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及实施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建明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高中生物新课程中安排了大量的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同时,补充了大量的科学探究史。这些内容的增设,为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指在学生对研究对象的属性、规律及相互联系处于无知或知之不多的情况下,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与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过程。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涉及许多知识和方法,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实验组织技巧,学生虽然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但常常缺乏自主性,甚至有违科学性。因此,在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仍起着关键性作用。合理的角色定位是发挥教师功能、发掘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保障。在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具体情境下,教师可从“编剧”、“导演”、“报幕员”、“点评家”四个维度上去定位自己的角色。
  
  1 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编剧”
  
  一部戏情节能否引人入胜取决于编剧对情节的编排,一堂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这节课的设计。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生物科学探究历程的教学也不完全等同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为能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达到较好的预期,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握好课堂容量、教学难度,精心设计探究的每一个环节,如实验材料的准备、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选择、学生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预期等。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新颖性。探究性实验作为学生积极主动地认知建构手段,为使学生较好地完成认知逻辑体系的建构,要使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发生认知冲突,“新颖”的刺激与主体原有的“定势”产生认识上的冲突,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适度性。适度是指设计既要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3)探究性。探究性实验作为一种发现式学习活动,其包含的规律往往隐藏较深,需要学生去挖掘;实验条件与结果之间往往距离较大,需要学生去跨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往往不太明确,需要学生通过尝试、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来寻找。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知识呈现方式,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设计为未知情境,给学生提供隐藏有学习信息的背景资料,为学生创设新知识与原有认知水平联系的学习背景。将学生置于问题状态,使他们通过仔细观察,结合输入信息进行评价、提出假设,尝试科学分析,以便验证假设。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学会并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策略,同时也激发了智慧潜力,有助于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
  案例一:“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五章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中的学生实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部分有关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等的知识,但没有亲自提取并看到绿叶中的各种色素,对本实验具有浓厚的兴趣。本实验属于提供方法步骤的探究性实验,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在分组实验中,实验效果往往不太好,如出现提取的色素较少、色素带种类不全等现象。经集体备课讨论,笔者决定尝试根据以往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几个小的探究性的子课题:①探究嫩叶和老叶中色素的种类及含量是否存在差异;②探究二氧化硅、碳酸钙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③探究滤液线的粗细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等。让学生自主选择想要探究的子课题,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2 教师是学生课堂过程的“导演”
  
  老师通过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方案,形成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活动单”,教师带着“剧本”进课堂,并不只是将“剧本”交给“演员”(学生),让学生照着做这么简单。教师更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导演”,用他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渗透教师情感的语言、用富有激情的动作等,将学生带进预想境界,再挖掘剧本深层内涵,与学生一起研究,表现出剧本特色,实现预期效果。同时,课堂是教学互动的生成性过程,课堂中的教师应该“退而有位”,在适当的时候主动(或在学生要求下)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小组活动中去、去帮助学生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教师的“导”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适时。适肘是对教师的“导”在时间把握上的要求,①在学生学习之前的导,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重点和难点,此阶段的“导”要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②在同学合作仍然不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时的导,教师适时给予点拨,让学生纠正偏差的思路、继续搁置的思维,让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顺利进行,此阶段的“导”要精准,赋有针对性和递进性;③在学生对探究活动深入理解之后的导,教师设计适当的评价反馈,促进学生逻辑结构的建构,此阶段的“导”要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2)适量。适量是对教师的“导”在语言数量和导的频度方面的要求,教师的语言要精、要准,要有的放矢,不能无限发挥、离题万里,也不要能说得太多、太透而完全取代学生的思考,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总之,适量的导要求课堂上教师放得开、统得紧,张弛有度,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中得到锻炼与提升。
  (3)适度。适度是对教师的“导”在程度上的要求,导的广度和深度依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而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学生的认知深广度不同,这就要求教师的导要因问题而异,因人而异。
  案例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中发展学生探究性实验能力的良好素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做出假设,一部分学生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一部分学生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面对提出的探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时,学生往往会束手无策,于是笔者就通过一系列细化的问题引导学生获得实验设计思路,如①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②本实验的因变量是什么?③怎样观察和检测因变量?④是否需要设置对照实验?⑤怎样排出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 教师是课堂学习不同阶段的“报幕员”
  
  好的“报幕”不仅要让观众理解前后节目之间的联系,还应该借助语言或其他手段激发观众探究的欲望。探究性实验教学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在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当好一个报幕员的角色,考虑课堂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进展、不同活动之间的衔接等,密切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进展,以便给予指导或协调,保证课堂活而不乱,学习内容充实而紧凑。同时,教师还要相机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研究中去,让学生不间断地获得“活动”的动力。
  案例三:“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是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1中一个经典的探究实验,学生对于酵母菌并不陌生,对于本节课的导人,笔者采取了如下措施:首先向学生展示酵母菌、面包、酒酿、酒等图片,提出生活中的问题蒸熟的馒头为什么比较松软?家庭是如何酿酒的?学生表述时,教师仔细聆听,归纳学生的典型问题,确定本堂课要探究的问题:酒精和二氧化碳是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还是在无氧条件下产生的?使得本节课的探究顺利开展。
  
  4 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结果的“点评家”
  
  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探究者和发现者的身份;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初步具有的实验技能通过亲自实验以获取新知、培养生物学探究能力。但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贮备等因素的限制,学生获取的知识可能还不完善甚至存在错误,课堂中教师的点评是将教学活动推向高潮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点即点拨,犹如大海的航标,点拨学生的思考方向是否正确、范围是否广阔;评即评价,评价学生的思路新不新、好不好、学习结论是不是欠缺……从而激发他们再思考、再创新、再完善。
  教师点评是决定教师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如果教师能及时、适度地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出评价,就能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如果能在评价中启发学生,就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评价是否合理、准确或富有艺术性,将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下一次参与的欲望。
  案例四:“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4章第1节的一个重要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实验小组很快就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的现象,有些小组老是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有些小组虽然观察到了质壁分离现象,但未能观察到质壁分离的复原,针对实验中的上述现象,笔者对各小组的实验都给予了客观而中肯的评价,并且通过启发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实验用的蔗糖溶液浓度是否合理?取下的表皮细胞是否已经死亡?操作步骤与实验方法是否正确?……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通过再思考、再探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是天下最古老也是最神圣的职业,教师从事的是与灵魂的对话,在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具体实验,用十二分的热情、用最大的心血来扮演好自己的各种角色,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经历对未知结论的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可持续地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569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