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问题研究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就业是人们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的前提条件,不仅是衡量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也是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持续上升,同时就业难度不断增大,在美丽乡村建设大背景下,农村需要大量高学历人才,但绝大多数大学生愿意在城市就业,尤其是发达城市,所以农村急需高学历人才,而现代大学生不愿意面向农村,这一矛盾就显得尤为突出,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面向农村;美丽乡村建设;对策研究
  引言
   近几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持续上升,高校毕业生已逐渐成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大学生就业难度不断增大。而就业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大学生能否充分就业,不仅关系到我国高校所培养的大学生充分发挥作用,以自己所学服务社会,也关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为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
   在美丽乡村建设大背景下,农村需要大量大学生人才,然而绝大多数大学生愿意在城市就业,城市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相对于农村有优势,农村在再教育、再培训上很难吸引大学生留在农村就业,这就导致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农村缺少人才现象严重。为了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现迫切需要树立新的理念,指导和服务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尽快补足人才短板,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所以,指导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是高校目前必须重视的一项工作。
   1.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的现状
   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把大学生就业问题放在重要执政位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结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
   当下的大学生与农村的境地是,一方面是农村出现大学生人才用工荒,但大学生方面出现工作难找现象,一方面大学生比例逐年增多,但是失业率也是逐年增长,自从1999年大学扩大招生数量以来,大学生毕业生的数量与日俱增,因此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新的就业形势,同时就业压力也增加,2001年全国有大学毕业生114万,2003年有212万,2006年有413万,2009年有611万,2014年有727万,2016年有765万,2018年有820万,2019年达到834万。随着如此庞大的毕业生数量,因此,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是我国增加大学生就业率的重要导向。
   一般所说就业难,主要表现在条件优越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人才需求相对过剩,造成城市就业压力大,工作难找,待业及失业大学生数量增多。而对于中小城市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边远地区,有大量的人才需求,存在人才短板现象,大学毕业生找一份工作并不困难,然而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美丽乡村建设有大量的人才岗位,鼓励到农村就业可以更好地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并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近几年,在国家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政策指导下,面向农村就业虽已普遍为大学生所知晓,但是由于观念上的问题,农村地区仍不被看好,就拿笔者所在院校来说,每年高职毕业生中到基层工作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0%,但是真正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却不到3%,人才扎堆于东部发达城市比较明显,国家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和农村就业的政策仍应进一步显现和加强[1]。
   2.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类型
   大学生群体去到农村就业,不仅为农村的建设注入更强大的力量,同时也给农村带来了全新的知识理论与技术。同時,在农村地区这个广阔的大舞台,大学生同样也能统一地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为人生的道路点上一盏明灯。目前,我国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2.1村务管理人员
   “村官”是大学生担任村务管理职务的主要方式,我国出台的大学村官这一政策,吸纳大学生走入农村的各项管理岗位。筛选合格的大学生担任农村的基层管理岗位,使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把自身才能投入到农村的各项管理事务中,为农民、农村、国家做出贡献。
   根据《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定义了大学生村官及相关岗位的工作职责及内容。2015 年《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给大学村官带了新的挑战。由于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农村社会结构产生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更加需要基层的管理人员重视农村社会管理以及服务工作,对美丽乡村建设要起着带头作用。
   2.2公益事业人员
   基层公益性的服务事业主要表现为国家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等。“三支一扶”是指大学生到农村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的工作,工作时限是两年,工作两年后,自主选择工作,选择工作期间同时享受就业政策优惠。“服务西部计划”是大学应届毕业生到西部地区贫困的乡镇从事志愿者服务工作,工作一至两年时间,工作性质为教育、卫生、农技等方面。 虽然类似“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样的公益性服务事业有一定的时间期限,但是,国家部门不仅是为了农村建设的发展需要,同时也怀着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需要,希望通过这类公益性服务项目,大学生能够通过各种考验留在岗位继续为农村建设服务,体现自身价值,完成自己的使命。
   2.3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人员
   现代农业所具有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己经在农村地区广泛传播,一些具有高科技成分的新品种、机械、农药、肥料、疫苗、兽药等也进入到广大农村,这就需要现代的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国家投入的新人才,涉及领域有绿色环保、园林、花卉、蔬菜、水产、纯净水、农作物、绿色产品等方面,将生产和旅游同电商结合起来发展成为现代农业。    随着农业商品化、规模化、机械化的逐步形成,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条件成熟,同时也是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的主体,大学生从事种植与养殖,不仅为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鲜力量,并成为农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2.4自主创业人员
   自主创业人员主要是现代农业的生产者和从商者。大学生拥有全新的知识体系,有可贵的探索创新精神,农业的规模化和生态化都需要大学生人才的投入,对新农民的要求不断提高,文化、技术等方面也都需要重新定义,农村对商贸物流、文化娱乐、技术咨询培训等都有了巨大的需求。这为现代农业从商者提供了很大的机会,国家通过各项优惠政策,引导大学生投入到农业发展的事业中去,成为现代农业的新生产者。
   3.大学生农村就业调查研究
   3.1意愿调查
   为了使本研究更具有说服力,研究小组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了解大学生对于农村就业的看法。问卷的设计主要是选择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问卷的主体部分,在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时,统计每题所选人数和所占百分比。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300 份,收回问卷273份,回收率为91%,通过分析鉴定,总共有效问卷268份。
   本次所调查的对象以笔者所在院校及周边三所高校的整个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涉及到的在校大学生人数农村户口大于城镇户口,而农村户口是独生子女的很少,所以本研究中农村户口人数偏多,农村户口大学生相对于城镇户口大学生来说,他们在农村的时间更长,对农村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因此,本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可参考价值。
   3.2调查数据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在就业地区选择这一选项中,23.35%的被调查大学生选择沿海的大城市,65.2%选择省会城市或者地级市,9.75%选择县级市,仅有1.7%的被调查大学生选择农村。可见大学生主动去农村就业的意向十分低,如图3-1所示。
   在就业单位选择方面,如图3-2所示,38.23%的大学生选择事业单位,22.59%的大学生选择国家机关,13.48%的大学生选择国有企业,10.3%的选择外资或者合资企业,自主创业的11.71%,民营企业的仅有3.69%,事业单位及国家机关是大学生就业单位的最向往场所。
   4.影响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的因素分析
   目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主要有三种途径[2]:一是政府和准政府岗位(指由政府财政支付的各种服务农村基层工作的岗位);二是市场化岗位(主要指各种农村组织或农业企业中的工作岗位);三是自主创业。而高校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基层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4.1岗位供给数量有限
   实现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农村基层具备相应数量的岗位安排是一个基本条件。但是,出自传统的观念和计划体制的影响,排除一些由于观念等不愿到农村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这些因素外,农村基层提供的专业对口岗位数量几乎很少。农村地区许多基层岗位由于经济现状和入编名额等方面的制约,无法满足招纳更多的优秀高校人才,许多农村一线就业机遇中的岗位成为“官二代”的专利,短时间内新岗位不太可能空出给高校毕业生。
   4.2亟需大力制定和落实相关配套政策
   由于经济不够发达,财力有限,基层基本上是靠中央和省级财政的转移支付来维持运转。尽管基层急需不少大学生来充实人才队伍,但地方不能为其提供稳定的工作机制和体制,又不能给其解决后顾之忧,提供养老和医疗保障。经调查,经济待遇、物质保障及社会保障等是高校毕业生对于到农村基层就业最关心的问题,也是社会当前还难以满足的,制定与落实各项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是首要问题。积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住房安置、医疗、养老保险问题是摆在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能否吸引大学生的有利条件,这需要各级政府真正充分重视起来,在制定及落实配套政策时及时考虑到毕业生这方面的需求。
   4.3基层创业困境频频
   农村创业形势较严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要归咎于传统观念的狭隘,认为在高校毕业没有找到好的工作或回老家创业,就会被认为读书没有出路,这种狭隘的思想观念与目前的市场经济大潮流的冲突和矛盾显然不可调和。
   另外,要想在基层进行自主创业需要大量的实用知识和技能,但当前高等教育中的现状显然不能满足有这些创业打算的学生的需求[3]。实际上,人才的培養、成长是经过磨练的,要经过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经历风雨,经过洗礼,饱受非凡的苦痛,才能在现代社会复杂的环境中从容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应对来自老板和上司的压力。大学生择业,第一关是心理素质关,要能受得住气,耐得住寂寞。天上不会掉馅饼的,一口也吃不成胖子,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扎实做好每一个细节。
   综上所述,无论是毕业生,还是家长,其就业观和学生的成长发展观要及时地跟上社会发展形势和趋势,恰当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能眼高手低,要俯下身子能够接受力所能及、自食其力的工作。
   4.4农村基层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错位
   高校的教育模式与农村基层需求现状没有切实做到有效衔接,在包括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缺乏实际社会需求的针对性对接,并缺乏科学的渐进调整[4]。若农村基层就业中新出现的岗位对高校毕业生有特殊需求,但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还停留在数年前的标准,毕业生仍然无法得到满意的工作,只有高校对农村基层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基层的实际需求做到科学灵活地衔接才能打破农村基层就业供需双重矛盾的“瓶颈”。
   5.促进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的对策    5.1保障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的利益需求,完善激励机制
   因农村基层单位本身的原因影响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积极性,当地单位应该提高工资、增加设备、优化环境等,解决毕业生的担忧。相关部门和村干部应该把中央和各地的政策落到实处,积极制定更优惠的措施,如在职称评定、公务员录用、岗位安排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5]。加大引导和鼓励的力度,对在农村工作表现突出者应给予相应回报和政治待遇。另外,对于想扎根农村的毕业生,各地政府可以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对农村就业的毕业生采取宽松的户籍政策,可以自愿选择户口是农户还是非农户[6]。诸如此类的政策可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安心在农村工作,奉献自己的青春,让他们成为农村所需求的主人,这样既有利于毕业生在农村的创业,也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有利保障。
   5.2增加基层岗位,让更多的毕业生到农村开拓事业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国家实施的面向基层就业的内容主要包括: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等。
   各基层单位要积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高校毕业生对基层发展的积极作用,加强自我宣传,吸引毕业生前来就业。要切实站在当地发展的角度,充分利用大学生的文化、思想等方面的优势,为大学生合理安排工作,适当增加基层岗位,彻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愿意把当地的发展状况以及不足之处放到台面上与毕业生沟通,给更多的毕业生提供机遇到农村开拓事业。
   5.3转变传统就业观念,鼓励农村就业
   现在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农村基层就业,对基层有深厚的感情,想去农村实现自己的价值的学生中很多都被家长否决,父母辛苦赚钱,省吃俭用,把子女送到城里来,目的就是想走出农村、缩小贫富差距。高校毕业后,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留在发达地区工作,享受更好的生活环境和薪资福利。据调查,有50%的父母要“根据待遇情况”再决定是否鼓励自己的子女到农村就业,对于自己的子女到农村就业,则给父母带来思想上的落差,可以说给他们丢了面子[7]。
   传统就业观念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因素之一,家长应该鼓励和引导子女到农村就业、创业,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要扎根农村,立足基层,让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而现阶段美丽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也会给广大毕业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會[8]。
   同时,大学毕业生自己也必须认清形势,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环境,对自身能力及职业发展进行合理的评估。平时可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多关注当前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信息,了解当前的市场需求,把握大学生就业形势。摒弃传统的“待在农村没前途”的错误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基层就业,清醒认识自身的优势及不足,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切不要盲目跟风,更不能眼高手低。
   5.4高校应建立长效机制,创新农村基层就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要通过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踊跃到基层锻炼成才。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唱响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
   还可以根据专业特色,选择一些基层单位作为见习基地,定期带大学生前往基层进行实习、考察,让大学生提早了解基层的发展现状,熟悉基层的生活、工作环境,拉近大学生与基层的距离,激发大学生投入基层的愿望,同时,也可以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为今后投身基层打下基础。积极邀请基层单位来校合作洽谈,促进基层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相互了解,实现供需双方信息对称交流。
   6.结语
   随着我国大学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随之被全社会所关注。美丽乡村建设大规模需求人才,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通过对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的现状进行调查,在了解其现状之后,通过分析得出,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的因素有农村方面、国家政策、大学生自身、高校四个方面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如制定更优惠的政策、增加基层岗位、完善激励机制、转变家庭观念等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
  理论纵横
  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问题研究与思考
  [参考文献]
   [1]王俊,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问题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7):164.
   [2]张平,石亚娟,王胜远,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对策,现代教育管理,2010,(6):126-128.
   [3]左军,嘉兴市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7):24-26.
   [4]张雅光,农村基层对大学生的需求与就业供给状况分析,学术论坛,2009,(9):190-193.
   [5]周乃武,李春,就业新形势下政府部门对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对策,出国与就业,2010,(9):27-28.
  [6]黄雄,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政策建议,办公室业务,2010,(5):50-52.
   [7]贺佳欣,宋绍富,赵娟,大学生新农村就业困境及出路探索—以河北省为例,就业指导,2010.8,6(8):100-101.
   [8]苏武,大学生基层意识教育的认识和思考,科技文汇,2010,(6):3-4.
  课题项目:2018年河南省大中专院校就业创业课题项目(项目编号:JYB2018168,项目名称: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问题研究与思考)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460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