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心理健康积极评价标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由于不同研究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统一认识和把握不同,所用测量工具也不同,以及经验的差异,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迄今仍是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在当代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观的视阈下,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评价标准:积极的自我认知;积极的情绪情感;积极的意志行为;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生活态度;积极的学习能力。以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方向和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标准 积极心理学 心理健康观
  中图分类号:G4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2.072
  Study on the Positive Evaluation of Mental Health Standards of College Students
  JIANG Siyang
  (Hunan Judicial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131)
  Abstract The mental health standards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still a controversial issue, because different researchers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and grasp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tandards, and their measuring tools are different,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s of their experience. In the view of the mental health view of contemporary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positive evaluation of mental health standards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put forward: positive self-cognition, positive emotion; positive act of will; positiv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ositive attitude to life; positive learning ability. This is expected to provide a new direction and way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standards of mental health;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view of mental health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当前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仍然以传统的心理健康标准来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更多的是关注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偏差和疾病。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在面对环境适应、学业、人际关系和就业压力时,确实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心理处于健康与不健康之间,这应是常态。对于他们来说,心理健康的目标不能只是为了消除所谓的不健康的心理症状,认为无病即为健康,更重要的是关注个体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挖掘人的内在潜能和共同天性,使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得到提升和优化。
  1 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由于不同研究者的心理健康观不同,以及经验的差异,所提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较早的有马建青1992年提出的8条标准: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适应能力强;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1]近些年,翟宏等对8所大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一阶18因素和二阶6因素。[2]魏杰在硕士毕业论文中,综合学生样本和专家评定意见,构建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由5个基本维度、22个评价要素构成的多维度的结构模型。[3]
  2 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观
  积极心理学思想注重个体心理的积极层面的研究,改变了人们在传统意义上把心理学仅仅认为是解决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的错误认识。1958 年,心理学家 Marie Jahoda在《当代积极心理健康观》一书里第一次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的概念。他认为,积极心理健康包括:积极的自我态度;全面的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整合性——一种集中统合的心理功能;自主发挥功能的能力;对现实的准确认识;能掌控自己周围的环境。[4]目前,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有了新的发展,主要包括:情感控制;能做出合理决定;情绪调节;能建立积极的关系;自我感觉良好;知道如何善待自己;积极的人生观;良好的应对技能;交朋友的能力;幽默感;积极的自我感觉。[5]
  3 大学生心理健康积极评价标准
  本文结合当代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标准重新定位:
  3.1 积极的自我认知
  积极的自我认知包括对自我的良好准确的定位和认知,对自我的积极认同和接纳,以及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是在国内外很多理论观点中最常见的心理健康的标准,被认为是自我实现、乐观、成熟的人最重要的特征,是积极的心理机能的主要特征。[6]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不会苛求自己理想化,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不会骄傲自大,过高地估价自己,也不会因为遇到一点点挫折和困难就妄自菲薄。
  3.2 积极的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是衡量人的心理健康的核心标准。[7]积极的情绪情感能扩展我们的心智视野,增加我们的包容性和创造力;使我们更健康、更长寿;能让我们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8]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大部分时间会处于快乐、兴趣、感激等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此外,他们也能合理地管理自己的情绪,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既能自尊自爱,又不会患得患失,为情绪所左右而导致言行失调。   3.3 积极的意志行为
  积极的意志行为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之一,指一个人积极主动地确定目的任务并根据目的任务调节支配自己行动并坚持下去。[9]主要体现在:一是自觉性,能自觉制定学习、生活计划,为实现自己的设定目标而勤奋努力;二是坚韧性,不论是克服学习障碍,还是战胜家庭或疾病困难,都表现出坚强的信心和毅力;三是独立性,生活上离开父母的呵护,能够自理,思想上反抗权威,不遵循传统的规范,有独立见解;四是行动力,一旦制定好计划会马上付诸行动实施,并投注较大的热情和精力。
  3.4 积极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的大量研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已证明,积极的人际关系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促进身心健康。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有着强烈的合群需要,通过积极交往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真情。因此,积极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大学生关注的焦点,也是衡量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3.5 积极的生活态度
  积极的生活态度是用来衡量大学生是否热爱生活,是否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追求,生活充实,乐于助人等。[10]有积极的生活态度的大学生,一定具有目标,有目的并有方向感。他们能积极面对并热爱现实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从中享受乐趣,哪怕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也能凭借积极向上的心态的力量克服随时都有可能袭来的消极心态。
  3.6 积极的学习能力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积极的学习能力包括较高的学习兴趣,适宜的学习动机水平,正确的成就归因等,是促进大学生潜能开发的一个基础条件。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有广泛的学习兴趣,他们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积极探索,汲取养分,在学习中获得价值感和满足感。
  4 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与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息息相关,同时也离不开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社会文化。本文提出的六条大学生心理健康积极评价标准是否有助于衡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增强积极的心理体验、激发积极的内在潜能和优势,是否有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完善,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证实。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性格优势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干预实证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K014XL003)
  参考文献
  [1] 马建青.心理卫生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1992.
  [2] 翟宏,孟庆茂.大学生心理健康多维结构探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3):197-199.
  [3] 魏杰.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整合的探索性研究[D].江苏:南京大学,2013.
  [4] Marie Jahoda.Current Concepts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M].New York: Basic Books, 1958.
  [5] 孟万金,官群.積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健康观[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8):43-45.
  [6] 买合甫来提·坎吉,蔡浩,曹新美.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标准的积极模式[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7.28(4):98-101.
  [7] 王极盛,李春荣.心理与健康[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4.
  [8] 塞利格曼著,洪兰译.真实的幸福[M].北京:万卷出版公司,2007:50-51.
  [9] 朱翠英,胡义秋.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教育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5.
  [10] 郑晓边,刘华山.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与干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3): 44-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7225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