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梨眼天牛的发生及其危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琳

  摘要:梨树是临夏地区广泛种植的果树,近几年大面积引种,使得梨树的面积不断扩大,在生产中根据调查发现在早酥梨的梨园中,大面积发生梨眼天牛的梨树害虫,它的发生给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关键词:临夏地区;梨眼天牛;危害;防治
  
  梨树是临夏地区广泛种植的果树,特别是近几年经济发展的过程,大面积引种,推广种植早酥梨这一梨树品种,使得梨树的面积不断扩大,种植户越来越多。在七县一市的果树种植中得到很大的发展。然而在生产中根据调查发现在早酥梨的梨园中,大面积和普遍发生的梨树害虫首推梨眼天牛,它的发生给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现将其发生及其危害总结如下,以便指导农业生产。
  
  1分布及其危害
  
  梨眼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又名梨绿天牛,琉璃天牛。在我国北方各个果区都有发生,在我州主要集中在临夏县北塬专区,和政县、广河县、康乐县、永靖县等县。寄主植物有苹果、梨、海棠、杏、梅、李、石楠木等,以幼虫蛀食枝干,被害处树皮破裂,充满烟丝状木屑,受害树木发育不良,受害枝易折断。
  
  2成虫幼虫的形态特征
  
  2.1成虫体长8~11mm、体宽3~4mm。圆筒形,橙黄色,鞘翅蓝黑色或蓝紫色。有金属光泽。复眼黑色,分为上下两叶。触角11节,基部5节淡棕黄色,每节端部色深,触角4、5节全部深棕色。触角上密被长毛,雄虫触角与体等长或稍长,雌虫触角略短于体长。体被细长的竖毛,后胸腹板各有蓝黑色或紫色大斑,有时不明显。雌虫腹部末节较长,中央有1纵纹。
  2.2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8~21mm,体呈长筒形,背面扁平。被孵化幼虫乳白色,后渐变为淡褐色。头黄褐色,长大于宽,上腭大,深褐色,前胸背板方形,骨片黄褐色。足退化呈刺瘤突状,腹部有7节的背腹板,均有卵形瘤状突起。
  2.3蛹体长8~11mm,初期是白色,渐变为黄色,羽化前鞘翅渐呈蓝黑色。
  2.4卵黄白色,长圆形,略弯曲,长约2mm。
  
  3生活史及其发生规律
  
  据临夏县北塬及和政县等地的观察,两年完成1代。多以3龄幼虫在坑道内越冬。在北塬地区,4月中旬老熟幼虫停食开始化蛹,4月中下旬化蛹盛期,蛹期是15~20d。5月中旬开始羽化,盛期是在5月中下旬,可一直延续到6月下旬。和政县,康乐县等较北塬地区羽化推迟10d左右。
  成虫羽化后一般是在枝条内停留3~8d才爬出。成虫有一定假死性,受惊动时常坠落近地面前又展翅飞迁。飞行力不强,一次飞迁很少超过6m。经常栖息在叶背和嫩枝上,取食少量的叶片主脉,叶柄、叶缘和嫩枝周皮。晴天多在上午8~11时和下午5时到日落前绕树冠飞行,交尾的时间为1~2时,交尾后2~5d雌虫即开始产卵,产卵前先用上腭将枝条周皮咬成“三”“三”伤痕,将卵产在伤痕之间,外有一小孔。成虫对产卵的枝条有很强的选择性,一般选择直径是15~25mm粗的枝条产卵。直径是10mm以下或45mm以上的枝条很少产卵。成虫喜光,产卵的方位多选择在东南两面的枝条,枝叶茂密的树,卵多产在树冠周围,一雌一般产卵10粒以上,多者可达30粒。成虫寿命10~30d。
  卵期一般是10d左右,初孵幼虫在就近的枝条上取食韧皮部约1个月,2龄幼虫以上开始蛀入木质部,顺着枝条生长方向蛀食,坑道深约6~9cm。
  幼虫有经常出坑道取食皮层的习性,晴天多在上午9时前后和下午的6时后爬出,阴天多在中午爬出。取食皮层的面积一般可达3~7cm2。在坑道口外堆满烟丝状木屑纤维和粪便。10月下旬停止取食,坑道口用木屑粪便堵塞。翌年3月再恢复取食,自然死亡率是10%左右。
  
  4防治的主要措施
  
  4.1防治成虫在成虫羽化期,结合防治果树其他害虫,可以喷洒60%可湿性西维因粉200倍液,或50%对硫磷2 500倍液,40%的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
  4.2防治虫卵在枝条产卵的伤痕处涂药,用煤油0.50kg加50%敌敌畏乳剂50g药配制成的煤油药剂,以毛笔或毛刷均匀涂沫,消灭虫卵。
  4.3防治幼虫
  捕杀幼虫:利用幼虫爬出的习性,在早晨或傍晚,对有新鲜的虫粪的坑道口,掏除木屑捕杀幼虫。
  刺杀幼虫:用1~2mm粗铁丝刺入坑道内,并转动刺杀幼虫。
  熏杀幼虫:用棉球或软泡沫塑料醮50%敌敌畏或乐果10~20倍液、塞入坑道内,道口用泥堵住。
  苗木检疫:对带虫苗木不经处理不能外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691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