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唐宋时期金银舍利塔的风格演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考察几件唐宋两代金银舍利塔的形制特征,其风格演进表现在以下方面:一从形制上看,唐代金银舍利塔为单层亭阁式,通常结构精巧,宋塔为多层楼阁式,形体比例越来越长;二从装饰上看,唐塔多作植物、云气、几何纹样,手法略显单一,宋塔除了刻画几何纹样外,普遍采用立雕装饰和浮雕工艺;三从塔刹上看,唐塔多作宝珠状刹,庄严大方,宋塔则普遍竖有刹杆,愈见奇巧玲珑,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关键词:金银器;舍利塔;风格演进
  金银舍利塔是舍利容器的重要代表,不仅包含重要的历史文化和交流融合的信息,更是精美宝贵的质料与繁复高超技艺结合的产物,具有艺术和审美的双重价值,成为古今中外视若异宝的珍贵文物。
  历代以降,考古出土的金银舍利塔多有发现,数量众多,内容广泛。其中以陕西扶风唐法门寺塔地宫出土鎏金铜浮屠(图1)、河北定县宋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錾花刻字银塔、河北定县宋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鎏金錾花云龙纹银塔(图2)和浙江瑞安北宋慧光塔出土鎏金玲珑银塔(图3)这四件金银舍利塔最具代表性,列表如下(表1)。
  1 金银舍利塔的形制特征
  法门寺博物馆馆藏唐鎏金铜浮屠,因其祭祀舍利的特殊性埋藏于法门寺塔地宫而闻名,是一件现存完整的唐代典型金银舍利塔。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器物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附着在表面不脱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创造的一项传统工艺技术。这件唐鎏金铜浮屠是目前所知唐代金银舍利塔中最仿真的作品,制工精细,成为当代人了解唐代佛塔形貌的重要数据[1],其原型是法门寺唐代四层木塔[2]。应当一提的是法门寺博物馆珍宝阁在造型设计上,就吸取了这件铜浮屠的造型特色,将阁设计为下部形似重台、四面“飞梯”、上部方形攒尖顶的唐风建筑[3]。
  据《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记录,唐鎏金铜浮屠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呈方形,上有三层渐收的月台,最底层月台呈方形,月台周边有栏杆,栏杆上、下段有宝珠、如意云头、葫芦状的装饰物,每面栏杆正中设弧形踏步。塔身面阔,进深均三间,四面各设扇门,正面门外左右各一力士。柱头、斗拱、栏额俱全,檐角起翘。顶上须弥座,座上有宝刹,宝刹下有六重相轮,相轮上置华盖,盖上有十字相交的火焰背光,其上有双轮新月与日轮,刹尖高耸,最上为摩尼珠[4]。
  河北定县净众院塔基出土鎏金錾花云龙纹银塔,底径13.2厘米,高37厘米,塔形为六棱攒尖顶,其上饰瓦垅和相轮、宝珠等。塔身六角形,底层周围置护栏,正面錾刻带乳钉的门扉图案,其余五面各錾刻一位鎏金的手持乐器的伎乐,在门扉两侧各置一块银牌,其上分别錾刻“善心寺”“舍利塔”。第二层周围也置护栏并出檐,正面有一圆拱形龛,龛内置一座勇猛跏趺坐的菩萨像,其余五面各錾刻一座鎏金的菩萨像,周围贴有两条以银片制作的两条龙。座位为束腰六角形,中上部贴有以银片制作的两条鎏金龙,下部边缘饰仰莲瓣[5]。
  浙江瑞安北宋慧光塔出土鎏金玲珑银塔,方形七层,全部用薄银片制成,连束腰基座高34.8厘米,第一层四面有勾栏,一面有铭文,另外三面均为武士像。塔刹用链条与顶层四角相连,每层四角系有小铃[6]。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有制器尚象的传统,金银舍利塔是对佛塔建筑不同程度的模拟,上述几件舍利塔可以视作建造大塔的小样,是研究古代佛塔形制演变的重要依据。
  2 金银舍利塔的风格演进
  考古类型学指出,过去的种种遗存都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存需要、制作工艺、心理观念和审美表达,这些因素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所需的各类器物、所作的各种建筑都有一定的演变轨迹,凡是有形的东西,都可用类型学的方法论进行研究。通过考察上述几件金银舍利塔的形制特征,可以讨论中国唐宋时期金银舍利塔的风格演进。
  唐代早期的金银舍利塔,往往兼有华贵博大的气势和清素雅致的品格,承上启下的过渡性特征十分明显。到了盛唐时期,塔的形式发展快、变化大,最具代表的是敦煌莫高窟中第23窟《法华经变》中多宝塔的建筑壁画(图4),其以塔为主题,精致描写出塔的具体形象及细节特征。此塔“为方形平面,基座华丽,作覆莲及须弥座,须弥座左右各有栏杆,在基座与栏杆间设有漫步踏道直达塔身。塔身三间,明间较宽,塔中多宝佛与释迦佛对坐,左右设窗。屋面坡度平缓,檐端平直,翼角不起翘。塔刹由须弥座、蕉叶、相轮及华盖等部件组成,华盖之下链系于四角”[7]。该塔结构合理,造型优美,与法门寺唐鎏金铜浮屠极为相似。
  宋代的金银舍利塔是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一方面继承唐代塔身呈方形或六角形以及五代时期阿育王塔的形制,另一方面也出现了新的形制,如塔身多為八角形、覆钵形等,是宋代的新因素,明显传递出生活气息,流露出金银舍利塔求变的一面。
  总体来看,与唐代金银舍利塔相比,宋塔看起来更为轻盈挺秀、玲珑精致,这表现在诸多方面。首先,从形制上看,目前所见的唐代金银舍利塔均为单层亭阁式,结构通常精巧,单薄玲珑,镂空居多,除法门寺地宫出土这件鎏金铜浮屠外,河北定县静志寺塔基出土的錾花刻字银塔[8],形制为单层六面亭阁式,由塔身、座基用银丝缀连而成,宝珠刹顶,六角攒尖起脊,脊端附有六颗鎏金铜质受花宝珠,坡面饰单枝花卉纹,均饰云气和花卉纹,以鱼子纹为地,座基为花瓣口带高圈足托盘式样,甚至连门窗也没有设置。而宋代金银舍利塔普遍为多层楼阁式,且每层都设门及回廊,而且塔的楼层越来越多,形体比例也越来越颀长,如时代稍早的净众院塔基出土鎏金錾花云龙纹银塔只有三层,较晚的浙江瑞安慧光塔塔基出土鎏金玲珑银塔已达七层,而山东莘县宋塔塔基出土的舍利银塔更是多达十三层(图5)。
  其次,在装饰纹样上,中国的金银制品最初以具有审美价值的装饰品形式出现,这个特征放在金银舍利塔上也不例外。装饰不仅为了美观,也包含重要的文化信息,是当时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相结合的结晶,从中还可以捕捉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信息。   唐代金银舍利塔装饰上多作植物、云气、几何纹样,手法略显单一。在莫高窟的大量壁画中,有许多火焰摩尼珠的形象作为典型装饰结构,通常在佛光相、头冠、华盖、供案、香炉上出现,象征着发出璀璨的光芒、除污洗涤和引导光明。敦煌壁画中较早出现摩尼珠形象是在莫高窟第285窟(西魏)东坡窟顶壁画中,二力士弓步相向共举莲枝上的摩尼珠,这是早期摩尼珠的典型形象,该形象中心为烛焰形摩尼珠[9],下方为莲蓬托,摩尼珠外为叶状装饰。
  宋塔除了刻画有植物、云气、几何纹样外,装饰工艺的新特点还在于普遍采用了立雕装饰和浮雕凸花工艺,通常在塔身各壁锤揲出凸起的敲木鱼、击钹、吹螺号、诵经等作法事的僧人像或立式供养菩萨像,正面拱券门内常有镂刻的伴存胁侍与背光的释迦像及观音像,并在塔身周围制作出围栏,塔身上錾刻或制作出门扉并加锁钥,有的上面还贴或錾刻佛像。河北定县净众院塔基下出土的宋代鎏金錾花云龙纹银塔是立雕装饰的优秀代表,其装饰多采用雕塑的方法,有强烈的立体感和真实感,十分精妙传神,表现出趋向繁缛复杂的特点,显露出佛教装饰观念在宋代的变化。
  第三,塔刹冠代表全塔,是塔最崇高的一部分,表示塔身所聚集的种种功德,最后都会归于最高的刹顶,是佛教徒对佛国极界向往的表达。唐代金银舍利塔顶多作宝珠状刹,庄严大方,宋代塔顶则普遍竖有刹杆,其上附刹顶、宝盖、相轮等部件,其中宝盖与塔顶檐角皆有银链相连。此外宋塔每层的四方檐角都悬挂象征性的风铎,稍复杂者在四角悬龙头衔风铎,愈见其奇巧玲珑,原因在于金银艺术所依赖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内涵不同。金银工艺是一门开放的艺术,追求高超的艺术性,民族特色与文化交流始终是其源头活水。中国金银匠在長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摸索出富有民族特色的金银工艺,使审美与实用、造型与装饰都达到高度和谐统一,宋代金银舍利塔创造了别开生面的艺术形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族传统特色,并使之成为直观反映宋代上流社会审美趣诣与文化倾向的历史实物。
  3 结语
  综上所述,唐宋时期的金银舍利塔的风格由唐代的恢宏堂皇发展到宋代的清素雅秀,经历了较长的演变转型过程。总体来看表现在唐代中晚期才开始流行的金银舍利塔上,来源于生活的创新远远大于守旧,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到了宋代,金银舍利塔表现出更为突出求变的一面,自身世俗化的演变过程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很强的写实意味,这些与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符合的。
  最后还必须指出唐宋时期丰富优美的金银舍利塔,其造型和装饰艺术凝聚着无数能工巧匠的智慧和技艺,从侧面反映出唐宋两代金银工艺的兴盛和发达,展示了金银器制作技艺的精湛水准,在我国金银工艺史上留下了光辉篇章,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祖国宝贵艺术遗产。
  参考文献
  [1]杨泓.中国佛教舍利容器艺术造型的变迁——佛教美术中国化的例证之一[M]//法门寺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论丛(第四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2]王仓西.法门寺塔地宫出土几件舍利容器时代之判定及相关问题[M]//姜捷.法门寺博物馆论丛(第六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14.
  [3]张锦秋.法门寺博物馆珍宝阁设计[M]//法门寺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论丛(第四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4]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5]定县博物馆.河北定县发现两座宋代塔基[J].文物,1972(8):45.
  [6]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瑞安北宋慧光塔出土文物[J].文物,1973(1):52.
  [7]孙儒僴.敦煌壁画中塔的形象[J].敦煌研究,1996(2):3.
  [8]定县博物馆.河北定县发现两座宋代塔基[J].文物,1972(8):41.
  [9]郭俊叶.敦煌火珠图像探微[J].敦煌研究,2001(4):4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591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