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起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胡发英 黄万利

  摘 要:中国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间,于商周时期达到巅峰,后逐渐衰落。青铜器纹饰也随着青铜器的发展不断变化。在青铜器纹饰的研究中,兽面纹是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青铜器上的兽面纹一般由有对称的双目、鼻子、双角等的兽头以及分布在兽头两侧的身躯构成。文章根据兽面纹的这些特征来讨论“饕餮纹”与“兽面纹”名称的争议,并解释选用“兽面纹”这一名称的原因。商周青铜器上的兽面纹可以从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纹饰窥见渊源,二者的特征、羽冠以及辅助纹饰极具相似性或传承性。对商周青铜器兽面纹起源的研究,有助于解读商周时期的社会文化、审美、风俗、信仰崇拜等,感受商周时期厚重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青铜纹饰;兽面纹;良渚文化玉器
  1 名称的起源:“饕餮纹”与“兽面纹”的争议
  商周青铜器上最常见的纹饰就是兽面纹,旧称“饕餮纹”。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十分诡秘的怪物,而青铜器上的饕餮指的是一种将实际存在的动物与人类的想象相结合的形象,比较常见的有牛、虎、羊或者一些存在于神话中的龙、凤等动物。“饕餮”一词最先用来描述青铜器纹饰是根据《吕氏春秋·先识览》中的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此后,北宋的金石学家大多将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称为“饕餮纹”。
  然而文献记载的饕餮是“有首无身”,在商周青铜器上却存在许多“有身”纹饰,因此“饕餮”一词引来很多爭议。李济先生在《殷墟出土青铜斝形器之研究》中将有首无身的称为“动物面”,有首有身的则称为“肥遗”类型。①肥遗是传说中两个身子共用一个头的怪物,它与饕餮一样都只存在于神话传说中,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有片面之感。
  马承源先生在《商周青铜器纹饰综述》里弃用“饕餮纹”说法,转而使用“兽面纹”这一称呼,认为“所谓兽面纹,实际上是各种幻想动物的集合体”。②这一指导思想大大地促进了“兽面纹”一词的普及和使用。除此以外,其他还有“野兽纹”“立体龙首纹”“牛头纹”等说法,因其所持观点者甚少且有些以偏概全之意,影响并不大。现在的学者大多以“兽面纹”这一说法为准,传统的“饕餮纹”虽也有使用,但范围较小。就“饕餮纹”与“兽面纹”来说,因饕餮的定义,“饕餮纹”经常陷于“首”与“身”的争议中。虽然仍有很多学者习惯性沿用“饕餮纹”一说,但“兽面纹”则能包含更多纹饰在内,更具广泛性且更为科学,因此,本文采用“兽面纹”一说。
  2 兽面纹的起源:对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纹饰与兽面纹关系的探讨
  我国史前遗存中存在不少动物装饰元素,很多学者从动物装饰的起源角度探讨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纹饰与青铜器动物纹饰的关系。少部分学者认为使用动物纹装饰传统来自中国以外,大多数学者如高本汉、李济认为动物纹装饰是本土起源。李济先生曾说过:“中国古代文明中至少有三件实物是确确凿凿土生土长的,即骨卜、蚕丝与殷代的装饰技术。”其中,殷代的装饰技术指的就是青铜器上的纹饰。这种本土起源说又引起对起源时间的争论。由于兽面纹的出现集中于二里岗期、殷墟期和西周初期,因此有学者根据这些推测其起源于二里头期、山东龙山文化时期或更早。近年来,随着良渚文化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青铜器兽面纹或许滥觞于良渚文化的玉器。
  2.1 兽面纹特征
  良渚文化时期与盛行青铜器的殷商时期有一定的年代差距,但将良渚文化器物上的纹饰与商代青铜器上的兽面纹相比,二者有不少相似之处。良渚文化中最有特色的纹饰—神人兽面纹(图1)就引起过不少学者探讨。神人兽面纹看起来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是一张看起来十分凶狠的人面,脸呈倒梯形,圆眼怒睁,口唇大开,牙齿外露,双手大张,手肘向内弯曲,五指张开放于下方兽面的双目旁,似要插入兽目,头顶饰有羽冠,冠上的羽毛呈放射状分布。下面则是一张兽面,有一双巨大的眼睛,上下獠牙露出唇外,最下面为一双三爪兽足相对。
  目前针对图案中的神人和兽面的形象有很多种理解。日本学者林巳奈夫认为该图像记号为太阳热神和日光神的结合体,并列举了几个同是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纹饰来证明其羽冠部分象征太阳光射向四方,而刻在附近的鸟纹则是伴随着太阳升起而出现的幻日现象。②黄厚明先生将其指认为“鸟”“日”“人”三位一体的鸟祖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饕餮纹象征商族祖神像”的理论假说。③就神人兽面纹本身而言,我们能看到的是人和兽的对立与结合,人手似要插入兽首的姿势,二者双目大睁、阔口怒张的神情都体现出它们对峙的状态,且是人在压制着兽,而人的身躯部分与兽首相连,又显得十分和谐而无一丝突兀之感。
  至于良渚玉器上神人兽面纹与商周青铜器上兽面纹的关系,林巳奈夫在对兽面纹的研究中指出,殷代的兽面纹是由河姆渡文化的太阳神图像演变为龙山文化的鬼神像后又经历良渚文化的发展逐渐变化而来的。④李学勤在《良渚文化玉器与饕餮纹的演变》一文中,从兽面的总体特征、角纹、目纹、口纹、冠纹、花纹、侧视图、衬地这八点详细地阐述了二者相似的地方,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认可。
  根据陈公柔、张长寿先生在《殷周青铜器上兽面纹的断代研究》一文中的观点,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特征是一个正面的兽头,有对称的双角、双眉、双耳以及鼻、口、颌等,有的还在两侧有长条状的躯干、肢、爪和尾等。⑤良渚玉器上的纹饰大多以兽面为主体,其中有简化得看起来只有符号的兽面,也有兽面和人面相结合的纹饰,但都是兽面占较大比例。这些纹饰有对称的双目,呈卵圆形,有云雷纹衬地,这些特征商周青铜器上兽面纹也有。尤其是眼睛部分,当我们直视良渚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时,最能吸引我们的便是这双眼睛,它炯炯有神,仿佛有震慑人心的力量,这与商周青铜器上的兽面纹有异曲同工之处。甚至良渚文化玉器上纹饰在不断简化后,其他部位缩小或省略,一双眼睛仍得以保留。
  2.2 羽冠装饰
  更有力的一点证据是商代纹饰保留了良渚文化时期羽冠装饰的痕迹。图2是商代晚期戈鼎上的兽面纹,在兽面的额上、两角中间有一块突起的地方,形状似倒梯形,在额上却又不是角,也不像兽面的其他身体部分,更像是附加的一部分,可以将它与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羽冠联系起来,这部分应该就是由羽冠简化而来。类似图2这种结构的兽面纹在商代数量不少,可见这种现象并不是偶然,而是良渚玉器上的纹饰不断演变的结果。
  2.3 辅助纹饰
  良渚玉器上主体纹饰外的辅助纹饰也引起学者注意。在神人兽面纹左右两侧上方刻画的装饰性纹饰一般认为是鸟纹(图3),这样的纹饰配置方式在此后的商周青铜器上也多有发现。关于这类鸟纹,林巳奈夫认为它并不是现实的鸟,而是一种现象,是图像化了的幻日。这种幻日是指出现在太阳外侧的小光点发出的光芒所形成的一种晕,林巳奈夫以此来佐证他的太阳神说。除此之外还有“使鸟神”说,这一假说认为该鸟是上天派往人间的使者。良渚文化作为东夷文化的一个部分,鸟是东夷民族的信仰,在器物上有这种纹饰是较为常见的现象。与此类似的是殷商时期对玄鸟的崇拜,“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所以在许多青铜器上也刻有鸟纹,这也佐证了殷商兽面纹与良渚文化玉器的纹饰是有联系的,殷商兽面纹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良渚文化的影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054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