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龚贤积墨山水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纵观浩瀚的绘画艺术长河,绘画的技法与形式一脉相传,但这其中总会有许多特立独行的人。明末清初,是一个历史交替、画风迭变、画派林立的时代。龚贤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发展着带有“龚氏”风格的积墨法,在董其昌“南北宗论”笼罩下的时代,借鉴前人经验,变古法为我法,熟练运用积墨法,创造出的山水风格沉雄酣润,为后世山水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龚贤;积墨法;皴法
  一、积墨法介绍
  (一)积墨法的发展
  积墨法是绘画中的一种用墨方法,早在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中就有过记载:“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润而不枯”。①而这时最突出的便是以米芾、米友仁父子为代表所创的米氏云山,为表达江南烟雨空蒙的景色,用近似圆形且厚重的点错落有致地排列,以点代替皴法,几点成片,干湿并用且加以渲染,这种画法被称为“落茄皴”。到元代后,积墨法又有了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便是位居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他曾在《写山水诀》中写道:“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②也就是说,先用淡墨在景物的地方积染,之后再用焦墨和浓墨分出远近。清代出现以龚贤为代表的具有个人特色的“黑龚”画风,是一个超越时代的变化。但直到黄宾虹才第一次提出积墨法,并总结了积墨法的技法应做到:“墨不碍画,色不碍画,色中有色,墨中有墨”。③
  (二)“先干后润”的皴法
  众所周知,积墨法是一种比较难掌握的绘画技法,原因就在于它不仅考验一个人的用笔,而且非常注重对墨的使用。用笔上,它要求不论是中锋用笔,还是侧锋用笔,都要笔笔劲力而又不显沉重呆板,力求墨点圆厚。在用墨上,要求先干笔加淡墨开始,待稍干后,叠加第二遍,这时候用墨应略重于第一遍,同时用湿笔,这时便要注意对水分的控制,以免墨晕开掩盖了前一遍,如此方法层层加墨。在这个过程中,用笔要灵活自如,有意识地错开,做到参差交叠,有聚有散,使画面整体不突兀,但其中又可见灵动的笔法,否则会看不出笔触,糊成一片,失去山水画应有的清秀透气。正如潘天寿所说:“积墨须在杂乱中求清楚,清楚中求杂乱。”④但如果遇到比较吃墨的纸,最后可用焦墨或者浓墨皴染,分出远近层次。
  龚贤所发展的积墨法主要包括面皴和点皴,这也正是他的山水画的独特之处,在山石部分多用面皴,将早年学习董源、董其昌等人的披麻皴演变为短而宽的皴法,将米氏云山的湿墨皴法变为由干入润的表达方式。大概皴三遍一停,当快干时,再皴第四遍。五遍再停,然后再皴第六、七遍,不太干时再点,大约要积墨七遍。在树木、草丛部分多用点皴,表现树木丛丛之感,同时也能加重山石的墨色,概括山石的形状。点叶子时,每一遍都要注意用墨上浓下淡,这是最基本的,其次还要根据树木的状态控制墨色以及水分。
  二、积墨山水画的风格特点
  (一)“黑”
  在清初时,占据潮流的“四王”“四僧”山水画大都学习董源、元四家、董其昌等人减淡萧疏、清秀淡雅的风格,而龚贤却另辟蹊径,“黑”成了他的代名词。龚贤曾提到过作画要积墨七层,如若遇到吃墨纸,还要用焦墨点在最浓的地方,层次丰富,墨色虽重,但却秀润。
  龚贤的黑是融合了五代、北宋、元代所发展而来的。五代董源擅长用偏湿润的墨,而龚贤能如此熟练地用墨,与早年间临摹研究董源息息相关。龚贤的作品与北宋范宽也有渊源,范宽作画山石顶天立,气势雄伟,笔笔劲力,是典型的北方山水,范宽的作品墨色较厚重突出,山石具有强烈质感,与龚贤的作品有相似之处。同时,龚贤的这种“黑”已不仅仅是画中所表现出来的墨黑,更表达画家内心对当时绘画潮流的一种“反抗”。龚贤曾说过:“古人之书画,与造化同根,阴阳同候,非若今人泥粉本为先天,奉师说为上智也。然则今之学画者当奈何?曰:心穷万物之源,目尽山川之势,取证于晋唐宋人,则得之矣”。⑤这段话应当是对清初“四王”及其追随者的批判,是对那些太顽固于临摹前人、不求创新的画家的批判,与当时画坛风气所背离,足以看出龚贤内心的创新思想,并且提出画者应研究万物之源,以山川作为基本素材,不盲目追随古人,再有明确自己思想层面上继承前人。同时,龚贤也正是以这种思想来发展自己的创作。
  (二)“实”
  龚贤之所以可以创作出如此精妙绝伦的山水作品,除了热爱之外与他外师造化有很大的关系,亲身体会自然,善于观察,形成自己的心灵感受,这正是画中所表现的“实”。而龚贤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注重写生的同时,还会去观察对照前人画法与经验,正如他说过的:“古人之书画,与造化同根,阴阳同候,非若今人泥粉本为先天,奉师说为上智也。然则今之学画者当奈何?曰:心穷万物之源,目尽山川之势,取证于晋唐宋人,则得之矣”。⑥
  我们可以看出龚贤的山水画很形象地表现出了金陵地区山水的特点。首先是江南风景的氤氲之美,大概是在师造化的基础上,以董源为师的原因,董源的山水画多描绘江南,尤其以金陵地区山水为主,这些地方气候温暖潮湿,多降雨,云气浓郁。同时龚贤也曾摹写过米家山水,还曾提到一种“无笔法墨气之分”的空蒙境界,这显然就是米家山水表现出的烟雨空蒙,云烟掩映树木的朦胧与淡泊清净。其次是山的造型,南京地区的山略不同于江南山水的秀丽,而是带了雄伟的气势,他用面皴加方挺又圆润的线条表现出了山势的造型。
  (三)“厚”
  龚贤的画之所以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积墨法。据龚贤自己的说法,作画时要积墨七层,浓淡燥湿适当,层次丰富,故有厚重之感,而这种厚恰恰也令山峰有了沉稳静谧的感觉,更好地表现了江南风景的特色。龚贤还曾提到作画时碰到的一种纸,极为吃墨,积墨到第五遍也不见墨色加深,在第六遍必须用焦墨点在最浓的地方,又担心焦墨会浮于山体之上,需再用淡墨将其渲染达到整体的效果。这样积墨的遍数就有增加了,所以画纸的材质不同也间接导致了画面厚的效果。
  同时,这里的“厚”也是在指画中的意境深厚。龚贤在给胡元润的信中道:“画十年后,无结滞之迹矣;二十年后,无浑论之名矣。无板滞之迹者,人知之也;无浑论之名者,其说不亦反乎?然画家有以模糊而谓浑论者,非浑论者,惟笔墨俱妙而无笔法墨气之分,此真浑论也。”⑦他所追求的这种神秘氤氲的感觉丰富了画中的意境,同时也是对他自己积墨法发展的要求。这种感觉并没有让龚贤的作品浑浊轻浮,相反意境是沉稳厚重的,还是由于积墨法的缘故,画中不论山石、草木,不论阴处、阳处均运用这一技法,这就使得虽是淡出却不显轻浮,矮树也不显羸弱,便达到了深厚的效果。
  (四)“润”
  “润”是龚贤山水画最大的特点,龚贤曾借鉴沈周的用墨方法:“此学石田老人雨林也,千载之下,尤见苍翠欲滴。此在润不在湿,润墨鲜,湿墨死。墨含笔内为润,墨浮笔外为湿”⑧,又加之积墨法,最后形成了这种润的风格。而龚贤的老师董其昌也是将元人擅长的干墨和董源、巨然的湿墨相融合,形成了稍微润的效果,龚贤在跟其学习的过程中加强了对墨的使用。在作画时,熟练运用水分,线条才能酣畅润泽,随着皴染的遍数增加,水分随之增大,便出现了润的效果,不会显得干涩。
  (责任编辑:尹雨)
  注 释:
  ①黄永荣.郭熙山水画创作理念对后世绘画的影响[J]. 国画家. 2012(05)
  ②范美俊.从《写山水诀》透视黄公望绘画观的传与变[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③李玉福. “积墨法”与黄宾虹山水画的创新[J]. 藝术教育. 2009(02)
  ④王惠东.潘天寿艺术中的现代性[J]. 艺术工作. 2018(03)
  ⑤⑥龚贤.龚贤山水画谱[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⑦⑧华德荣.龚贤研究[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1-171.
  参考文献:
  [1]华德荣.龚贤研究[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1-171.
  [2]龚贤.龚贤山水画谱[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3]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4]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652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