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心理学理论的P2P虚拟学习社区的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余晓莉 赵建新
[摘要]把P2P对等技术运用到虚拟学习社区中,通过对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学习,使之更加适应当前远程教育领域分布式协同的趋势,为解决当前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
[关键词]虚拟学习社区P2P社会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20046-01
目前大多数虚拟学习社区和网络学习环境都是建立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下的,这种模式随着学习人数的增加会给服务器造成很大的负担,导致服务器瘫痪,社区内的活动不能正常运行[1-3]。
一、基于社会心理学理论的P2P虚拟学习社区的系统特征分析
(一)理论支持――社会心理学理论
社会心理学理论指出教师和学习者角色发生转变时,学习的协作性将增强。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系统为学习者创建探索、发现、构建知识的情景,提供必要的构建知识的学习资源以及与外界环境包括伙伴、指导教师相互作用的手段。因此,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群体的协作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学习者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它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意义建构过程中要求学习者搜集并分析有关的大量信息和资料;需要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虚拟学习社区就是要促进和支持这种构建,而不是严格控制和支配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这种学习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自由性、情景性、协作性。
(二)技术支持――数据同步更新
在虚拟学习社区内应保证课程中的资源是连续的,同步的,这样才能使学习者在任何时候收到的资源列表都是最新的。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中,服务器中集中存贮数据和备份数据,控制客户端可以分享的资源,而在分布式的P2P系统中,由于没有服务器而使得数据的同步很复杂。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每一个参与的成员都能共享社区内的资源,当资源更新时,每个成员的信息及时保存备份后再同步更新后的数据。首先,假设学习者A,B,C是一个课堂对等组的成员,这个对等组中只有一个管理成员BPA,这个管理成员只是负责这个组内的共享资源的更新。下一个假设是A刚刚修改了组内的一个共享资源,这次修改导致了更新信息的调整,显示出被修改信息的名称和被修改的部分。A通过组内复制服务提供的管道发布这个修改信息,也就意味着这个信息将被组内其他的在线成员B、C和BPA收到。B、C接收到这个信息后立即把这个更新的资源复制到本地资源,因此A、B、C现在都获得修改的资源的备份信息。BPA在接收这个更新的过程中把这个更新信息存储在缓存中,然后通过属于管理对等组的管道把这个更新信息发送给其他的管理者。其他的管理成员随后收到更新信息,同样保存在缓存内。其他的管理者在缓存内存储更新信息的备份,这样可以使不在线的课程对等组的成员在下一个管理者那里得到更新信息。假设D是这个课程对等组的非在线的成员,他再次上线的时候A已经修改了信息,但是这些修改信息还没有传输到每一个管理员那里,在这样的情况下,D只能接收到组内的管理者BPA发布的更新信息,而错过其他的管理者发布的更新的信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D可以通过激活其他的组内成员执行一个错误保障检测程序,这个程序可以把自己的更新信息与其他的成员的信息作比较,如果不同的话则复制其他成员的信息,以保证自己的信息与组内成员的一致。
二、基于社会心理学理论的P2P虚拟学习社区的结构及功能模块设计
1.虚拟课堂是一个独立的课程对等组,学生加入到这个对等组后,便可以使用组内的核心服务。学生和教师在这个虚拟课堂中能摆脱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方便的进行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材料可以供大家下载,而且不受人数的限制,人数越多,下载速度越快;学生的个人学习材料和学习心得体会也可以给大家共享,以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助。
2.教师园地对等组模块主要是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服务,以促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管道服务方便的将各种公告信息发布给每一个学习者和上传教学资料,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实现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沟通,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正确指导,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
3.休闲广场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在工作和学习疲倦的时候,就可以来到休闲广场,这里提供各种游戏可以使人放松,并且在娱乐的同时还可以开发智力和培养协作精神。
三、基于社会心理学理论的P2P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
在P2P虚拟学习社区中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环境,学习者之间可以很方便进行交流与知识共享,充分利用了P2P通信的优势,从而快速有效地获取学习信息。学习者之间进行交流与知识共享的过程,也是学习者之间进行社会性交互的过程。社会性交互是激发和产生知识共享的主要途径,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之间的知识共享与社会性交互都有着必然的联系。
从社会性心理学理论可知,学习者进行的社会性交互越多,获得知识共享的可能性就越大。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可知,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通过网络能够看到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却隐藏在每一位共同体成员的头脑中不论是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都只能通过学习者之间社会性交互才能获得。所以学习者之间可以通过P2P虚拟学习社区建立相关联结,当一个学者对某一知识发出帮助请求时,所有具备这一知识的教师与请求者之间可建立知识共享的社会性网络。如果某个学习者对某一知识提出搜索请求时,该搜索请求将按照指定格式被封装成相应的消启,然后发送到网络的所有的资源结点,并在资源中心内进行检索,将相关检索结果返回给请求学习者;如果资源库没有相关知识,就需要向社区中的其它学习伙伴发送搜索请求,收到搜索请求的学习者将会解析相应的搜索请求消息。然后学习者根据自己的资源情况提供相应的帮助请求。这时在拥有这一知识的学习者与教师之间便形成另外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平面。但在这个网络中并不显示没有这一知识的学习伙伴。请求者可以从其中的任一个教师那里得到帮助;以学习伙伴a为例说明,a分别与教师b,c,d建立了联结,他们与a可以在线即时通信与交流,方便及时地提供a所需的帮助信息。同时a可以对不同的教师所提供帮助的信息做出评价,依据与自己所需信息相匹配的程度确定其信誉级别,并利用社区所提供的分类方法上传到数据中心,以备知识共享。
参考文献:
[1]何玲、刘惠芬,网络学习社区研究动向辨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4,69(1):45-48.
[2]钟志贤,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的网络学习策略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76(4):11-14.
[3]张阿敏、刘强,P2P网络模型探究[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20(6):41-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672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