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务人员的媒介形象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崔云珊

  摘要: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以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期间《湖北日报》和财新网的涉医报道为样本,通过新闻文本的框架分析,总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务人员的媒介形象特征。研究发现,两家媒体遵循不同的新闻框架,疫情期间医务人员的集体形象有“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型与“专业严谨、精益求精”型,个体形象有“先锋党员模范”型与“平民草根英雄”型,《湖北日报》采用散点铺陈的叙事方式营造积极乐观的语境,财新网则偏重焦点透视的叙事呈现严肃冷静的报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政治控制和专业控制、媒体的市场化程度和读者群定位是造成框架差异的潜在原因。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介形象;医务人员;内容分析法;框架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4-0019-09
  一、 问题的提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 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重大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务人员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媒体对于医务人员的报道会影响受众对医务人员的认知和态度[2],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受众对医务人员的刻板印象。
  为梳理目前学界对医务人员形象的研究情况,本文于2020年2月24日以“医生形象”或“医护形象”或“医务人员形象”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跨库检索,共得到核心期刊和CSSCI论文38篇,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发现,论文时间跨度从1999年到2019年,大部分研究集中在2015年之后,包括聚焦医患冲突报道[2-5]、医疗影视剧[6-10]、文学作品中的医生形象[11-14],也有学者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医生形象的变迁[15],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医生形象认知的影响因素[16]。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对医务人员形象的既往研究多是放在矛盾与冲突的场景中,负面的医务人员形象占主流,暴力与不信任是医患关系的刻板印象,且以往的研究多聚焦单一媒体,缺乏不同媒体之间的横向对比。
  本文以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期间的涉医报道为研究对象,对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不同媒体对医务人员的媒介形象塑造。在操作上,本文以《湖北日报》和财新网的相关报道为样本,通过对比两家媒体的报道属性、人物属性、医务人员的具体形象、情感立场偏向,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务人员的形象特征,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涉医报道中,媒体是如何架构新闻框架的?2.两家媒体分别塑造了怎样的医务人员形象?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理论及假设
  “媒介形象” 这一概念源于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 假说,李普曼认为,拟态环境是由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17]。媒介形象研究的核心在于剖析“现实”“媒介”和“认知结果”三者之间的关系[18] ,研究对象包括个人、群体、组织三种类型。本研究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务人员群体为例,探究媒介是如何对现实中的医务人员的形象进行塑造的。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进行不同媒介的横向对比。戈夫曼认为框架是人们用来认识和解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和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19],吉特林认为框架就是媒体对具体问题进行选择、强调和表现时使用的准則[20]。新闻框架是框架理论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研究内容包括框架生产、框架文本和框架效果等[21],其中,框架文本主要研究新闻对某一主题或议题的报道,突出采用了哪些框架以及每个框架的特点[22, 23]。本研究聚焦新闻文本的框架研究,借鉴恩特曼(Robert M. Entman)提出的架构新闻框架的两种机制,即报道控制和具体的信息呈现,后者又可以细分为身份认定(Identification)、归类打包(Categorization)、引申泛化(Generalization)等[24],来比较两家媒体建构关于医务人员形象的新闻框架的机制,并探讨可能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由媒介形象的概念和框架理论得到本文的研究假设为: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媒体的涉医报道具有弱化医患关系的倾向,医务人员以正面形象和中立形象为主。2.不同媒体在报道医务人员时采用不同的新闻框架,在报道属性、人物属性、医务人员的具体形象、情感立场偏向上存在显著差异;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政治控制和专业控制、媒体的市场化程度和读者群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闻框架的选择。
  (二)研究对象及样本
  本文以《湖北日报》和财新网2020年1月24日至2月13日期间有关我国医务人员的报道为研究样本,其中《湖北日报》150篇,财新网78篇。抽样时间和样本对象的依据如下。
  在抽样时间上,2020年1月24日为武汉市政府采取“封城”政策的后一天,2月13日为湖北省复工的前一天,此时间段内的三周为攻克疫情的关键时期,疫情报道相对集中,对于医务人员的报道也较多。
  在抽样对象上,选取《湖北日报》和财新网作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代表,两家媒体实力相当,但市场化程度不同。湖北省是新型冠状病毒的重灾区,《湖北日报》作为中共湖北省委机关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传统主流媒体的宣传语态。为配合疫情期间的舆论宣传,2020年1月25日起,《湖北日报》进行版面改版,除第一版“要闻”和最后一版(“读书”“专刊”“文艺评论”等)外,其余板块变为“众志成城”板块,每期报纸共8版。财新网由胡舒立所领导的财新传媒创办,采取市场化运作,以原创报道、深度报道见长,网站主页包括经济、金融、世界、博客、视听、观点、周刊等板块。2020年1月20日,财新网在政经专题板块下开辟“武汉不明肺炎防疫全纪录”专题报道,增添肺炎日记、疫情地图、疫病探源、前线报道、防疫知识等特色报道,全程跟踪疫情进展。   (三)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疫情期间《湖北日报》和财新网中有关我国医务人员的报道作为样本。首先,借助NVivo12的词频分析功能,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探索原始报道的主要关注点,根据词频大小绘制两家媒体的高频词词云图(如图1所示)。在高频词方面,《湖北日报》排名前10的高频词依次是医院、病毒、疫情、感染、武汉、患者、医疗队、医护、新型、隔离,财新网排名前10的高频词依次是病毒、医院、武汉、感染、病例、肺炎、疫情、患者、病人、确诊。其次,结合图1的词频分析结果,在参考现有关于医务人员形象的类目表的基础上[15, 16],根据疫情的特殊性编制新的类目表。类目表包含共14个类目,本文将其归纳为3大维度。报道属性维度包括报道篇幅、新闻体裁、稿件来源、报道议题、报道倾向,反映了媒体对医务人员的关注度;人物属性维度包括职务、性别、面貌、婚姻、年龄,旨在揭示媒体选取报道对象的标准;医务人员形象维度包括叙事角度、职业形象、工作内容或状况、对待患者,具体分析了媒体对医务人员的形象建构。笔者对抽样文本进行统一编码,运用频数分析进行编码结果的计算和数据表的绘制。对于一个变量可能存在或同时涉及几个方面的情况,例如,在“工作内容或状况”类目下,一篇报道可能同时提及变量中的“工作负荷大” “硬件设施不足”,本文只对最核心的一个特征进行编码。最后,通过探索性情感分析和耦合关键词词频分析,进一步对比两家媒体在语言表达上的情感偏向。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报道控制:医务群体的重要性感知
  媒体对医务人员的报道控制,包括报道篇幅、报道体裁、报道议题、报道倾向等属性,反映了媒体对该群体的重视程度和关注视角,如表1所示,在一定程度上放大或淡化了医务人员群体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1.报道篇幅和体裁。由表1和表2可知,从2020 年1月24日至2月13日,刊登在《湖北日报》上的有关医务人员的报道共计150 篇,平均报道篇幅为984个字,字数在1 000~2 000和500~1 000 字之间的篇数最多,分别占比37%、33%,偏度和峰度均大于0,说明数据比较陡峭,且极端值出现在右侧。财新网的报道有78篇,平均报道篇幅为2 197个字,字数在1 000~2 000和2 000~3 000 字之间的篇数最多,分别占比41%、27%,偏度和峰度均小于0,说明数据比较平缓,且极端值出现在左侧。两家媒体报道篇幅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距都很大,篇幅最短的仅有69个字,报道篇幅最长的一篇共有5 598个字。总体来看,在两家媒体总字数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湖北日报》的有关报道数量明显高于财新网,但每篇的篇幅较短,这与《湖北日报》和财新网的报道体裁息息相关。虽然《湖北日报》和财新网对医务人员的有关报道都以通讯为主,分别占比50%、76%,但前者还有相当大比例的消息(31%)题材,其专访和评论(8%,8%)的比例也高于财新网对应的比例(4%,5%)。
  2.稿件来源。
  两家媒体的稿件均以自采为主,也接受少量的投稿,例如,《湖北日报》刊登读者撰写的散文《致亲爱的勇士》,财新网刊登中医学者撰写的评论《疫情面前,还分什么中西医?》。此外,《湖北日报》作为党报,还有一小部分转载自中央媒体的文章,例如,《新华社就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播发述评——同时间赛跑 与病魔较量》《生命至上 因症施策——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科学救治患者纪实》等,而财新网则没有相关转载。
  3.报道议题。
  《湖北日报》和财新网都十分关注一线医务人员的工作内容或状况,分别占比45%、42%,例如,《湖北日报》发文《鄂州120上演生死时速》《165支医疗队19916人驰援湖北》,财新网发文《武汉医院缺氧 一线医生呼吁解决供氧问题》《肺炎日记 | 除夕夜:医务人员一线奋战,外地队伍千里驰援》。但是,在对道德或医德的报道上,《湖北日报》(33%)明显高于财新网(6%),《湖北日报》的《“除了战胜它,我们别无选择!”来自抗疫一线的特殊“家书”》《母亲突然病故,远在武汉抗疫战场的云南护士——千里之外,向着家的方向三鞠躬》《回城,不是傻,是职业良心》等凸出了医务人员舍小家为大家、奋战一线的忘我精神。相比之下,财新网将更多的重心放在了防疫科普或科研进展方面(45%),例如,《专家:新冠病毒中间宿主难确认 掌握其性状尚需时日》《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肺炎疫情面对的问题和可能的答案》。
  4.报道倾向。
  《湖北日报》以正面报道为主(67%),兼有客观性的中立报道(33%),没有出现关于医务人员的负面报道。财新网的报道倾向与其大相径庭,大部分是中立报道(79%),甚至出现了少量的负面报道(18%),例如,《马鞍山市一医生带病坐诊,涉嫌危害公共安全被立案》《武汉医生被新冠肺炎患者家属打伤,致重度职业暴露》等,披露了医务人员的负面形象。
  (二)身份认定:医务人员的个体属性提示
  媒体对医务人员的个体属性提示,例如,职务、性别、政治面貌、婚姻状况和年龄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筛选报道对象时的把关标准(如表3所示)。
  1.职务。
  《湖北日报》的报道更具多样性,除了普通医务人员、专家学者外,还有对农村医生和军医的报道,例如,《天门一乡镇医生历经3天2夜返岗》《“在祖国和人民需要时,再大的困难也不叫困难”——两位党员军医护士长的共同选择》等。而财新网的职务结构则比较单一,以医院医生和专家学者为主,且多为知名人士或公众人物,例如,《钟南山:疫情在一周或者十天左右达到高峰》《张伯礼院士:不主张人人都吃双黄连预防新冠病毒》,其中报道数量最多的人是李文亮医生,如《新冠肺炎“吹哨人”李文亮:真相最重要》《善待“吹哨人”才能守望相助——哀悼李文亮医生》等,相关报道数量多达6篇,而《湖北日报》仅有《国家監委派调查组赴武汉就涉及李文亮医生有关问题作全面调查》这一则简短的通讯。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护士的报道比例上,《湖北日报》(6%)和财新网(1%)都非常少,这与现实社会中护士的真实数量比例不成正比,财新网唯一一篇针对护士的报道,《感染护工一度流落街头 收治后仍需隔离》还为负面报道。   2.性别。
  对于一则报道,两家媒体都是以男女混合同时出现的情况居多,均为59%,但对于个人的报道上,男性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的比例,其中《湖北日报》的报道比例男性约为女性的2倍,这一比例在财新网达到了10倍。
  3.政治面貌。
  《湖北日报》有近二成的医务人员是党员,例如,《危急时刻,他毅然站出来实施插管手术——“我是党员,让我先上!”》《白大褂上党徽闪耀——驰援黄冈的湖南医疗队党员群体素描》等突出了党员在抗击疫情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湖北日报》对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的报道高达18篇,曾三天连发关于张定宇的评论,《用冲锋在前、挺身而出践行入党誓言—— 一谈像张定宇同志那样战斗》《以勇于担当、恪尽职守扛起责任使命——二谈像张定宇同志那样战斗》《以舍身忘我、无私无畏展现爱民情怀——三谈像张定宇同志那样战斗》,通过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的报道,树立医务人员的模范。财新网很少提及医务人员的政治面貌,没有专门关于党员先锋事迹的报道。
  4.婚姻状况和年龄。
  《湖北日报》提及的频率均高于财新网。《湖北日报》报道婚姻状况的频率(16%)高于财新网(9%),这与《湖北日报》有大量关于医德的报道有关,通过强调婚姻状况展现医务人员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例如,《抗疫一线“夫妻战士”》《云梦一家3名医生同战一线》《3位至亲感染 丈夫和婆婆病情危重住院——女医生朱国超含泪坚守ICU岗位》。此外,《湖北日报》不乏围绕年龄做文章的报道,不仅通过对“90后”医护群体的刻画展示当代年轻人的正能量,例如,《婚礼推迟了 幸福不会延期——随州市中心医院一对90后医生恋人的约定》《95后护士的抗疫日记——加油宝贝,阿姨努力让你早点回家!》,还通过曝光高龄突出无私奉献精神,例如,《86岁老专家坚持坐镇门诊》。相比之下,财新网淡化了对婚姻状况和年龄的叙述,笔墨很少 。
  (三)归类打包:医务人员的媒介形象标签
  媒体透过精心选择的敘述视角,报道医务人员的工作内容或状况、对待患者的态度,呈现不同的职业形象(如表4所示),经过一系列标签化的过程,对医务人员的媒介形象进行归类打包。
  1.叙事角度。
  两家媒体的差异较大。《湖北日报》偏向主题叙事(58%),即将医务人员作为集体的形式呈现,围绕一个主题,在一篇报道中同时提及多个人物,展现众志成城、团结协作的精神,例如,《一线医务工作者事迹打动人心》《最美的花 献给最可爱的人——空军军医大学医疗队援汉故事》。财新网偏向个体叙事(58%),从个体出发,以小见大,通过个人事迹的报道展现医务人员在抗击疫情中与病毒顽强抗争的精神,例如,《一个武汉ICU医生的坚定与遗憾》《武汉协和“超级传播者”主管医生赵雷:医患都要有信心战胜新冠肺炎》。
  2.工作内容或状况。
  《湖北日报》给予较多笔墨描述医务人员在工作负荷大(35%)、工作环境艰苦(10%)的情况下工作,例如,《4天内总睡眠时间不到7个小时》《6小时不能吃喝,不能上厕所,活动不便》,仍然取得了丰富的工作成果(11%),如《落地不到48小时即收治患者》《七名医务人员身兼多职照顾百余人——再探集中隔离点》,通过对比反差突出医务人员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财新网的大部分报道(74%)没有对医生的工作内容和状况进行描述,仅偶尔提及硬件设施或物资不足的问题,例如,《湖北医院防护品仍告急 社会捐赠成重要支撑》《武汉医院缺氧 一线医生呼吁解决供氧问题》。
  3.对待患者。
  《湖北日报》重点表现医务人员秉持患者本位(32%),坚持患者利益第一、舍己为人,相关报道如《4名感染新冠病毒的医务人员康复后主动重返岗位——中南医院有个“返岗天使团”》《黄冈千余医务人员全力救治患者》等;偶尔涉及服务质量好(12%),如《方言学习手册不仅是深情厚谊》表现了外省医务人员为患者设身处地着想。相反,财新网很少具体描述医务人员是如何对待患者的。
  4.职业形象。
  《湖北日报》侧重表现医务人员的道德形象,例如,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等,这与上文《湖北日报》对品德或医德的报道数量成正比,也与对待患者的有关描述相符合。财新网侧重表现医务人员的专业形象,例如,拥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充当疫情中的新闻发言人角色,进行新药研发和防疫科普等,这也与上文财新网关于“防疫科普或科研进展”的议题相一致,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财新网较少描述医务人员的工作状况和对待患者的态度。
  (四)引申泛化:涉医报道的情感立场偏向
  本文根据已收集的样本数据,利用Nvivo 12的自动编码功能进行文本的情感识别,包括非常正向、较为正向、较为负向、非常负向四个级别,编码单位为句子。图2编码结果显示,《湖北日报》包含出2 324个参考点,占总篇幅的比率为1.51%,财新网包含出1 899个参考点,占总篇幅的比率为1.16%,由此,《湖北日报》对于具有情感色彩的词语使用频率明显高于财新网。具体来看,《湖北日报》 “较为正向”和“非常正向”的情感所占比例(34%,3%)均高于财新网的比例(25%,2%),“较为负向”和“非常负向”的情感所占比例(18%,44%)也均高于财新网的比例(25%,2%),《湖北日报》对医务人员的相关报道态度比财新网更为积极正面,这与前文关于报道倾向的编码分析基本一致。
  为更加细致地探究《湖北日报》和财新网在语言表达上的情感偏向,本文进一步提取了25个耦合高频关键词,通过计算加权百分比进行比较(如图3所示)。通过分析发现,这25个关键词可以归纳为报道主体、报道客体两个方面。
  在报道主体上,医务人员(关键词:医疗队、医护、医生、专家、主任、院长、医务)和病人(关键词:患者、病人)都是两家媒体报道的关注点,其中《湖北日报》对医务人员一方的关注(1.79)高于财新网(1.19),对于病人的关注(1.06)低于财新网(1.32)。具体来看,在对医务人员的报道上,《湖北日报》更多采用集体呈现的方式,医疗队(0.48)和医护(0.46)的出现频率远高于财新网(0.09,0.24),相比之下,财新网更多采用个体表达的方式,其出现频率最高的医生(0.52)高于《湖北日报》(0.4);在称呼上,《湖北日报》明确了医务人员的头衔或职位,专家(0.16)、主任(0.15)、院长(0.13)出现的频率均略高于财新网(0.15,0.14,0.05),相比之下,财新网用的最多的是医务(0.23)人员的统称。在对病人的报道上,财新网对患者(0.72)和病人(0.60)二词的使用频率均高于《湖北日报》(0.66,0.40),但两家媒体对病人的称呼方式没有明显差异。   在报道客体上,两家媒体对疫情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在报道地点上,《湖北日报》和财新网报道的主要地点都是医院,《湖北日报》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性优势,对于病房(0.21)和一线(0.21)的报道多于财新网(0.11,0.10),但对社区(0.05)的关注度明显低于财新网(0.12)。《湖北日报》关注抗击疫情的社会动员(关键词:支援、人民、口罩、物资、希望),如派遣医疗队、补充医用物资等,突出医务人员奋战一线的忘我精神和战胜疫情的决心,在用词上,除物资一词(0.12)与财新网持平外,支援(0.24)、人民(0.20)、口罩(0.20)、希望(0.11)的词频均明显高于财新网(0.13,0.05,0.14,0.06)。相比之下,财新网更多关注疫情自身的传播和发展(关键词:病毒、感染、病例、传播、Sars、傳染病、疾病),聚焦新型冠状病毒有关的科研进展,突出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科学精神,在用词上,所有相关词频均明显高于《湖北日报》的词频,其中病例(0.80,0.09)和传播(0.44,0.16)二词的词频差异尤为突出。
  四、讨论与总结
  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期间,《湖北日报》和财新网对医务人员的报道与以往的报道截然不同,在报道议题上,治病救人、支援一线替代了医疗事故、医患纠纷;在医患关系上,人文关怀替代了矛盾冲突;在报道倾向上,正面和中立报道远大于负面报道,假设一成立。从横向对比来看,《湖北日报》和财新网采用了不同的新闻框架,医务人员的具体形象(包括集体形象与个体形象)、叙事手法均存在差异,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政治控制、媒体的市场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闻框架的选择,假设二成立,具体讨论如下。
  (一)医务人员的媒介形象对比
  1.集体形象:“无私奉献、吃苦耐劳”与“专业严谨、精益求精”。
  从集体形象塑造上看,《湖北日报》呈现医务人员的媒介形象是“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型。疫情爆发时正值春节期间,《湖北日报》以亲情、爱情为线索,记叙广大医务人员放弃与亲人团聚的机会,毅然写下支援武汉的请愿书,奔赴疫情一线,其中关于外省医疗队驰援武汉的报道多达25篇。此外,《湖北日报》通过报道一线医务人员“汗水打湿了护目镜”“不喝水、不上厕所”“牺牲休息时间,争分夺秒救治患者”,用软新闻的形式报道医德,表现他们不怕吃苦的精神,塑造具有亲和力的、有血有肉的医务人员形象。
  反观,财新网刻画的医务人员的形象是“专业严谨、精益求精” 型。医务人员中的专家学者、主任医师是财新网采访的主要对象,如钟南山、张伯礼等,他们往往具有专业的医学知识,扮演了防疫知识的宣讲者和疫情进展的发言人的角色。和《湖北日报》不同,财新网很少谈及医务人员的家庭关系、婚姻状况等,更为突出医务人员的科研精神,呈现给受众的形象是严肃冷静的精英形象。
  2.个体形象:“先锋党员模范”与“平民草根英雄”。
  在个体层面,两家媒体对医务人员的形象塑造也不同,这一点在典型人物报道中尤为明显。《湖北日报》优先选择具有党员面貌的医务人员进行报道,例如,麻醉科主任李熊刚、党员军医护士长张楠、李沛,报道次数最多的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湖北日报》通过挖掘在抗击疫情中的党员先进事迹,以榜样之力凝魂聚气,与主流媒体的宣传口径保持一致。财新网则围绕“吹哨人”进行了系列报道,例如,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医生谢琳卡、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内科医生刘文、武汉市中心医院眼科医生李文亮,其中报道次数最多的是李文亮医生,通过对在疫情中敢于道出真相的一线医生的报道,财新网建构了草根英雄形象,能在一定程度上唤起民众的同情和支持。
  (二)涉医报道的叙事框架对比
  1.话题叙事:“散点铺陈”与“焦点透视”。
  在话题叙事上,《湖北日报》的涉医报道平衡了不同职位的医务人员,考虑到了军医、农村医生小群体,年龄覆盖面广,下至“95后”护士,上至耄耋老人,主题叙事和个体叙事各占一半,视角较为多元化,此外,《湖北日报》对于一线医务人员的工作困难和成果都进行了报道,擅于从医务人员工作生活中的平凡小事着笔,报道的话题涉及情感类、居家防护类,趣味性和实用性较强。财新网的涉医报道则视角相对单一和集中,聚焦了医学权威人士和精英群体,集中对科研进展进行报道,弱化社会关系网络和家庭关系,较少提及医务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对待患者的态度,塑造医务人员兢兢业业的专业形象。
  2.风格叙事:“积极乐观”与“严肃冷静”。
  在感情基调上,《湖北日报》与财新网有所不同。在此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湖北日报》坚持正面报道,进行典型宣传,展现和谐的医患关系,将医务人员爱岗敬业、团结奋斗的光辉形象展现给公众,对医务人员抗疫进展和成果进行跟踪报道,“支援”“希望”“人民”等字里行间洋溢着众志成城、攻克疫情的必胜信念。财新网坚持一贯的深度报道作风,面对疫情严肃冷静,以客观中立的报道为主,通过一线医务人员的口吻讲述疫情的进展状况,对于抗击疫情中的个别医务工作者的负面新闻,财新网也以犀利的笔锋进行了鞭挞。
  (三)影响医务人员形象框架的因素分析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政治控制、专业控制。
  学者张自力指出,与一般的突发事件相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无论在发生原因和外延方面都有其特殊之处,在一定的情形下引发“社会恐慌情绪”的可能性也更大,因此,在采访和报道时更关注政府权威与专家权威[25]。《湖北日报》和财新网在疫情期间报道医务人员时并不是“有闻必录”,而是选择性地报道,一方面必须考虑报道的社会效果,遵守党性原则,对医务人员坚持正面报道为主,做好疫情期间的舆论引导;另一方面,又要承担媒体的责任,对受众负责,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将真实、权威的疫情信息呈现给公众,在这种情况下将权威专家作为采访对象无疑是经济成本、风险成本较低的方式。   2.媒体的市场化程度、读者群定位。
  《湖北日报》作为党报,其数字版对社会免费开放,《湖北日报》的读者群面向湖北省广大人民,更多承担着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任务,以消息和通讯为主,在涉医报道上,《湖北日报》注重平民视角,医务人员形象的“人情味”浓,人物事迹的感染力强。财新网的定位是独立财经媒体,自2017年11月设置“付费墙”后,专业报道的针对性越来越强,颗粒度也越来越小。财新网的读者群为政界、学界和产业界精英,内容付费的盈利模式使得财新网在涉医报道上也能坚持原创深度报道,更多从疫情本身出发,塑造客观、专业的医务人员形象,同时反映多元化的声音,例如,对“吹哨人”的系列报道,对医德的负面报道等。
  本文从框架理论出发,通过《湖北日报》和财新网之间的横向对比,总结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务人员的媒介形象特征,印证了建构新闻框架的两种机制,揭示了媒体通过框架对于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结构化塑造的“拟态环境”的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造成框架差异的潜在原因。由于经费和时间的局限,抽样时间较短,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大抽样时间和抽样范围,进一步比较不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医务人员媒介形象的异同,例如,非典、H1N1流感与“新冠”病毒等,以及影响框架建构的其他社会因素。
  参考文献:
  [1]薛澜,钟开斌.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与分期:应急体制的管理基础[J].中国行政管理,2005(2): 102-107.
  [2]刘双庆.中国报纸对医患形象的再现研究——基于四起医患暴力冲突事件的叙事分析[J].当代传播,2016(3): 40-44.
  [3]张惠娟.医患冲突报道中医生形象的重构[J].青年记者,2015(2): 26-27.
  [4]朱桂生,黄建滨.青年医生形象的媒介话语建构:从语言偏见到信任危机[J].当代青年研究,2018(3): 12-18.
  [5]庞慧敏.论媒体在平衡社会身份与社会公正中的作用——以“医患报道”为视角[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34(4): 151-152.
  [6]景俊美.医疗题材电视剧:亟待讲好的中国故事[J].中国电视,2015(11): 27-29.
  [7]文卫华.以专业水准讲好医疗故事 传递价值关怀——国产医疗剧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电视,2015(8): 61-65.
  [8]于洁. 《外科风云》:呈现医者信念新高度[J].电视研究,2017(10): 66-68.
  [9]刘平. 21世纪医疗影视剧医者形象塑造与受众影响解析[J].电影评介,2019(5): 88-91.
  [10]周敏,侯颗.患者赋权还是医生本位?——移动医疗应用中线上社会资本对医患关系的影响研究[J].全球传媒学刊,2019,6(3): 53-72.
  [11]宋元源. 《阿罗史密斯》中的医生形象辨析[J].语文建设,2016(20): 69-70.
  [12]乔以钢,李贞玉.近代革命话语中的“女医生”及其文学形象[J].江汉论坛,2016(6): 76-80.
  [13]李增.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医学伦理小说——以喬治·爱略特的《米德尔马契》为中心[J].江西社会科学,2017,37(4): 86-96.
  [14]邵南.论谢阁兰作品中的医生形象及其对自我双重身份的反思[J].外国文学,2018(3): 60-71.
  [15]姚泽麟,寇静媛.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医生媒介形象变迁——以1949-2014年《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为基础[J].社会科学,2018(12): 70-80.
  [16]郭宁,董蕾,郝志梅.医生职业形象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医学与哲学(A),2016,37(6): 44-46.
  [17]李普曼.舆论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89.
  [18]王朋进.“媒介形象”研究的理论背景、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J].国际新闻界,2010,32(6): 123-128.
  [19]Goffman E. Framing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M].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74: 21.
  [20]Gitlin T.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New Left[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0: 6-7.
  [21]张莉,蒋淑君,宋晶.新闻框架如何影响“一带一路”传播效果——一项中外比较的实验研究[J].新闻记者,2019(6):47-58.
  [22]de Vreese C H, Peter J, Semetko H A. Framing politics at the launch of the euro: A cross-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of frames in the news[J].Political communication,2001,18(2): 107-122.
  [23]Dashper K. Smiling assassins, brides-to-be and super mums: the importance of gender and celebrity in media framing of female athletes at the 2016 Olympic Games[J].sport in society,2018,21(11): 1739-1757.
  [24]Entman R M . Framing U.S. Coverage of International News: Contrast in Narratives of the KAL and Iran Air Incidents[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06, 41(4):6-27.
  [25]张自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的媒体策略[J].中国记者,2005(10):17-19.
  [责任编辑:武典]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868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