-36.
[2] 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15-25.
责任编辑:刘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139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