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打击的萌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鸿滨 马 捷
在大多数人眼里,制导炸弹是兵器工业在最近三十年中的重要成就之一,它们在1991年海湾战争和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大放异彩,引起世人的广泛瞩目。但鲜为人知的是,制导炸弹早在60多年前就在战争中得到应用,基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这些制导炸弹的“萌芽”所取得的成功足以载入史册。
制导炸弹在二战之前及早期起步,美国和德国科研人员分别独立开展制导炸弹技术的研发。值得注意的是,双方都开发出一些试验或原型方案。但具有较高实用性并能够在战争中运用的只是其中的极少部分。这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本文的主角:德国空军亨舍尔HS-293火箭推进滑翔炸弹、鲁尔SD-1400X、美国陆军航空兵VB-1无线电遥控炸弹和美国海军ASM-N-2雷达制导滑翔炸弹。
亨舍尔Hs-293滑翔炸弹
在上述制导炸弹的先驱中,亨舍尔Hs-293家族是最早应用于实战的,也是最早进入高级研发阶段的。杰出的赫伯特・瓦格纳教授在亨舍尔系列制导炸弹研发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曾在1940年被容克聘用为工程师,后来接任一个开发小组的领导。这个开发小组的成员包括莱因哈德・拉赫德、奥特・波赫曼、威尔弗莱德・黑尔、约瑟夫・舒沃茨曼和辛里奇博士,后来在制导系统开发中得到西奥多・斯特姆的支持。这个开发小组的成员都可以算得上是制导炸弹之父。
亨舍尔的团队自1939年开始在一个滑翔炸弹的概念基础上开发新型炸弹。这一概念是1937年由古斯塔夫・施瓦茨开发的,经历了Hs-293V-1、Hs-293V-2/FZ2I及Hs-293V-3等版本的演化,于1940年中期进行了试射。由于无动力推动的Hs-293V-3末端速度有限,无法击穿战舰的外壳,而这类武器的典型目标正是各类舰船。因此,科学家们决定增加一具火箭助推器,以增加炸弹的速度和射程。
Hs-293A-0是预生产配置,包括炸弹主体、制导套件和1具沃尔特HWK-109-507B火箭推进装置。火箭发动机使用了过氧化氢(T配方)和钙或高锰酸钾的水溶液(Z配方)为燃料,使用压缩空气罐将混合燃料推进反应室,自燃并产生动力。最初产生的推力可达600公斤,而后逐渐减弱到363公斤,前后持续12秒。该武器的弹头为德国空军500公斤级SC-500标准航空炸弹,内含295公斤Trialen105炸药(15%RDX、70%TNT和15%铝粉)及一个触发引信。该战斗部在后来的实战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只在攻击小型战舰或运输船只时才有比较好的攻击效果。炸弹结构为1个简单的中单翼(轻质合金制成)造型,在腹部支架上安装了1具推进器。制导系统主要包括1部霍恩回转仪、1部OPTA无线电控制信号解码器以及1部斯特拉斯堡FuG-230b/E230无线电指令接收器,制导系统由一次性DEAG电池组提供全部电能,用来驱动副翼和升降舵的动作筒。
在实际操作中,载机使用FuG-203Kehl Ⅲ无线电发射器发送指令,该指令被FuG-203b接收器接收后,通过解调生成传动装置的操作指令。在48~50兆赫波段内有18种频率可供使用。这是第一个实用的在空射目视控制(CLOS)引导系统,操作手可以根据火箭尾部红色尾焰观察炸弹的飞行轨迹。性能方面,包括要求在1000米高度发射后能够滑翔11公里,速度为235~486节。Hs-293A-0在1941年11月投产,1942年1月,性能更加完善的Hs-293A-1取而代之。试射在1941年进行,载机为亨克尔He177A-0原型机,2架Hel77A-1紧随其后。Hs-293分别装备地中海的KG 100重型轰炸机联队和法国的KG 40重型轰炸机联队,用作反舰打击武器。
最早的实战记录是在1943年8月25日,英国皇家海军舰队在比斯开湾对U艇进行搜索,KG40联队的Do-217对其发起攻击,击伤英国皇家海军巡逻舰“陆地保卫者”号和护卫舰“比迪福德”号。2天后,18架KG 40联队的Do-217击沉了英国皇家海军轻巡洋舰“白鹭”号,造成194名乘员阵亡,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用制导炸弹击沉战舰的战例。到了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德国Do-217使用Hs-293导弹在法国瑟堡半岛轰炸塞河大桥及瑟卢姆河大桥,意在阻止盟军从桥头堡向前推进。
其他使用Hs-293导弹造成实际杀伤效果的战例有:1944年1月击伤皇家海军护卫舰“杰维斯”号,1943年9月在爱琴海击沉自由轮“Elihu Hale”号、LCT-35号及皇家海军驱逐舰“无畏”号,1944年2月击沉皇家海军驱逐舰“英格尔菲尔德”号,1944年6月击沉皇家海军驱逐舰“博迪恰”号,1943年9月击沉希腊皇家海军驱逐舰“瓦西里萨・奥尔伽”号。击沉战舰总吨位达40万吨。在意大利,由于盟军在福贾机场缴获了完整的Friz-X和Hs-293零件,并快速在战舰上装备无线电干扰器,纳粹空军对Hs-293A的使用不得不暂时中止。
为了对抗干扰器,Hs-293B型号导弹使用导线传送指令。弹体尾部装置了一个线圈,导线总长达12公里。KehlⅢ/FuG-230b无线电发射器和接收器分别被FuG-207发射器和FuGz-237接收器所取代。但是,Hs-293B最终的制造数量和使用数量却一直存在争议。一小批Hs-293C导弹经过改进,装备部队用作攻击水下目标。不过,这种不太成功的产品很快被改进成Hs-294鱼雷系统,但仅仅是存在于概念设计中。尽管德国声称制造了160枚左右的Hs-294,但是没有这个型号的使用记录。
Hs-293D的诞生是该系列炸弹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在弹头前部安装小型摄像头,载机使用无线电控制并跟踪导弹。另外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是,HS-293D在尾部安装了1组八木天线用于传输摄像头拍到的图像。此外,炸弹的头部也经过重新设计以便安装摄像头。Hs-293D的首次成功试射是在1944年8月,使用Seedorf3和Tonne 4a引导系统。德国的资料称,该型号导弹共生产了255枚,一些资料还显示,1艘皇家海军的军舰曾被Hs-293D炸弹击中。
Hs-293E是Hs-293C的改进型,总共只生产了18枚。三角翼的Hs-293F在1943年下半年被中止。Hs-293G是一种深水炸弹,安装了自动导引头,这个型号未能进入实用阶段。Hs-293H是Hs-293A的改型,设计师试图将其作为攻击轰炸机编队的空空导弹。它装备了一对HWK-109-542型或斯密丁109-513型火箭发动机、一套全新的导航系统和声学引信。这一型号总共制造了8枚原型弹。Hs-293家族的最后一名成员――Hs-293I
拥有一个更大的战斗部,但从未投入生产。
Hs-293系列导弹过于精密而复杂,造成频繁的硬件故障和制造缺陷。Hs-293通常由Fw-200、He-177、He-111H和Do-217K等4种轰炸机携带。实战证明,Hs-293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但开发团队的精力过多地分散在众多改型上,阻碍了对其基本功能的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德国官方资料显示,由KG40和KG100投放的Hs-293导弹,哑弹率分别高达28%和25%,而KG40和KG100投弹的命中率则分别为31%和55%。
鲁尔SD-1400X射导炸弹
SD-1400X型制导炸弹的研发始于1939年,由DVL(德国航空研究院)的马克思・克雷默博士主导研发。当时该弹与PC-1400X型导弹共用FuG-203 Kehl Ⅲ/FuG-230b Strassburg引导系统,但是它有一个独特的陀螺稳定系统保证滚动稳定性,弹体外型也采用了全新的设计。
SD-1400X型制导炸弹使用十字形弹翼,呈28°,并安装有一具分段环形尾翼,使用电磁驱动的导流板实现俯仰和方向控制。但对气动作动器的试验表明,在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该零件容易产生故障。环形的尾部设计是为了在高速飞行中产生较大的阻力,以限制飞弹的末端速度――事实证明,这种设计是早期影响命中率的重要原因。尽管如此,飞弹的末端速度仍然达到亚音速。尾部有一部分是绝缘的,作为一个等角天线用于无线电通信。
SD-1400X共有6对导流板,2对用作引导控制俯仰和方向,1对由速率陀螺仪控制,用来控制方向稳定性。试射圆周误差为100英尺(约30.5米)。该弹使用穿甲战斗部,内含3具雷管以及触发引信,装有320公斤阿玛图炸药。该弹通常安装在ETC 2000/Ⅶ发射架上。
发射时,武器操作手使用标准的Lofte7型轰炸瞄准仪。SD-1400制导炸弹的典型发射高度是20000英尺(约6096米),炸弹脱离载机后,投弹手通过观察炸弹尾部所安装的白色/蓝色无烟闪光灯来跟踪其飞行轨迹并进行控制,直至命中目标。炸弹的制导系统由一部24伏电池供电,制导系统由信号接收器、旋转稳定器及作动器组成。在导弹发射前,载机通过除冰系统对制导组件进行外部加热。该武器可以与FuG-203/FuG-230系列数据链兼容,最高可支持到Kehl IV的型号。曾有人尝试使用Duran/DetmoldFuG 208/238有线制导系统,但是该方案最终被放弃。
在使用得当的前提下,SD-1400X炸弹能够发挥出较大的作战威力。在9月份的萨莱诺登陆中,美国海军“布鲁克林”级轻型巡洋舰“苏文娜”号被该弹击中,近200名船员丧生,该舰修理了12个月后才重新投入使用。不久之后,英国皇家海军“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厌战”号被3枚SD-1400X炸弹击中。炸弹击穿了6层甲板并在船身下部炸开一个大洞,共造成9名船员阵亡。虽然该舰侥幸逃脱,但这次损毁直接导致其无法参加诺曼底登陆。排水量达到42000吨的意大利海军“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罗马”号在被2枚SD-1400X引燃弹药库后,发生大火并最终沉没,超过1600名船员阵亡,其中包括意大利海军上将卡罗・伯加米尼。该弹的其他战绩还包括:击中美国海军“布鲁克林”级轻型巡洋舰“费城”号,造成数名船员阵亡;击中英国皇家海军“贝罗纳”级轻型巡洋舰“斯巴达”号等。该炸弹还在1944年8月用于炸断法国境内蓬托勃大桥,以阻止美国第六装甲师的前进。
使用记录显示,该弹绝大部分时候都是通过KG40和KG100联队的Do-217K-3或He-177战机投放的。虽然其有效性远超过Hs-293,但射程较短,且对使用技巧有较高要求。该弹总共制造了1400枚左右,其中半数用于试射和训练。
ATSC VB-1/VB-2“Azon”及VB-3/VB-4“Razon”制导炸弹
Azon系列是美国首批投入实战使用的制导炸弹。Azon即“Azimuth Only”的缩写,意为“仅方位”。它使用标准M44型1000磅炸弹(约454公斤,后来改为AN-M65)作为战斗部,在尾部加装控制套件,通过无线电信号进行控制。该型号是由美国陆军航空兵的航空技术研究所进行前期开发,而后于1943年投入生产。
Azon系列炸弹使用与SD-1400X类似的环形尾翼,同样具有控制滚动稳定性的作用,但控制机构只能对方位角进行修正,因此其水平方向的误差相比自由落体炸弹没有太大改善。Azon制导系统的无线控制频道数量被限制在5个,这样单次攻击的最大投掷数也不能超过5个。
Azon炸弹系统的配件一直生产到1944年11月,共计15000套,从1944年2月开始在欧洲战区装备使用,并广泛应用在缅甸战场上对桥梁目标的攻击。Azon在美国空军第15航空队对多瑙河沿岸港口及阿维西奥河铁路桥的袭击中大放异彩。在缅甸,493枚Azon系列炸弹取得了摧毁27座桥梁的战果,其中包括著名的桂河大桥。
与此同时,美国陆军航空兵航空技术研究所开发出更为复杂的Razon式无线制导炸弹,采用双通道信号对炸弹的水平方位和垂直方位进行控制。其中,VB一3型的战斗部使用1000磅(约454公斤)航空炸弹,VB-4则为2000磅(约907公斤)。Razon式制导炸弹使用前后串列的2个环形机翼,其中尾部机翼用作方向控制。引导指挥系统有高达47个预设频率,大大提高了发射密度。在1945年,美国生产了约3000枚Razon炸弹,但是该武器始终没有投入使用,直到朝鲜战争中才有B-29轰炸机携带8枚该炸弹攻击桥梁。
VB-5是Azon炸弹的一个派生型号,携带一部光学跟踪搜索仪,但是从来没有投入生产。VB-6使用红外导引头,但该计划在1945年被取消。道格拉斯VB-9型是一款雷达制导、采用十字型机翼的滑翔炸弹,后于1945年被取消。VB-10、VB-11、VB-12这3种型号使用了前后串列的2个环形机翼,分别采用电视导引、热寻的导引和无线电指令导引,它们均在1945年早期被取消。
这个家族中体积最庞大的是贝尔VB-13式,或者称为ASM-A-1 Tarzon,是英国皇家空军12000磅(约5543公斤)钻地炸弹的制导改型。该导弹使用前后串列环形机翼,以AN/ARW-38无线电指令发射器和AN/URW-2引导接收器作为制导装置。该弹曾在朝鲜战争中使用过,战果是摧毁了6座大桥。
SWOD MK.9/ASM-N-2“蝙蝠”制导炸弹
SWOD MK.9(WWOD意为“特殊武器火力装置”)“蝙蝠”雷达制导炸弹显然是早期制导炸弹中最先进的。它是美国海军研发的一种远程反舰武器,也可以用于攻击静止的岸上目标,如停泊的船只、大型储油罐或者仓库等。“蝙蝠”炸弹是第一种雷达制导的反舰武器,以及第一种发射后不管的制导武器。
“蝙蝠”使用贝尔实验室开发的s波段主动雷达天线,战斗部为1000磅弹头(约454公斤),带有触发引信。这个1700磅的大家伙能够在低空和中空使用,发射后一旦导引头开始工作,它就可以自动搜索和跟踪目标。美国海军共生产了2580枚这种炸弹,并一直使用到20世纪50年代。
“蝙蝠”最早的发射平台是康维尔PB4Y-2B巡逻机,它是B-24系列的衍生型号。每架PB4Y-2B翼下能够携带1枚“蝙蝠”,后来也安装在F4U-4“海盗”战斗机、SB2C“地狱俯冲者”俯冲轰炸机、PBM“马丁水手”水上飞机、JM-1“掠夺者”(即美国海军B-26)、PV-I“文图拉”巡逻轰炸机以及PB-1“飞行堡垒”(即美国海军的B-17)等飞机上。
“蝙蝠”第一次使用是在1945年4月,2艘VPB-109中队的“私掠船”在婆罗洲附近用该弹攻击了日本舰船。后来,VPB-123和VPB-124中队的“私掠船”也装备了“蝙蝠”。但是由于主动搜索雷达的功能不完善,“蝙蝠”的攻击效果也比较有限,尤其是该导引头经常受到近岸杂波的影响,这极大限制了这种武器在菲律宾和印尼群岛海域的使用。但是,作为现在广泛使用的雷达制导反舰武器的前身,“蝙蝠”在武器发展史上还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514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