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元智能理论与大学教育的匹配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当前,大学教育中存在的很多问题追根究底都是因为缺乏正确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本文在分析了大学教学的特点后认为,多元智能理论可以成为指导大学教育的有效理论。本文认为,多元智能理论不仅适合大学教育,而且通过对比中小学的“通识教育”与大学的“学科教育”,创新性的将多元智能理论与大学教育进行了匹配研究,并且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师生角色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定性讨论。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大学教育 匹配研究 教学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4.007
  Abstract Currently, the main reason for most of the problems in college education is the absence of an appropriate education theory. After analyzing the features of college education,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believe that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could be the most effective. This paper maintains that the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suits the features of college education. By comparing "Libe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e author innovatively conducted a matching study between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and college education, and discussed it from five aspects, including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means, assessment model, and the rol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words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college education; matching study; teaching
  1 研究背景
  大学教育是一个国家培养创新人才、开发新技术、适应国际竞争的基石和保障,而大学课程则是大学教育的最基本元素之一,对形成人才基本思维方式、提升人才专业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当前我国大學教育却存在诸多问题:大学课程过于注重理论讲授、考核方式传统而呆板、授课形式单一且朴素、缺乏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管理、注重记忆性知识的测验、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有效测试的教育效果评定机制等。
  本文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教育缺乏正确教育理论的指导。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的教育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基本上还停留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阶段,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斯金纳(B. F. Skinner)将教学过程视为“刺激(Stimulus)——强化(Reinforcement)——反应联结(Response bond)”,关注的是作业与结果。在行为主义者的视野中,教学活动的目标就是知识的传递与传授和适宜行为方式的建立。但是,皮亚杰早在20世纪四十年代就提出了“知识不是被动地从环境中吸收,而是由儿童通过他的新结构与他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的”,这也是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最早思想。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元智能理论”开始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广泛的应用,这种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延伸和提升,更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但是,我国的高校教育目前还较少应用到这个理论。
  2 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内容
  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发表了《智能的结构》一书,第一次完整且系统的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新千年以后,该理论更是被我国的高层领导任所推崇。在2004年出版的《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一书的第六章用两页的篇幅,详细地介绍了该理论。
  2.1 多元智能的定义
  加德纳认为:“多元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沈致隆(2008)认为只要某种能力在一个文化背景中被视为是有价值的,就应被确定为智能。
  本文认为,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恰恰与多元智能所提到的基本定义的相吻合的。另外,强调多元智能与文化环境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密切联系更是大学教育服务社会的本原体现。
  2.2 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传统的行为主义主张忽略了人的认知结构,所以很多人认为该理论在某些低层次理论学习中是有效的,但是对于高层次的学习,就很难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时,传统的单一评价学生的语言和逻辑—数学能力的智商测试虽然在一定时期内确实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却忽略了个体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一部分人的天赋。
  1983年,加纳德在确定了智能判定的八个判据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人类的七种智能。之后,在90年代中期,加德纳又将“博物学家智能”加入到其中,如表1所示。
  因此,本文认为,无论是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概念,其主要内容都是与大学教育的基本诉求相适应的,只是随学科的不同,侧重点会有不同。
  3 多元智能理论与大学教育
  当前,多数的多元智能理论文章都研究的是中小学教育,而很少涉及到大学教育,仅有的大学教育文章也多数流于形式,缺乏有指导性和建设性的文章。本文认为,多元智能理论不仅适合大学教育,而且是在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3.1 多元智能的定义符合大学的教育目标
  大学教育的本质就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能力。例如,管理类学科重点培养的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建筑类学科重点提升学生在工程项目设计和建设中的产品设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信类学科则重点提高学生在通信产品和通信管理过程中的相关能力。因此,多元智能的内涵符合大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3.2 多元智能理论内核与大学教育的匹配分析
  本文使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发现,学科教育与通识教育相比可能需要更多的开发学生的多元化智能(表2)。
  3.2.1 教学目标
  大学教育中“知晓”和“做”都应作为大学课程教学的主要方面。因此,在这一点上,多元智能理论有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适应性的调整才能更适应大学课程教学。
  在大学课程中,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是每门课程所要达到的最基本的教学目的。而大学的所有专业课程都有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原理、方法和知识,这部分应当通过传统的“行为主义”理论进行灌输。另一方面,大学课程目前的主要问题就是缺乏实践性,而实践是获得真知的重要手段,在这方面多元智能理论就可以有其用武之地了。
  3.2.2 教学方法
  目前,大学中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参观教学法、自我学习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提问法等等在应用时,讲授法、提问法比较适合课堂教学使用,而其他很多方法则更加适合在课下使用。
  本文发现,各种教学方法在多元智能理论框架下各有其应用价值,具体总结如表3。
  3.2.3 教学手段
  在大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下,其教学手段也应当进行相应的匹配。
  (1)板书。进入大学后,学生对于板书的重视程度也相对降低。但是,从多元智能的角度出发,板书的设计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笔记的记录),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博物学家智能(清晰的认清事务),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练习了空间智能。
  (2)多媒体。多媒体的PPT课件、视频、音频既是中小学教育,更是大学教育的重要手段。大学课程应当更多的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提升学生的各项智能和專业知识。
  (3)模拟教学工具和实验室。教学软件、模拟仿真、沙盘都是大学课程常用的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实际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模拟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例如,企业经营实战沙盘就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企业经营实战的情况,同时开发学生的语言智能、逻辑-数学、身体-动觉智能、人际智能等。
  (4)移动教学平台。当前,移动教学平台的开发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很多的大学都开始使用移动教学平台进行课程的在线教学。移动教学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多项智能。
  (5)实习和考察。实习和考察也是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小学的一个方面,通过让学生实地进行观察和操作,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本文认为,通过在实习和考察中加入更多的“事件”(例如,事先设定的偶发事件处理)等,更能锻炼学生的多元智能。
  3.2.4 考核方式
  加德纳认为,评价应当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应当在教学情境中,而不是在教学情境以外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的,应当让评价“自然参与”到学习的“情境”之中。因此,本文认为我国大学课程的评价可以依据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采取“情境评价”与“考试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用“情境评价”来体现多元智能的教学理念,而用“考试评价”来体现大学专业课程的理论、方法和知识;用“情境评价”来规范学生平时的学习行为,用“考试评价”来综合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用“情境评价”实现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用“考试评价”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将“情境评价”与移动式教学平台相结合,用“考试评价”对传统学习方式进行继承。在这样的评价模式下,大学生的个体素质和专业素质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展。
  3.2.5 师生角色
  传统的行为主义认为,教学评价的主体应该是教师,但是这抹杀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模式、背景知识、个体需要方面的差异。于岩和朱鹏威(2015)认为多元智能理论的两大特点是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主体应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师本人,而应当具备开放性的特点,将教师、学生、同学、家长、社会都包含进来。
  本文认为,当前的大学课程评价至少应当尝试引入教师、学生本人和同学三个评价主体,尝试引入社会专家评价,将来在适宜的条件下在引入学生家长评价,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另外,移动式学习平台的开发也应当具有这样的辅助功能,能将三个主体对同一客体的打分进行汇总和计算,从而达到辅助教学评价的目的。
  4 结论
  大学教育是21世纪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而大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提出了当前我国大学教育所遇到的基本问题,并认为,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缺乏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之后,本文通过文献阅读发现,当前的大学教育中理论研究较少,而且对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就更少。在对过去文献进行梳理后,本文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与大学教育的匹配研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对于大学教育适用性,并对其中不完全适应的部分提出了调整对策。
  本文的贡献在于从理论上树立了多元智能理论与大学教育的匹配关系,弥补了一定的理论研究缺陷。但是,本文没有使用实证的方法检验多元智能与大学教育各方面因素的关系,这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点。
  [1] 陈晓端,毛红芳.教学论对教学实践指导的困境、意义、方式和限度[J].教育研究,2016(05):84-91.
  [2] 曾晓洁.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新视野[J].比较教育研究,2001(12):25-29.
  [3] 沈致隆,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与世界的现状和未来[J].全球教育展望,2007(01):3-7.
  [4]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5]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4.
  [6] 李敦东.近30年国内多元智能理论研究述评[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82-85.
  [7] 沈致隆.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广泛传播和应用的10年[J].江苏教育研究,2009(09):6-12.
  [8] 郅庭瑾.多元智能理论与个性化教育:诠释、悖离与超越[J].上海教育科研,2013(04):5-9.
  [9] 李湘祁.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1(29):100-101.
  [10] 于岩,朱鹏威.多元化信息评价体系在大学公共课程中的建设研究[J].情报科学,2015(02):100-104.
  [11] 邱丽杰.多元智能理论在艺术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教育,2013(21):134-1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7812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