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20世纪初越南肖像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1925年至1945年越南肖像画是越南优秀绘画艺术时期的代表,因为艺术家们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有进行跨文化交流。这时期的越南肖像画摆脱了封建社会的教条,自我放生并升华。肖像画作品审美价值高并体现着画家们对家乡、人民充满爱,是越南绘画的骄傲。
  〔关键词〕越南;印度支那;画家;肖像画;油画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越南人开始重视个人意识,并成为文化发展的动力。人的长相、作风、性格、肖像都成为文学、绘画的题材。
  越南和西方(特别是法国)之间文化方面早有互相交流。16世纪末很多西方教士和商人来到越南。他们不但传道,做贸易,还以医生、工程师、植物学家、历史学家的身份帮助阮主、郑主。当时,葡萄牙、西班牙、法国的道士和商人的出现已给越南文化留下历史的痕迹,给越南20世纪初的绘画和肖像画的改变打下了基础。
  肖像画是人物画的一种,专指描绘人物形象之画。肖像画可分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但主要是头像。最初画家根据自己的记忆力或想象力进行画像,后来因为肖像画对人物的特点要求更高所以需要模特。一副好的肖像画要突人物的外表和内心,要达到技术与审美的统一。
  肖像是突出人们美貌的最重要因素,可显现出画中人的性别、年龄和感情,也可以通过肖像判断出种族、社会地位和历史印记。在越南美术传统中,古时上流社会的子孙需要通过各种艺术形式保留长辈的肖像来祭奠。然而,人物的个人特点没有突出,一般根据传说中的人物或皇帝最基本的特征而进行画像。这点可说明为什么传统艺术中缺少平民的肖像,有的也只是在民间画中的一些非常简单的画像,如《荣华》和《富贵》等。
  越南传统美术中的肖像画主要跟信仰有关。黎朝两幅著名肖像画《阮廌》和《冯克宽》是典型的作品。为了祭奠人物,人们通过记忆力和想象力画出来。因为对人物的理想化,肖像显得有些约束、单调。传统肖像画中因为人物的长相、服装、容貌都几乎一样,所以都没有给后代留下深刻印象。除此之外,肖像画数量和技术性的缺少也是传统肖像艺术没有发展的原因之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肖像画只出现在贵族和统治阶级中,缺少平民的肖像画。这时候西方古典风格被一些法国海龟画家如黎文面、汤陈飘、黄庭就所采用。印度支那美术学院成立之前,现代绘画肖像画的先锋者是黎文面画家(1873年-1943年)。他出生于名门望族的家庭,是高官的后代。他出生于1873年,祖籍为义安省仪禄县金溪村仪纯社(现在是仪龙社巢南村)。1891年至1895在法期间,他学到现代绘画知识,回国后他的许多油画作品成为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的桥梁。
  黎文面的作品不多,民间到现在都找不到他的作品。河内美术博物馆还保留着他的两幅作品,分别是《绵秀才肖像画》和《评文》。顺华省保留着他的两幅作品,分别是《老太爷肖像》和《阮科论老太婆》。一些省级博物馆也保留着他的一些作品。黎文面的油画写实作品布局受西方古典风格的影响,笔画写实、仔细,没有留下痕迹,画很亮,让观众联想到摄影艺术。
  除了黎文面,黄庭就后来也被派到法国学习。他回来时画有一些自己的肖像画和风景画,但后来都丢失了。在嘉定装修和图画艺术学院他给学生上油画课,还当过多年法国人经理的助手。1926年他被选为校长。
  南山画家是1925年之前少数赴法留学的画家之一。他实名是阮万寿(1890年-1973年)。他的艺术生涯虽然始于法国但主要靠自我学习。他祖籍是永福省,出生于河内,是儒家家庭出身。小时候在法越学校上学,同时也学汉字、诗歌、书法和绘画知识。
  参加1923年河内的绘画展览的还有汤陈飘画家(后来他是印度支那美术学院的学生)。他的作品中人物众多,多为大场景的,代表作是《范五老》。除此之外他主要画舞台背景。汤陈飘的主要成就是他自己研究西方美術材料后所收集到的油画技术。
  总之,1925年之前越南绘画与法国绘画有初步的联系。虽然只是一些自发活动,却留下了一些作品(主要是绘画)。这些绘画作品具有西方古典风格及学术特点。后来,当这些艺术家回到越南活动时,有所改变,走印象派的风格,成为当时越南现代绘画的潮流。
  但最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支那美术学院的成立(1925年)。这时期大多数越南画家都毕业于此学院,绘画作品也是根据在学校所学习、研究的知识和技能创造出来的。印度支那美术学院成立于1925年,但当时印度支那总督(全权殖民部长) 马歇尔·墨林于1924年10月27日便签署成立了印度支那美术学院的决议书。印度支那美术学院的成功亮相是一个突破点,把西方的艺术常规送入了东方的艺术世界之中。当时负责成立印度支那美术学院的负责人是法国画家维克托·塔迪厄(Victor Tardieu)。
  维克托·塔迪厄(Victor Tardieu,1870年-1937年),法国学院派画家。他的师傅是居斯塔夫·莫罗(Gustave Moreau,1826年-1898年),法国象征主义画家。生于巴黎,死于巴黎。1923年获得印度支那美术奖之后维克托·塔迪厄来到印度支那完成两幅墙画,一副在印度支那大学(Université Indochinoise),另一幅在河内的中央图书馆(Bibliothèque Centrale)。从此他有机会接触、研究越南传统美术,参观越南的陵墓、寺庙并发现越南传统美术的丰富多彩。越南人的审美观很细腻,他认为如果有好的学习环境,有科学的教学方法,越南美术未来会得到迅速发展。
  维克托·塔迪厄如此评价当时的越南美术,相信其未来,所以他请熟人帮忙,他朋友都是殖民政府中有权利的人物,如:博杜安、罗宾、墨林和印度支那大学系统下属学院院长等。维克托·塔迪厄受到各方的帮助和支持。他呼吁、奋斗、热血沸腾,最终让印度支那美术学院得以成立。
  当初印度支那美术学院的成立和存在不是很顺利,主要是因为受殖民政府的观点或者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影响等客观原因。1931年印度支那美术学院处于有可能被关门的情况,理由是经济大会(Grand conseiléconomicque)认为印度支那美术学院的存在只浪费钱,不给殖民政府带来什么利益。但1938年4月25日印度支那年但当时印度支那总督(全权殖民部长)最后签了印度支那美术学院重新组织的决议书。按照此决议书印度支那美术学院正式改成应用艺术与美术学院,其的发展方向分为两个:一是培养纯粹造型艺术艺术家;二是给手工业带来新的改变。1942年10月22日印度支那总督(全权殖民部长)又签署新的决议书,决定把美术学院包括绘画、雕刻和建筑与应用美术学院分开来。只在很短的时间内,印度支那美术学院经过了很多变动,但学校因此取得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   在印度支那美术学院成立并发展的20年间(1925年-1945年),最初学院只有唯一一个系——绘画系,3年制。1926年起,三年制改成5年制。到1927年学院开设建筑系。1928年约瑟夫·恩桂波提(Joseph Inguimberty)进行研究油画和油漆画艺术。在越南研究和工作的时间内,他发现油漆是一个宝贵的美术材料,高贵,有特色,欧洲艺术并没有。1932年印度支那学院再添新的系——雕刻系。
  1937年印度支那美术学院的起步和困难时期结束。容谢勒先生(Esvarist Jonchère)任职学院院长。最初容谢勒带有殖民思想,他认为印度支那美术学院只应该培养“熟练工人”。因此那时他想把“印度支那美术学院”改名为“应用美艺学院”,但是被当时的学生激烈反对。最后容谢勒也改变他的思想,因此为学校打造了不少的创造平台,使众多画家们创造出有真正艺术价值的越南现代肖像画。
  1938年,他注重发展油漆艺术,成立油漆系,另外还成立图画系和陶瓷系。油漆肖像画慢慢出现,作者都是越南画家。这是越南肖像绘画的特色。他还想成立帮助印度支那美术学院的校友们举办展览会的组织。
  我们无法否认,与欧洲艺术的交流使20世纪初越南美术有了巨大的转变。美术作品包括肖像画获得巨大的成就,为越南现代肖像画打下了基础。
  1925年起,印度支那美术学院画家班的出现让肖像画艺术新时代到来。先进的绘画技术让画家们更好地描述人物的肖像。因此文化和审美观念也跟着变化。教条的、复制性的、沉静的肖像画消失,而取而代之的是自由自在的、充满活力的肖像画。这时,肖像画的美不只是因为技术、笔法、颜色,还有画家对人物生活中喜怒哀乐的描绘。
  平民老百姓过去一般只出现在民间画,现在却成为肖像画的主人公。这时期,越南肖像画主要描绘平民老百姓,如:少女、小孩、老人等。他们在肖像画中活灵活现。人物的个性得到突出,所以这时期肖像画栩栩如生、充满活力。
  画家们熟练学院里面所学的技术,结合了民族魂和东方美感,通过自己的视角突出人物的肖像。画中的人物总以沉思的容貌在窄小而浪漫的空间中出现。但是肖像画不画得那么仔细、那么具体,只通过画家的笔法和他所挑选的颜色概括、凝固他的审美感触。1925年至1945年很多因肖像画家因而出名,如:苏玉云、陈文瑾、黎普、黎氏榴、梁春二等。
  苏玉云画了很多年轻、梦幻、沉思、悲伤的少女肖像。受西方审美的影响,苏画家的风格是淡深明显。但不同于放纵与多彩的法国印象绘画,苏玉云不太注重描绘面部和服装的光亮,不注重描绘细节而是通过颜色块和纯色的陈列体现了画家的仔细观察和考虑。脸庞简单,而浓缩的眼睛、嘴唇只简单地描绘了一下便突出了越南少女的精神。其画画起型,不按照细节,根据透视原理描绘远近空间,从一个视角都可以看出东亚的惯例性质。苏玉云的肖像画是象征和唯美的体现。有代表作如:《晚香玉花旁的少女》(1943年)《荷花旁的少女》(1943年)。
  苏玉云的肖像画体现出当时生活的单调以及人们的悲伤、想逃离现的心理。那是20世纪初越南市民的群体心理。
  陈文瑾的肖像画颜色丰富一些,五颜六色,颜色块厚而酥。他画中人物所见其人,画得很仔细但不过于注重光亮。色块扁,但因笔法凝练精准所以仍很突出。陈画家的作品写实性强,笔画有力。其肖像画代表作是《翠妹妹》(1943年),这作品是根据模特的特点进行的,体现出画家对西方渊博艺术的掌握但也不失东方美术之精神。
  陈文瑾画中的人物都被描绘得很真实,栩栩如生。其作品突出人物精神面貌,注重人的内心。
  黎普画家用丝绸材料和象征手法创作,其造型简单,脸庞格调,让我们联想到日本木刻艺术。这是想象手法所以不真实,人物梦幻。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布局自由、形象凝固,色块深淡突出。黎普的代表作是1931年至1937年的少女丝绸画系列。
  梁春二也是这时期的著名画家,他的作品也受广大绘画爱慕者的喜爱。他的作品现实而概括,画中的城市少妇们代表了越南小康阶级的妇女们。起代表作为《少妇肖像》(1938年)《少女与荷花》(1940年)和(年轻女孩肖像)(1938年)。
  除此以外,这时期越南绘画也出现了很多优秀作品如:阮潘正《浴缸旁的少女》(1931年);梅中序的《年轻女孩》(1934年);黎文弟的《越南女孩》《窗帘》《水池边洗头》(1937年)《沙发旁的女孩》(1934年);南山的《年轻女孩》(1937)年;黎氏榴《女孩》(1934年);陈福缘的《洗澡的赫蒙族女孩》(1940年)。
  可以说越南画家的技术已经转载了越南人与众不同的长相、内心以及人的体格。越南肖像画在越南绘画艺术中留下的印象不可否认,承载了一个历史时期的记忆、才华、平凡以及深思。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时期的肖像画对社会各级人民的平等对待,这是画家们对人物评价的改变。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越南是殖民地,导致当时的越南社会、文化、政治都摆脱了之前的封建社会的格局。人们改变了生活的态度导致其审美也改变,造成殖民地社会的越南人反对但也接受了外来文化。越南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传统美术是一个大宝库,成就满满。越南人的创造力强,审美观高,因此越南绘画也发展得很快。印度支那美术学院的诞生给越南画家们打开一窗大门,让他们接触新的世界(虽然有限),向新时代、新审美迈进,让画家们和绘画爱慕者都朝着时代迈走。1925年至1945年越南肖像画充满活力、精神满满,很多画家们和作品在这时期脱颖而出,体现出越南肖像画与世界的融入和改变,但也体现了越南肖像画的与众不同。
  结 语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越南是殖民地的,因此文化接触和改变带有社会的特点。这特点让越南的社会、政治以及文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封建的结构。生活观念的改变导致审美观念的改变,造成新一代的人民对外来文化既有反抗又有接受。越南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传统美术是一个宝贵的财库,成就丰富。越南人民创造性很强,审美很高,是肖像画发展的好基础。印度支那美术学院的成立给越南绘画打开新的一扇门(虽然有限),接近审美新知识,创造出新的绘画作品。它让画家和绘画爱好者有新的思考,对当代生活有新的接觸方式。越南绘画与世界绘画的交流有吸取具有全人类价值的绘画的精华,如:古典派、浪漫派、现实派或者是当时法国最流行的印象派。从此,越南画家掌握现代绘画的原理和手法,拿自己的优秀作品(包括肖像画和使用材料)在世界绘画大舞台证明了自己的才能。任何文化都需要在世界舞台为自己发声,让民族特色可以发扬光大。20世纪末的越南绘画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画家,给越南绘画留下了优秀作品,为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时期的越南绘画打下好基础。殖民地社会的特点、越南传统美术的丰富、越南文化与法国文化的跨文化交际以及印度支那美术学院的成立是20世纪初越南绘画灿烂的根本原因。
  (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越南美术协会 . 越南油画绘画 [M] . 河内:美术出版社 ,2011:77-78.
  [2]同上:55-57.
  [3]康勋 . 苏玉文——生活至美之路 [M] . 河内:文化通讯出版社、美术出版社 ,2008:30-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337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