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轻型坦克变身突击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 兰

  在20世纪30年代,LT-38是一种让捷克人引以为荣的轻型坦克,其性能堪称世界一流,许多欧洲国家看中了它出众的性能,纷纷向捷克购买或要求特许生产。1939年,德军占领了捷克全境,并由此接收了捷军所有的LT-38轻型坦克。在以后的战争中,由于LT-38表现十分突出,以致于德军争相装备LT-38,而不要德国的I号和II号轻型坦克。但随着战争局势的发展,LT-38的性能已逐渐跟不上作战的需求,于是德军又以38(t)(德国版LT-38)轻型坦克的底盘为基础开发出了众多变型车,如名声大噪的“追猎者”坦克歼击车和“貂鼠”突击炮等。但说到瑞典的Saym/43突击炮,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其实,其与德国的“追猎者”坦克歼击车(详见链接资料)和“貂鼠”突击炮等具有较深的渊源。
  
  坦克改炮仿效德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瑞典曾向捷克购买过LT-38坦克的生产许可证,在瑞典特许生产,瑞典并将其制式化,使其成为瑞典陆军的标准配备。在瑞典,LT-38被称为Strvm/41(瑞典语为“stridsvagenmodell/41”,意即41型坦克),准备在1941年生产116辆S-1型,1942年生产122辆S-2改进型。
  然而,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的T-34/76中型坦克和KV-1/2系列重型坦克逐渐大量列装部队,德军的38(t)明显不是苏军坦克的对手,37毫米主炮和未经任何防弹设计的铆接结构车身,还有几乎没有倾角的50毫米车首装甲,简直成了苏联坦克兵们的活动靶标。瑞典陆军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于是命令所有生产线上的Strv m/41S-2型坦克都立即停止生产,以防止生产“战场垃圾”,但当时所生产的S-2型坦克已达到104辆之多。
  而对于德军来说,战局在一天天恶化,敌人也在一天天强大,德军不得不想出把38(t)发展成自行火炮的招术力图挽回败局,因而开发出了如“追猎者”坦克歼击车那样的产品。德军的发展成果显示,LT-38的发展潜力巨大,而且其所发展出的变型车能发挥出与其体积不相符合的非凡战斗力。有鉴于此,瑞典皇家陆军决定仿效德军的作法,将本国的Strv m/41轻型坦克也发展成自行火炮。1943年2月,瑞典陆军命令负责制造Strv m/41的斯堪尼亚-巴比斯重工业公司将轻型坦克发展成突击炮。斯堪尼亚・巴比斯是一家历史悠久的重工业企业,目前闻名于世的正奔驰在世界各大洲公路上的斯堪尼亚集装箱大卡车便是其杰作。
  斯堪尼亚・巴比斯公司使用德国BMM公司于1941年提供的软钢制造出了试验型突击炮。该突击炮配备1门博福斯公司生产的75毫米m/02 L27型榴弹炮,被定名为Saym/43型突击炮,随后投入量产。而此时,博福斯公司又研制出威力更大的新型Sak m/44~105毫米榴弹炮,斯堪尼亚-巴比斯公司又将18辆Strvm/41轻型坦克全部换装该炮。据悉Say m/43突击炮共生产了36辆。
  Sav m/43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就应开始退役,但至1959年在瑞典军队中依然能见到它的身影。由于该炮性能过于老旧落伍,瑞典军队还把它们的火炮进行换装升级,并继续留用,换装后的名称为Sav101型突击炮。其实,Say 101型突击炮就是把炮管加长一些,把原有的驻退复进机从炮管上方移动到下方而已,这种改造的突击炮一直服役到上世纪70年代。
  
  总体构造
  
  Sav m/43突击炮基本沿用了Strv m/41轻型坦克的车体底盘,只是拆除了炮塔以及一些配件后,增置了一个与车宽相等的全封闭固定战斗舱。该炮装有1门105毫米榴弹炮,底盘部分基本成抽屉形,钢装甲板用铆钉连接。与德军的自行火炮不同,Say m/43保留了车体后半部的原有结构,而德军自行火炮的后半部则采用了进行简化生产发计的曲直面。
  该炮行动部分采用平衡板簧式悬挂结构,弹性元件为半椭圆分片式板簧。底盘每侧有单轮缘大直径负重轮4个,托带轮2个,主动轮征前,诱导轮存后。虽然我们对LT-38轻型坦克的这种行走装置结构已经习以为常,但这种结构在世界战车发展史上还是相当少见的。关于棱带,该炮前后共使用过两种。第一种保留了原车的TNH型293毫米宽的履带。较后的改进型在其它行走装置不变的情况下,改用宽365毫米的履带,日的是分摊单位压力,增强越野机动性。在设计时为了使战斗舱内空间尽可能宽大,车体不仅拆除了炮塔,而且包括原来炮塔座圈附近的一些配备也一同被拆除。所以,战斗舱的侧面装甲一直延伸到了左右两侧翼子板的末端。从外形看,整个战斗舱几乎覆盖到了车体中部。战斗舱的装甲仅厚30毫米(但从车体的侧视图看,实车的前装甲怎么也不止30毫米),应当说这样的装甲防护是很弱的。
  战斗舱上部用钢板铆接,呈完全封闭状态,有一定的防空能力。战斗舱采用了多块面倾斜式装甲结构,外形与意大利的“塞莫温特”自行火炮和匈牙利的“兹利尼”自行火炮的战斗舱非常相似。这两种车型的战斗舱同为全封闭式,均用铆接结构,且装甲都有一定的防弹角度。然而,“塞莫温特”战斗舱的正面装甲虽然比较厚,但却是垂直的。而“兹利尼”的战斗舱顶部拱起,过于追求防弹角度,致使车体的结构稳定性不佳,如果中弹,战斗舱内不仅断钉飞溅,整个战斗舱还有散架的危险。驾驶舱位于战斗舱的右前方,在其正上方有一个驾驶员专用的舱门,便于出入。并且在车体首上装甲的中部也有一个舱门,平时专职装卸炮弹,紧急时,可供乘员逃生之用。但这样一来,车首的装甲防护能力却被削弱了。
  为了增加战斗舱前部的装甲防护力,在正面和前部左右两侧的装甲上放置了几根履带固定条和一些备用履带,并将它们作为Say m/43突击炮的额定配备。这是一个两全齐美的好办法,在德国战车上早已广泛应用。为了使火炮在行军和运输过程中不致上下颠簸,在车体的首上装甲上装有一个轻便的行军固定架。
  
  动力及火力系统
  
  在车体后部的动力舱内,装有斯巴公司生产的发动机。LT-38轻型坦克使用的是布拉格EPA 125马力汽油机,而Strv m/41 S-1轻型坦克使用的是斯巴公司出品的1664-13型140马力六缸水冷汽油机。savm/43突击炮则直接沿用了Strv m/4l S-2轻型坦克的603,2型160马力六缸水冷汽油机。也有一种说法是,该炮使用了1664-13型汽油机。该炮究竟使用了哪种型号的发动机现在已无从考证了,不过据笔者推测,该炮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情况而使用不同的发动机。火炮位于战斗舱正面装甲的中部,其有一个外形较为特

殊的内藏式半球形防盾。防盾的式样与德国“灰熊”突击臼炮的防盾甚为相似。火炮方向射界很大,旋转也非常灵活。在炮管上方有圆筒形驻退复进机,它与炮管一起被装配在防盾内。在战斗舱正面装甲的右下方有一个驾驶员观察窗,左下方为车大灯。防盾的左半球中部有一个炮长争用的直瞄孔。
  关于Sav m/43采用的火炮的洋细技术资料不详,但在二战中,德军曾经从芬兰军队手中得到过一份技术资料,这份资料是瑞军M40型105毫米榴弹炮的技术性能,口径为105毫米,身管长22倍口径,弹头重15.4千克,炮口初速460米/秒,最大射程10千米。而瑞典于1955年设计制造的4140型105毫米橱弹炮身管长32倍口径,弹头重15.3千克,炮口初速为640米/秒,最大射程15.6千米。据推测,Say m/43火炮的技术性能应该在上述两炮之间,整车携弹量为43发。该炮的炮口处装有一胡椒瓶状的多气室炮口制退器,加之炮管上方的驻退复进机,在最大程度上减小了后坐力。难以想象,如果没有炮口制退器和圆筒形驻退复进机的话,仅30毫米厚的装甲要支撑住奇重的火炮自身重量和弹药发射时的巨大动能会有怎样的结果?
  战斗舱右下方的驾驶员观察口在行军或运输途中会将装甲盖上翻,从而保持良好的视角。作战时,为了保护驾驶员的生命安全,则用装甲盖盖住观察口,仅在观察口上留有一道小开口,便于观察。该自行火炮不仅在战斗舱右下方有观察口,在战斗舱左右两侧也有此种观察口,供车长和装填手使用。
  在战斗室后顶部,有一块不规则的突出物,是无线电收发机盒,其四周用钢板以不同角度焊接而成。在机盒外部有收发天线,而盒内与战斗舱相连。车内通讯通过口头传话和车长专用有线电话结合进行,这种方式与炮兵的通讯方式几乎无异。在战斗舱的左顶部装有一具间接瞄准仪,其上有装甲覆盖。为了使间瞄仪不受损伤,在瞄准镜前装有一块可向右移动的钢制防护板。
  该炮的最大特点是全封闭式战斗舱。虽然已尽可能地扩大了车内空间,但战斗舱仍然比较狭小。真是让人纳闷,北欧的大个子们是如何塞进如此狭小的空间里的?在战斗舱的后顶部有一扇可向前方开启的舱门。在无线电收发机盒的左右也有两扇向后开启的小舱门,供车长和装填手使用。应该说,瑞典人设计战斗舱时,还是很以人为本的。无线电收发机盒左右两侧的舱门翻开后,就是两个带皮垫的座椅,而在向前开启的舱门左右两侧,有两块防弹板。
  
  最后的发展
  
  瑞典曾于1945年研制出一种在Strv m/41轻型坦克车身基础上改造的自行火炮。它采用中置发动机和后部战斗舱的布局。主炮为1门极为罕见的博福斯fm/43-45型150毫米无后坐力炮。战斗舱为顶部敞开式,其前、左、右三面用薄钢板围拢焊接而成。后部无装甲防护的原因是,能让火炮发射后的高温烟气快速散去和中弹后成员可迅速逃离。这样的布局结构与德军的“蟋蟀”自行火炮的结构几乎相同,而且战斗力也与“蟋蟀”后期型大致相当。但该车的作用和价值对军方而言并不十分重要,最后没有被批量生产。
  二战后,瑞典军队仍有将Strvm/4I轻型坦克开发成自行火炮的范例。这是充分利用过时装备并令其延长使用寿命的好办法!朝鲜战争时期,瑞典惊恐万状地关注着东西方冷战激烈交着的事态发展,深怕哪一天一旦爆发战争,本国会沦为战场。于是,又以strv m/41轻型坦克为基础,开发出了两种自行火炮。第一种是自行反坦克炮,装载1门PvKv 3型57毫米反坦克炮。第二种是自行高炮,装载1门PvKv 4型60倍口径75毫米高射炮。两炮的相同点是运用同一车体,且都拆除了坦克炮塔,使用顶部敞开的战斗舱,战斗舱四面用薄钢板焊成。不同点是,火炮不同,战斗舱外形和倾角也不同。也许是火炮的原因,两炮从外形上来看,颇为搞笑,活像两个大头娃娃。由于采用轻型坦克的薄装甲再加上硕大的战斗舱,以致于两种自行火炮的车身极高,而防御力极其低下。据悉,两种炮研制成功后曾进行过少量改造,并供瑞典军队使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476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