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进口汽车市场分析及2007年预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丁宏祥
2006年是中国加入WTO后承诺汽车整车关税降至25%的期限,在经历了5年的过渡期后,中国汽车行业基本实现可平稳与国际接轨。总体来说,2006年中国进口汽车市场具有以下六个特点:
第一,中国进口汽车市场平稳度过加入WTO的五年过渡期。
第二,政府对进口汽车的管理逐步从直接管理转向以引导、规范为主的间接管理。
第三,2006年中国汽车进口实现较大增长,进口汽车市场步入平稳发展阶段。
第四,进口汽车与国产汽车“品种互补、错位经营”的格局进一步深化。
第五,跨国汽车公司直接进入中国进口汽车市场,并将通过对货源、价格、网络的掌控逐步主导进口汽车市场。
第六,中国汽车进口保持快速增长,中国汽车产业正在快速融入世界汽车产业链。
一、2006年中国进口汽车市场的特点及新变化
1.加入WTO以后,在政府的有效调控下,五年来没有出现进口车大规模进入国内,对中国汽车产业造成严重冲击的现象,国产车已经形成有效替代,进口车市场实现平稳过渡,进口车成为国产车的有效补充。
中国在加入WTO的条款中承诺:汽车及其关键件的进口配额将在2000年60亿美元的基础上每年递增15%,并于2005年取消配额;汽车进口关税逐年降低,轿车整车关税将从2001年的70%(排量3L以下)和80%(排量3L以上)降到2006年7月1日的25%。2005年1月1日,中国取消了配额管理,变更为进口登记制度;2006年7月1日,整车进口关税已下调至25%;同时,外资已可以进入汽车金融领域和汽车销售领域,中国已全部履行了入世承诺(见表1、表2)。
在加入WTO以后的5年里,由于国家对WTO规则的有效运用,使跨国汽车公司将资本和新车型更多地投入合资企业中,令国产汽车竞争能力明显增强,有效促进了国内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更为可喜的是跨国公司更加当地化、中国化,自主品牌更加国际化。同时,进口汽车市场也实现了平稳过渡:与2001年相比,2005年中国汽车产量增长了144%,汽车进口量增长了128%,2006年中国汽车产量比2001年增长近200%,汽车进口量比2001年增长194%,汽车进口总量基本保持在国内汽车市场需求总量3%左右的比例(见表3);结构也更为合理,逐渐成为国产车型的重要补充或新投入车型的先导。
由于近年来国产汽车竞争力增强,特别是日系和韩系轿车相继国产的替代作用,使得2.5L以下排量进口轿车的数量大幅降低,进口车高档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轿车进口的国别集中度也进一步增高,由原来的日本、德国、韩国三足鼎立变成了德国一国独大的局面(见表4、表5)。
与此同时,随着配额的取消和国内汽车消费的升级,国产依然空白的中高级越野车成为进口汽车的新亮点,与进口轿车形成“双分天下”的局面(见表6)。
2.随着消费税调整和进口汽车整车关税降至25%,中国进口汽车市场的政策逐渐明朗、到位,政府对进口汽车的管理逐步从直接管理转向以引导、规范为主的间接管理。
2005-2006年,政府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关于进口汽车的相关政策,包括实行自动进口登记、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落地完税、汽车消费税调整、关税调整等,进口汽车政策已逐步到位。下一步,政府工作重点将转移到规范、监督并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上来。
3.2006年中国进口汽车市场进入平稳发展阶段,比2005年实现较大增长。
2006年1-10月,我国累计进口汽车180074辆,进口总量保持在国内汽车市场总需求的3%左右,虽然受国产车替代的强大压力,但进口车市场与中国汽车市场总体增长保持同步,目前仍是一个可以有所作为的市场。
据海关统计,1-10月我国汽车进口量比去年同期的128101辆增长41%,已经超过去年全年162516辆的进口量(见表7)。其中轿车进口85960辆,同比增长43%;越野车进口69884辆,同比增长33%。
1-10月,汽车进口总量约为国产汽车总产量的3.1%,轿车进口量约为国产轿车产量的2.7%,越野车进口量约为国产越野车产量的37.6%。预计全年进口量超过20万辆,与去年的16.3万辆相比增幅近30%,这个增长大体与国产车增长保持同步。
2006年进口汽车数量与2005年相比增幅较大的原因除消费需求拉动外,还在于2005年受配额取消、《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实施、大量进口贸易商退出等因素影响,使上半年进口量过低,因此与2006年相比2005年的进口总量基数较低。
从表8可以清晰地看到,2006年1-10月与2005年同期相比进口增长明显,且基本上各个车型均有所增加。按增加数量排序为:越野车、3L以上轿车、1.5-2.5L轿车、旅行小客车、货车等。
受消费税及关税政策调整影响,2006年进口汽车价格出现较大波动,进口月度分布出现了两轮高峰,排量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
进口车总体价格先扬后降。2006年进口汽车价格出现了较大波动,主要是由于4月1日消费税调整以及1月1日、7月1日关税下调的影响,带来进口汽车成本的变化。进口车价格波动的时间也主要集中在这两项政策调整前后,即3、4月份和6、7月份。4月1日起实施的新消费税税率在冲抵了1月1日关税降低的成本变化后,仍然给大排量进口车特别是越野车带来很大的成本上扬,3.0L以上排量的进口汽车价格上涨非常厉害。7月1日以后,由于关税从28%下降到25%,有些厂家也随之将价格向下作了调整。
3、4月份和7、8月份是2006年进口的小高峰。政策调整也同样对进口数量的月度分布产生了影响。由于消费税从4月1日开始调整,许多进口汽车厂商为尽量降低消费税调整带来的成本,从2005年年底就开始加大了进口数量,特别是2006年3、4两个月,单月汽车进口量都超过了2万辆(由于订货周期缘故,4月仍然有较大的进口量)。此外,由于7月1日关税下调至25%,7、8两月进口汽车数量也明显上升,其中7月单月进口量达到2006年最高值,为23062辆(见表9)。
高档化是进口汽车的发展趋势。2006年1-10月,1.5-2.5L的中低档轿车进口34442辆,仍是轿车进口的主要品种。但与2005年相比,3.0L以上排量轿车增长明显,进口25076辆,比2005年同期的13314辆增长了88%(见表10)。
进口越野车主要为排量在2.5L以上的中高档越野车,占进口越野车总量的89%;而排量在3.0L以上的比例更达到50%(见表11)。
1-4月,3.0L排量以上汽车进口量的快速增长与消费税调整有关,此后消费税抑制大排量汽车消费的作用有所体现,但从长期来看高档化仍然是进口汽车的发展趋势。
从进口国别看,轿车德国一国独大,越野车日系占据半壁江山。
2006年1-10月,德国进口轿车47220辆,居轿车进口国的首位,占轿车进口量的55%,比2005年同期上升16个百分点,且平均进口单价为4.57万美元;日本进口轿车14144辆居第二位,占轿车进口量的16%,比去年同期下降7个百分点,平均进口单价为2.82万美元。在汽油机轿车中,日本占1.5L以下的96%;德国占1.5-3.0L的55%,占3.0L以上的60%。可以看出,德国依然是高档轿车的主要进口国,日系车则由于诸多车型的相继国产,进口逐步被国产车替代(见表12)。
1-10月,汽油机越野车进口69122辆,柴油机越野车进口762辆。从进口国别看,日本进口31319辆居首位,占越野车总进口量的45%;接下来是韩国14493辆,占21%;美国12510辆,占18%。上述3国进口量占越野车总进口量的84%。其中日、韩是中低档及中高档越野车的主要进口国,美国、德国和英国等则是高档越野车进口国(见表13)。
4.进口车的发展趋势仍然是高档化、个性化、差异化,进口汽车与国产汽车“品种互补、错位经营”的格局进一步深化。
随着国产车竞争能力的提高、车型空当的减少、成本优势的进一步显现,国产汽车对进口汽车的替代作用进一步加强。与此相对应,进口汽车市场逐步细分,车型逐渐多样化,在高档化、个性化和差异化上对国产车形成补充作用。进口汽车与国产汽车进一步形成“品种互补、错位经营”的格局。大体来说,进口车主要集中在四类车型:高档豪华轿车,如奔驰S级、宝马7系、凌志、奥迪A8等;高档豪华越野车,如奔驰ML、宝马X5、保时捷卡宴、大众途锐、陆虎等;个性化汽车,如各类跑车,从顶级的到大众甲壳虫,到现代酷派等,以及各种特殊用途的车;最新推出的各种新颖款式的中低档车。
5.由于跨国汽车公司对货源、价格、网络的掌控,其主导进口车市场的格局正逐步形成。
随着《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的实施,跨国汽车公司直接成立进口汽车销售公司,进入中国进口汽车市场并迅速发展网络,将通过对产品、价格、网络的掌控逐步主导进口车市场。但由于中国汽车市场整体处于高速增长、快速变化中,而影响进口车市场的因素更多、风险更大,因此跨国汽车公司从进入初期就面临着市场研究、战略制定和进口车型及运作模式等一系列课题。因此,一些跨国汽车公司在进入初期,借助运作经验丰富、对中国汽车市场有较深理解的强势进口商及经销商的力量,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6.在国产汽车、进口汽车同步增长的同时,中国汽车出口保持了更为快速的增长,中国汽车工业正逐步融入全球汽车产业链。
2006年,本田讴歌、日产英菲尼迪等日系高端整车产品相继高调进入中国,越来越多的跨国汽车公司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关注程度日益提升,世界主要汽车厂商融入中国汽车市场的速度越来越快;同时,中国生产的汽车相关产品也正快速走向世界,汽车商品出口自2005年首次实现大于进口的历史性转折以后,2006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中国汽车工业正逐步融入全球汽车产业链。
进口方面,1-9月汽车商品包括整车及零部件累计进口156.14亿美元,同比增长44.61%。其中整车(含底盘)进口金额54.55亿美元,同比增长54.34%;发动机进口9.74亿美元,同比增长29.00%;汽车零件、附件及车身进口84.28亿美元,同比增长40.85%。
同时,2006年中国汽车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1-9月汽车商品出口金额包括整车、零部件、轮胎等累计达到205.08亿美元,同比增长45.37%。其中整车出口25.23亿美元,同比增长109.24%;发动机出口5.90亿美元,同比增长31.77%;汽车零件、附件及车身出口83.99亿美元,同比增长36.50%;汽车、摩托车轮胎出口32.81亿美元,同比增长30.92%。整车出口中,载货车出口11.35万辆,同比增长54.27%;轿车出口6.73万辆,同比增长2.5倍;客车出口1.84万辆,同比增长105.18%(见表14)。
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成长和进、出口的同步增长,一方面说明中国汽车产业正在快速融合到全球汽车产业链中;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汽车产业在一些区位市场上正在形成竞争能力,尤其是在一些中低档轿车、大客车和轻卡等区位市场上逐步显示出一定的竞争力。
二、2007年中国进口汽车市场初步判断
2007年,虽然影响进口车市场的因素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包括国产车增长速度、进口汽车政策因素、汇率因素以及国产车替代效果将进一步加强等因素,但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居民消费不断升级,进口车需求渐趋旺盛,同时进口车市场不断被细分,车型逐步多样化,因此进口车市场仍然是一个可以有所作为的市场。特别是目前进口车的相关政策已经逐步明朗,在没有大的政策变化的情况下,进口车市场增长速度很可能还会高于国内整体汽车市场。预计:
2007年进口汽车市场仍有一定空间,高档车需求持续增长,正常情况进口总量保持在国内汽车市场总需求量3%左右的水平,金额比例在10%左右。
随着跨国汽车公司本地化生产步伐越来越快,进口车型走向将进一步呈现出高档化、个性化、差异化、互补性的趋势,特别是高端豪华汽车、个性化汽车以及越野车的进口还可能进一步加大。
进口车与国产车“品种互补、错位经营”的经营格局将继续深化。
随着品牌销售的进一步强化,跨国汽车公司将进一步主导中国进口汽车市场,进口汽车的销售服务网络也将进一步完善。
虽然进口汽车市场保持了较快发展,但中国汽车市场还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发展很快、变化很大。特别是近两年进口汽车市场发展较快,各跨国汽车公司很可能会加大订货,一旦需求不旺、供应增加、竞争加剧,就会对销售构成压力,因此应该全盘考虑,理性订货、平稳增长,保持合理的数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506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