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怎样合理保护使展陈文物“活”起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博物馆是启迪民智、促进民风建设的非营利性机构,拥有文化服务职能,博物馆宣传展示的核心渠道和媒介即为陈列和展览。文物藏品诠释了博物馆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馆内陈列展览以独特语言为大众讲解文物来由,让人们和历史对话,知史明鉴、升华自我。文章从实际角度出发,对怎样保护文物才能让展陈文物“活”起来予以分析,将文物展品生动呈现给广大受众,让中华文化能够深入人心。
关键词:展陈;文物;艺术;设计;分析
博物馆是精神文明的载体,是当前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域。陈列展览是博物馆面向社会进行文物展示的主要途径,也是彰显研究水平的核心载体。因此,博物馆展览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文物展品怎样既生动又鲜活,这是相关负责人务必要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唯有让展陈文物“活”起来,才能达到博物馆文物展览目的,继而彰显出文物的艺术魅力。
1 当前博物馆文物展陈现状及现存问题分析
陈列展览可以全面反映出博物馆藏品数量、环境质量以及设计条件、科研水平等。文物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和广大人民群众沟通的重要纽带,亦是博物馆面向社会的传播媒介。文物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实物留存,也是搜集自然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一种有力见证。文物陈列展览的形式可以表达出文物本身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历史韵味,并将文物中蕴涵的真善美传递给大众。而实际上,国内很多博物馆基本陈列推出后,很多文物多年都没有更换位置,基本陈列的文物类型千篇一律,多是青铜器和陶瓷等艺术品,不具备文物基础知识的人来馆参观大都是抱着看宝的心态,印象不深。
经过数次调查发现,很多博物馆文物展览时主题没看点,千馆一面的状况很严重,还有就是关于文物展品内容的解读毫无新意,都是说明标签,学术气息过于浓烈,不通俗易懂,趣味性不足,来馆参观者过目即忘。另外在视觉上,这些文物藏品的观赏性不足、感染力不够、画面感缺失,互动性也很差,广大受众不太愿意参与。尽管近年来博物馆频繁组织活动,但形式单调,没有满足各年龄段、各人群层次的需求。
2 博物馆文物展示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库房文物难以得到展示
国内馆藏文物展出使用效率低是一个通病。2017年,国内登记在案的博物馆数量近5000家,藏品数量近4000万件。2013年,国家文物局对央地共建的9个博物馆文物展出情况予以统计,最高额度小于5%,最低额度为1.2%,平均额度小于2.8%。博物馆基本陈列通常都是5~10年才会进行一次“大换血”,在漫长的周期里,很多文物闭世封存,令观者痛心。
2.2 展览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
当前很多博物馆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但和现在流行的许多文化艺术形式相比,博物馆还是难以突破文物、挂图、场景这些展览形式的限制,趣味性不足,互动性不高,吸引力欠缺,这些都是博物馆文物展陈中的主要问题。毋庸置疑,现代生活节奏日渐加快,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民众对文物陈列展览要求越来越高。若想一改往日博物馆的窘境,让参观文物展览成为一种日常消费活动,仍旧需要博物馆为之努力,创新思想,探索发现新的运营机制,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博物馆文物展陈吸引力不足、展览衍生文化产品稀缺、展览巡回频率低都会阻碍文物展陈效果和展览利用率。
2.3 博物馆文物为社会利用的途径狭窄
博物馆文物除了用于展陈,还是一种公共资源,但是社会对文物的利用路径很是狭窄。那些文物爱好者和文物研究者,甚至连最基本的文物工作人员,和文物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少之又少,只能透过玻璃柜去观看文物,或者在网上查找图片,或是翻看书籍。很多没有公开发表、出版的古籍文献,使尽浑身解数也难得一见。追本溯源,这主要是因为文物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文物的安全必须得到保障,还有就是因为博物馆开发程度显著不足,公共服务意识匮乏,这些都是阻碍馆藏文物有效利用的绊脚石。
3 怎样合理保护使让展陈文物“活”起来
3.1 家底要弄清,定位要准确
国内博物馆事业起步迟缓,底子比较差,新中国成立至今,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可谓突飞猛进,基建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出土文物和征集的文物数量很多。多數博物馆都是由之前的文物保护管理部门转变而来的,所以家底不清、账目不全、档案混淆等问题都浮出水面。针对这些问题,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结合国家最新政策和移动文物普查契机,了解本馆家底,优化档案,纠察错账,修正传抄错误之处。
第二,根据本馆性质、硬件条件、历史背景,从文物门类、文物体系、文物特点角度进行博物馆发展方向定位,之后去探索发现使文物“活”起来的可行性渠道。
第三,大多数博物馆藏品都是以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为主,或者是以早期库存文物藏品为主,此时必须要制订正规化方案,提升文物征集效率,日渐拓宽藏品来源路径,形成区域性、民族性、时代化且符合博物馆自身发展需求的文物藏品结构。
第四,大力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不可移动文物、新文化遗产等的保护,认识到这些才是让博物馆展陈“活”起来的关键,在资料搜集上和信息整理上要下足功夫。比如传统技术、节日活动、口头传说等素材,以及古建筑、古遗址、铭文碑刻等资料,农业、工业文化遗产等,无论是对之前馆藏文物的还原,还是强化文物表现力和文物感染力,资料搜集和信息整理都至关重要。
3.2 加大研究力度,揭示文物内涵
文物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被利用,文物在现代则要通过人们的解读和保护才能有活力和有意义。尽管文物历经风霜,文化内涵丰厚,但文物不会说话,文物语言便是由后人研读后才可向外表达及传播的。
要研究文物内在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分析其产生背景,分析文物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审美等多重意义,透过文物,让观者去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要全方位、多角度进行馆藏文物研究,这样才能向人们展示出更为生动的故事,赋予文物生命,让它彻底“活”起来,从而让大家爱上文物展览活动,爱上文物,爱上历史,从中得到感悟、受到启发。反之,无论多么有价值的文物,即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去展示,那么它最终只是一个摆件,没有生机和活力。
3.3 强化展示,吸引受众观赏
第一,优化展陈模式。博物馆除了要举办体现本馆性质和特色的文物展览之外,还要加强馆际交流,互借文物进行展览,以多馆联合、文物交流、对外巡展等方式,让更多与世隔绝的库藏文物现世,创办特色化展览活动,全面提升馆藏文物利用效率。以博物馆展览联盟、馆馆帮扶、馆际合作、分管制、博物馆协会等多类形式持续推进合作,开展文物联展、巡回展等活动。
第二,活跃展示形式。当代社会,博物馆展陈文物如果还是用简单的文字和图片描述,那么最终会让大众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可在文物展陈中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等制作辅助展品,对历史场景加以还原,给予受众强烈的感官刺激,使之产生共鸣。然后不断强化博物馆展陈文物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提升受众参与度。可利用电子技术和移动网络技术等,创设极具本馆特色的数字化博物馆以及智慧博物馆,丰富广大受众的参与体验。
第三,展览策划人才培养。博物馆内部业务各有分工,文物展陈设计和制作以及维护全权由陈列部一个部门完成,此部门不负责参加后期推广及运营,只负责文物陈列工作和文物讲解工作。这种情况对大型文物展览项目的设计、推广以及运营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博物馆需要创设策展人制度,培养优秀人才,负责对文物展陈项目进行策划,拉近文化展览和广大受众之间的距离。如此一来,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展示效果必定会更上一层楼,文物展陈专业化、个性化、精品化运作格局也必定会形成,不同文物都会“活”起来。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纵有诸多责任和职能,但让文物“说话”,将历史智慧告及他人,这才是博物馆工作之意义,也是每个博物馆从业者的工作价值所在。文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十分珍贵稀有的文化资源。博物馆要让文物都“活”起来,首先是要满足受众需求,然后发掘出文物的价值,规范展览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让文物和受众“互动”,如此便可“活化”文物,让文物展陈变得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建忠.博物馆展览的陈列设计技巧初探[J].魅力中国,2017(11):108-109.
[2]许崇雯.解读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思想性与观赏性[J].中国民族博览,2019(6):216-2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295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