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言性别变异词语探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言性别变异体现词语的运用和发展情况,也反映社会心理。探究其研究现状可为语言学发展提供构词法、语用的借鉴。“娘炮”是现在社会上的一部分带有女性气质的男性群体的指称,也同时代表了一种个性意识。从“娘炮”一词的相关情况和与“女汉子”的“对称”与“非对称”情况可发觉社会话语导向与男权意识的“指挥”,窥察到古代女性地位受到压制的情况。
  关键词:娘炮 女汉子 非对称 语言性别变异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8-0081-02
  语言性别变体又可称为语言性别差异。杨永林先生认为语言性别差异是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研究变量,已成为“社会语言学本体”和“应用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参数标识。丛飞雪则明确指出语言性别变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语言本身的性别歧视,说话人的说话方式显示出其对男女两性的差别态度;一类是男女使用语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选择、句法、语用三方面。
  一、语言性别变体研究现状
  语言与性别的差异研究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交际分析等许多领域所关注的话题。与其相关的最早探索是1922年Jespersen的《语言》。在20世纪60年代,语言性别差异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鼎盛时期,其理论基础也得到了丰富的发展,从最初的性别二元论到现在性别多样化研究,极大地开阔了其研究视野。在此背景下,Lakoff继续在该方面深入研究,他1975年出版的《语言与妇女地位》一书就标志着语言与性别差异成为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方面之一。
  在汉语的典籍里,很早就有关于语言性别差异的相关论述。如东汉班昭所撰《女诫》七篇中“三从四德”与“男尊女卑”的道德伦理,《左传》中“男女有别”的性别等级观念影响深远,流传甚广。1987年12月初,我国第一次社会语言学学术讨论会在北京西山召开,拉开了汉语性别变异研究的帷幕。虽然国内近现代性别语言研究已有一些实质性的进展,但问题仍旧不可忽视。一是在研究导向方面,过多地强调男女两者语言在使用上的差异,忽视了他们语言和言语上的共性;二是在研究手段方面,国内相关研究依旧以西方理论为凭借,对汉语词语本土个性化差异缺少深入探讨。汉语作为世界上现存少有的象形文字,与西方文字存在语法句法的显著差异,需要有自己的理论主张才能做进一步的挖掘研究。
  二、“娘炮”理据分析
  “娘炮”同义词为“娘娘腔”,意思为男人的言语举止、容貌装扮呈现女性化的特点,一般形容男人不具有男性雄性特征,具有歧视义。
  “娘”这个字在康熙字典里解释为同孃,少女之号。《唐书?平阳公主传》中“高祖女,柴绍妻。高祖起兵,主与绍得数百人以应帝,定京师,号娘子军。又通作孃。后世称母后曰孃孃”。《苏轼?龙川杂志》仁宗谓刘氏为大孃孃,杨氏为小孃孃。又俗称父曰爷,母曰娘。亦作耶孃。《古乐府》中“不闻耶孃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杜甫?兵車行》中“耶孃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总的来说,“娘”这个词与女性有关。
  “炮”,《说文解字》解释为:毛炙肉也。从火包声。薄交切。这与“娘炮”的含义似乎没办法联系起来。北京俚语“老炮儿”,原为“老泡儿”,原指不停进出监狱的一类人,旧时也指男妓。过去众多百姓口中所说的“老泡儿”,是指行为不羁、性情暴躁的小混混。总体上来说,人们对于“老炮儿”这个称呼的看法是贬义的。如果借鉴“老炮儿”里“炮”的意义,则“炮”含有男性的暗指含义,且带有贬义,也可以推测出“娘炮”指的是一些带有女性气质的男性。这只是笔者个人推测,但“娘炮”的大概意义是没有疑问的。
  三、对称与非对称现象
  1.“对称”现象
  赵蓉晖提出,语言中的对称/非对称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由于对称是相对的,非对称是绝对的,我们从此就以“非对称”来指代所有的“对称”与“非对称”现象。“娘炮”与“女汉子”是存在“对称”和“非对称”现象的。词汇意义的主要部分是词的“概念意义”,也称作词的“理性意义”。“娘炮”意义在绪论中已经界定过,就是“男性带有女性特质”;而“女汉子”的解释是:“性格特征与言行举止与男性类似的女性,被人们认为是不拘小节、性格豪爽、真性情的女生,但相应也可能同时出现性情暴躁、举止粗鲁等表现”,也就是“女性带有男性气质”。这两个词在意义上呈现语言学上的“对称”现象。
  词的概念意义,一方面概括反映了诸多客观物质现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心理现象或者主观观念。词的感情色彩本身附着于词的概念意义上,“娘炮”“女汉子”两个词反映的就是人们的主观观念,指代着人们的心理现实,也就是说在描述个体带有异性特质这一点上,反映着他们的内心,含有贬低的感情色彩。在这一点上,“娘炮”“女汉子”具有典型的鄙视、否定的感情色彩,反映着男性、女性的形象特征。语言永远做不到真正确切地描述实际发生的事件,只能在其周围绕圈子。性别语言体现了人们隐藏在語言背后对于性别差异的隐匿看法和复杂觉察。实际上,“娘炮”与“女汉子”这两个词表现了多重叙事声音,不仅仅有对于男性、女性之“评头论足”的评价声音,还有背后的社会心理、社会价值、社会评价体系的声音。
  2.“非对称”现象
  “娘炮”“女汉子”在一些方面又是“非对称”的,呈现类似布拉格学派标记理论的“级差对立”特征。通过国内知名文献查阅网站,限定关键词分别为“娘炮”“娘娘腔”“女汉子”进行搜索。得到这样一组数据,在万方搜索“女汉子”所得相关文献206份,搜索“娘炮”“娘娘腔”共得文献136份;在知网搜索“女汉子”所得相关文献326份,搜索“娘炮”“娘娘腔”共得文献17份。可见现代针对女性语言性别变体词语“女汉子”的研究多过男性语言性别变体词语“娘炮”。可看出学界对于男女“娘炮”“女汉子”的研究是“非对称”的。众所周知,一个研究源于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以来源于社会、文化、经济、哲学、政治、体育,也可以来源于物理、化学、心理等。这些问题往往存在争议,而问题的产生又源于社会心理。由于娘炮”“女汉子”都是含贬义的词语,代表人们对男性、女性认知中形成的共同主观印象,是认知的结果。也就是说,从这样一组数据中得知人们对于“女汉子”的否定是更强烈的,这样又造成一种“非对称”现象。
  无独有偶,人们心理上的“非对称”现象并不单单体现在对娘炮和女汉子的态度上。在《简明汉语义类词典》里表示“性生活放荡”的词语当中,女性用词有荡妇、骚妇、淫妇、妖精、狐狸精、破鞋、贱货7个,男性用词有淫棍、贪花贼、采花大盗3个。而在“男人”词条收的29个词中,28个都无贬义,只有“仆”表示自谦义;但是在“女人”词条下收词52个,其中就至少有27个是含有贬义色彩的词。从数量上看,女性用词多于男性,且对男性用词含有容忍之意。
  四、结语
  从研究现状可知,现代对于语言性别变体的研究已有基础,但国内研究仍有不足。书籍对于男女两性词语的差异认识,也可窥见“娘炮”“女汉子”背后隐匿的“男尊女卑”的社会心理,而对这个问题的客观认识是研究“娘炮”成词因素的前提。
  参考文献:
  [1]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功能?称谓?性别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赵蓉晖.语言与性别: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孙汝建.汉语的性别歧视与性别差异[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4]丛飞雪.浅析语言性别差异[J].现代交际,2018(3).
  [5]孙淑娟,梁红.从性别语言变体看《宠儿》中的女性观[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6]彭博.“女汉子”和“娘娘腔”的产生原因分析[J].青春岁月,2018.
  责任编辑:孙瑶
  [作者简介]熊港琴,华南师范大学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语言性别变异词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145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