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南京市围绕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名城,提出了“两落地一融合”战略工程,重点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本文总结了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南京;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10-0184-02
  2017年9月29日,南京市召开了与在宁高校融合发展座谈会,提出了“两落地一融合”工程,即科技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发展。2018年新年上班第一天,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南京市创新名城建设动员大会,对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进行全面动员部署。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是南京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关键抓手,通过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的牵引功能、突破口作用,以点带面激活创新名城建设这盘“大旗局”[1]。
  1 发展现状
  1.1 基本内涵
  新型研发机构依托高校院所的高水平学术平台和领先技术,结合具备一定产业化条件和市场化前景的项目,采取混合所有制形式组建,打造可持续孵化科技企业的“老母鸡”,其主要功能是开展技术研发、孵化科技企业、转化科技成果、集聚高端人才。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须具备“六要素”,做到“五有”,并呈现出“四不像”的特点。“六要素”即技术要领先、成果有市场、机制企业化、人才占大股、资金有支撑、政府有服务,“五有”即有人才团队、有技术来源(科教平台)、有孵化企业、有研发环境(工程化平台)、有天使基金。“四不像”特征是指新型研发机构是平台型公司,但不是一般性的企业;是科研机构,但不是传统事业单位的科研机构;有孵化功能,但不仅仅是孵化器;有创投功能,但不是创业投资机构,而是对孵化项目从项目源头开始介入[2]。
  1.2 建设意义
  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有利于提升城市首位度。南京要提升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优势在创新,关键看创新。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上,也要树立首位度标准,立足高点定位,主攻关键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推动产业实现自主可控,塑造更多彰显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性、引领性、探索性发展。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有利于深化改革,提升区域竞争力。新型研发机构是破解科技与经济发展“兩张皮”的新探索,是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最具活力的“试验田”。建设新型研发机构能够集聚高端科创资源,打造自己的科创高地。从全局来看,南京要发展,必须抓创新;抓创新,必须抓“两落地、一融合”工程;抓“两落地、一融合”工程,必须抓新型研发机构。
  1.3 支持政策
  新型研发机构运营实体政府股权收益部分不低于30%奖励给相应高校院所,政府科技创新基金、投资平台所占股权可按协议约定转让;新型研发机构年薪50万元以上的技术团队领军人才、管理团队核心人员,全职在岗满3年,根据其对南京市经济贡献给予奖励;新型研发机构中符合规定的人才可享受相应人才安居政策;每年对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情况进行绩效评估,按绩效择优给予每家每年最高500万元奖励。
  1.4 建设现状
  1.4.1 总体情况
  截止2018年9月,全市累计签约新型研发机构168家,备案81家。签约机构中完成工商注册118家,总注册资本20.3亿元,实际到位5.1亿元,在研科技研发项目353个,已孵化及引进科技企业386家,申请专利395件,成立天使基金规模10.8亿元,配备科研和管理人员2626人,其中硕士以上占比61%。
  1.4.2 主要特点
  从依托科研平台看,技术来源广泛。其中依托中科院系统院所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占比12%,依托在宁高校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占比47.5%,依托外地高校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占比25.5%,依托境外高校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占比8.5%,依托其他科研院所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占比6.5%。从板块分布看,实现了15个高新园区的全覆盖。其中江宁开发区高新园、江北新区、南京开发区高新园位居前三,三家占全市新型研发机构数量的占比近50%。从行业布局看,与南京市“4+4+1”主导产业体系紧密契合。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占比32%)、高端装备制造(占比26%)、生物医药(占比8%)、节能环保(占比8%)、新材料(占比12%)、软件与信息服务及人与工智能(占比14%)等领域。从资本构成看,人才团队平均持股比例达到60%以上,社会资本达到20%,政府持股约为16%。从人才集聚看,累计集聚科研和管理人才2626名,包括诺奖得主、中外院士、“千人计划”及“长江学者”等高端领军人才。从孵化成果看,累计孵化和引进科技企业项目386个。总的来看,新型研发机构在孵化科技成果、支撑产业发展方面,确实发挥了“老母鸡”的作用。
  2 存在的问题
  (1)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营管理问题。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营管理有自身的规律,也有特殊的要求。科研人才从“象牙塔”走向市场,可能有许多的不适应,这就需要及时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2)企业初创期的融资瓶颈问题。企业从初创到成长再到壮大乃至“上市”,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也需要充分的金融保障。目前全市新型研发机构引进或孵化的企业大多数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尚未规模化生产经营,并且这些企业大多数是轻资产,融资上有不少障碍,这些需要研究解决。
  (3)产品起步期的市场开拓问题。虽然新型研发机构的一些产品在技术上有较大的创新性,但这些技术成果要得到市场认可,还有一个过程。另外,很多企业和用户对新型研发机构的科技成果、人才团队、研发实力等还缺乏了解和信任。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
  (4)项目落地后的跟进服务问题。一些园区和板块在工作中侧重于“引”,在引进后的跟进服务方面,重视程度显得还不够,导致一些项目推进效率不高、运行质量欠佳。这也需要进一步认真研究解决。   3 对策建议
  (1)注重发挥有效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有为政府的引导性作用。一方面,着力强化市场驱动型的创新,利用市场手段去配置和整合科技、人才、金融及其他资源,促进形成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自觉自发机制,形成“老母鸡”不断“下金蛋”、“孵小鸡”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尊重科技发展规律和企业成长规律,着力强化政府的政策激励作用,不断优化和提升政策导向的稳定性、政策设计的精准性、政策激励的有效性、政策兑现的可靠性,着力营造有利于新型研发机构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
  (2)加大力度集聚海内外创新资源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和质量均迈上新台阶。依托在宁高校院所和大企业,大力推进“新型研发机构+龙头企业”共同打造紧密型的创新联合体。在继续推动高校院所人才团队组建新型研发机构的同时,鼓励现有龙头企业利用自身平台资源,聯合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实现以企育企、以企兴企、以企带企,培育平台型企业。依托国内一流高校院所优势学科、国家级平台,聚焦主导产业,用好领军人才资源和校友资源等,持续引进高端新型研发机构落户,形成集聚效应。依托海外知名大学、研发机构和跨国公司,面向全球创新网络,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推动海外机构或人才在宁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创新平台。
  (3)加大力度提升新型研发机构的研发创新能力、企业孵化能力、运营管理能力。强化研发创新能力,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创新需求,高起点、高标准开展前瞻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同时鼓励引进国内外比较成熟的科研成果进行二次开发,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成果有序落地转化。强化企业孵化能力,壮大新型研发机构“工程化”平台,大力孵化培育科技型企业,完善和拉长主导产业链,着力推动新型研发机构与校友经济圈结合起来,打造创新企业集群。强化运营管理能力,在管理架构上,实行投管分离、充分赋权,聘用职业经理人,实现专业化管理;在融资能力上,鼓励社会资本和国资平台分阶段介入,大力引入社会资本,解决“第一桶金”问题,助力机构快速成长。
  (4)大力优化政府服务,通过金融支持和人才服务为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提供多元化金融支持,鼓励发展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投基金等各类金融工具,突出发挥市创新投资集团的平台功能,抓好科技金融支持中心建设,提升资本助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能力。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引进一批急需的高层次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积极采用柔性灵活的人才引进使用机制,在医疗住房、子女上学、职称评定、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关心和支持。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营商环境100条相关政策要在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最大限度解决好有关项目审批、建设用地、投资融资、落户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红喜,姜春,罗利华,陈晓歌.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扩散绩效评价体系设计[J].情报杂志,2018,37(8):162-171.
  [2] 李庆明,徐欣,巢俊.江苏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8(17):15-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771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