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壁画中的帷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多民族融合、政权更迭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墓葬美术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以帷帐围合的墓主人像俨然进入了新时期。本文主要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壁画中出现帷帐的原因及概况做出阐释,分析帷帐的结构以及表现形式,对帷帐在墓葬壁画中的使用做出论述。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墓葬壁画;墓主人像;帷帐
  帷帐是一种半围合的织物形态,常出现在建筑空间的内外。它以图像的形式出现在墓室空间中自汉代始。早期汉墓帷帐出现在壁画中的画面空间较小、表现形式较为简单。汉代中后期帷帐出现在墓室壁画中的形式和种类都有所增加,画面表现也丰富起来,发展到魏晋南北朝,虽承“汉制”,但却有了新的发展。
  一、概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墓据不完全统计约一百二十座,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根据已发表的考古报告统计,画有以帷帐围合形式的墓主人图像的墓葬共20座,其中魏晋时期的墓葬7座,南北朝时期的墓葬10座,高句丽时期的墓葬3座。这类图像的主题多是家居宴饮图,画面构图突出。画面所占比例大,墓主人形象高大且位置显眼,大多位于墓室的正壁。其中仅墓主人可以使用帷帐阻隔,人物形态则以双腿盘坐或跪坐于榻上为主。
  墓主人像出现在墓葬中并非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例,两汉时期墓主人像就流行开来。随着功能的增加、丧俗礼仪的进一步发展,墓主人像作为死者灵魂的象征从放于棺椁内的帛画逐渐向外围扩展,对于死者灵魂的安放,不再局限于棺椁的空间。
  二、墓葬中帷帐的结构和表现形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形制分为两个时期,两晋时期沿袭汉制,南北朝时期墓葬出现变化,坡道加长,墓葬空间出现了墓道和天井。墓室内部空间也由多个墓室逐渐变成单个墓室,整体空间由繁入简。壁画内容和画师的作画水平都有所提升,在墓葬中出现的墓主人像尤为醒目,这时将其围合起来与周围空间起到隔绝作用的帷帐就显得尤为重要。
  1、帷帐的结构
  帷帐的结构,自上而下可分为帐架、帐顶、帐心、帐角、帷幕以及绶带。帐架即是支撑整个帷帐的骨架,由帐杆及帐构连接而成。令支令张君墓是汉魏时期的墓葬,壁画风格沿袭了汉代流行的家居图的形制,墓主夫妇侧面相对而坐,互相对视坐于榻上,帐架结构十分突出,墓主夫妇二人分立于两个空间中,由中心帐杆分隔开来,下方的基座似一个动物形,帷帐短小系于帐杆之上。帐顶即为帷帐围合的顶部构件,可称为帟。《说文》中提到“在上曰帟”,帐顶的主要作用是用来阻隔灰尘,与帐心组合构成帷帐上半部分的不同式样。帐心,即为帐顶上方凸起的部分,这种形制自汉代起就已出现,这样的结构应仿自建筑。单个帐心像是攒尖顶的建筑样式;多个帐心类似庑殿顶的建筑样式。上王家村晋代墓和高句丽时期的德兴里墓、冬寿墓就是单个帐心。多个帐心的帷帐例如北齐水泉梁墓、徐显秀墓、高润墓。帐角这一构件常在帐子的四角或两端配以金龙头,龙口中衔长穗流苏。《晋书》卷九十九《桓玄传》中记载:“小会于西堂,设妓乐,殿上施绛绫帐,缕黄金为颜,四角作金龙头,衔五色羽葆流苏。”山西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中的墓主夫妇像,坐于一方形平顶帐中,帐的两个对角装饰着龙头衔着长垂的流苏。帷幕即是围在帷帐的两侧或四周,半围或全围。《周礼·天官·幕人》:“幕人,掌帷、幕、幄、帟、绶之事。”郑玄注:“在旁曰帷,在上曰幕,幕或在地,展陈于上,帷、幕皆以布为之。”组绶作为帷帐的装饰品,有装饰功能同时也有使用功能,或系或挽于帷帐的两边和上方,用组绶褰卷起来。
  2、帷帐的表现形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主人像从魏晋发展到南北朝日益趋于成熟且有一定规律,北朝时期的墓主人像多是位于墓室正壁且人物形象为正面端坐,目視前方,坐于榻上,榻或与围屏组合,旁边围合一四方帷帐。汉代壁画中墓主人像多是侧坐,帷帐具有透视空间,例如洛阳东北郊朱村东汉墓,墓主夫妇侧坐于席上,外设一方形平顶帐,前置一凭几上放有食盘。画面的空间在观者的视觉上向里延伸,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的画面空间透视性较汉代减弱,画面的空间和动感是通过墓室整体空间布局的变化体现,依据墓主人生活、出行、狩猎等不同活动方式的递进关系将其分布于不同的墙壁来体现画面的空间;通过壁画所绘侍从或出行仆人的前后位置变化及人物间或聚拢或分散的形式体现。
  墓主人像出现在壁画中形式有:一是相对独立的正面坐像,位置醒目;二是车马行列、宴饮乐舞,墓主人像多融入场景,借助所居位置以及服饰的穿戴得以辨认,形象并不突出。墓葬中帷帐的作用一是为适应墓主人坐于榻上而设的家具装饰,以单人和双人的造型居多,帷帐大小、高低等形制因不同时期流传形式及多民族融合的风俗不同而稍有差异,基本构件相同;二是为体现墓主人身份的与众不同,依据其所坐方位,运用坐榻将其位置抬高,帷帐的设立将墓主人与其他人隔绝开,在墓葬中除墓主人外其他人物并见此装饰;三是帷帐自身的作用是用于隔绝其他空间。
  三、帷帐的发展与变革
  帷帐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典章的规范,其最先开始是为皇家贵族所用,应用范围也极为广泛,例如坐帐、卧帐、武帐、步障等等,自汉晋、北朝时期的墓葬壁画中出现帷帐形制较为固定。魏晋南北朝时期帷帐图像由耳室转变为主室的正壁上;画像尺寸由小变大;画工由粗糙变得精细。这种转变不单单是社会风俗的流行,还与南北朝时期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墓葬整体规格的转变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权更迭,宗教信仰快速发展,多个少数民族集团相互往来,社会环境丰富且杂乱。随着贸易往来以及各个政权的互通,各族文化发生碰撞。较有代表性的就是高句丽时期的墓葬壁画,例如德兴里墓葬墓主人手执麈尾坐于围屏之上,外设一帷帐,其墓主人为幽州刺史镇,虽为少数民族却信仰佛教及汉系文化,在壁画中装饰有莲花、火焰等纹饰。这些墓葬等级都不低于“士族墓葬”,像是北齐东安王娄叡的墓葬级别较高,墓志明确、随葬品丰富,墓葬虽遭破坏,但留存画面精美。南北朝时期的墓葬规格,前期受汉代影响较多,墓室较多,墓道较短;发展到北朝后期单墓室结构的墓葬居多,墓室空间更为开阔,墓道较长。这种墓葬规格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墓室壁画的画面表现,墓主人宴饮图由耳室转向墓室正壁且画面被放大。墓葬的规格对整个墓室的壁画起到一定作用。
  墓主人像从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开始,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对仙人的崇拜到归于社会现实题材,已发展成为一种偶像式的“肖像”,而正面墓主人像的流行更能说明这种“肖像”俨然已经成为一种定式。帷帐从一种“阻隔式”的建筑类家具转变为具有文化内涵的象征,可以说帷帐已成为“偶像化”的标志,这种“偶像化”主要体现在对先祖的崇敬。
  结?语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论证可知,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壁画中的“帷帐”,无论从文献学、图像学还是考古学等各个方面进行考究,都不可否认帷帐同任何一种室内陈设的家具一样,拥有独特而丰富的发展史,同时对当时社会在“礼制”方面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灵魂的升仙不死以及对墓主人“偶像化”的希冀和纪念的信仰在丧葬文化中有着广泛的思想和社会基础。南北朝时期帷帐在墓葬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南北朝后期以帷帐为围合的墓主人图像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期都出现在墓葬壁画中,这也成为墓主人像的一种定式。帷帐不仅起到画面的阻隔作用,更是将整个空间布局合理化,使画面重点突出。将更多的考古史料作为凭证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壁画的发展和其他图像题材进行诠释,能推动魏晋南北朝美术考古和艺术史的发展。
  (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 贺西林,李清泉.中国墓室壁画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3.
  [2] 扬之水.棔柿楼集·卷二-唐宋家具寻微[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43.
  [3]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市朱村东汉壁画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2(12):15-20.
  [4] 郑岩.墓主画像研究[A].朱青生.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266-26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651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