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贵州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建设及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贵州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已有20年,本文在回顾其发展历程和建设现状基础上,阐明了水产养殖学在人才培养和服务贵州水产业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总结了学科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指出下一阶段水产养殖学学科应立足喀斯特山区特色水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目标定位,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增强综合实力,将水产养殖学专业建设成为西部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专业。
  关键词    水产养殖学专业;发展;改革;特色专业;贵州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06-0249-04
  Abstract    The aquaculture major in Guizhou university has been built and developed for 20 years,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construction status,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importance of aquaculture major in talent cultivation and service of aquaculture in Guizhou,and summarized the insuffici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team,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at the next stage of aquaculture should be based on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 aquatic products in the karst mountains,further focused on the discipline direction,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nnotation,and enhanced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to build aquaculture major into an important and influential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in west China.
  Key words    aquaculture major;development;reform;characteristic specialty;Guizhou University
  貴州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已有20年,成为全省水产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为贵州乃至全国输送了大量有用人才,有效促进了地方水产业的发展,但专业建设速度和发展质量还亟待加强。因此,本文在回顾专业20年的发展历程基础上,总结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下一步改革的理论,以期为区域特色水产养殖学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1    水产养殖学专业发展现状
  20年来,贵州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和特色渔业发展的大好时机,依托专业自成立以来积累的科研教学实践经验和成绩,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打造符合贵州渔业经济快速发展需求的特色学科,实现专业建设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宗旨。
  1.1    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1990—1994年受贵州省教委的委托,原贵州农学院与贵州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现贵州省水产研究所)合作开办了第一届和第二届淡水渔业专科班教学工作,缓解当时水产专业职业师资和基层水产专业技术力量缺乏的局面。于1999年经教育部门批准正式招收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2003年成立了贵州大学校内特种水产研究所;2005年获得水产养殖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7年正式招生;2010年取得农业推广硕士(渔业养殖领域)招生培养资格;2011年获得贵州省“特色本科专业”称号。
  目前,本学科下设水产养殖学全日制本科专业1个、水产养殖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和渔业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点1个。水产养殖学专业通过新增试办专业评估、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至今已连续招收20届本科生和11届硕士生,累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本科生500余人,研究生30余人,充实了全省各县市水产技术推广和渔政管理机构的人员力量。其中一些优秀的毕业生已成为技术推广、教学和创业的中坚力量,担负起地方水产业发展和管理之重任。
  1.2    科研与服务地方情况
  20世纪80年代末,原贵州农学院牧医系吕克强教授等人开始了鱼类资源调查研究和《贵州鱼类志》的编制工作[1-3]。“十五”以来,本学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参加国家级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2项,主持省农业攻关项目4项、省长基金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5项、省教育厅自然基金3项、贵阳市科技局项目2项、校基金12项以及各类横向课题50余项。在水产资源、鱼类种质鉴定及评价、水产动物生理、水产养殖和水域生态等领域均有涉及,成为全省水产学理论研究的高地,已公开发表论文320余篇(含SCI 20篇、权威期刊10篇和核心期刊16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新型实用专利15项。   本学科团队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地方水产业建设和扶贫攻坚任务,先后为地方編制产业发展规划12项,当好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参谋,出具专题报告和技术方案20份,培训实用技术人才1 000人次,在地方鱼类繁育、大鲵养殖、鲟鱼养殖、稻田养殖和水生生物调查评价等方面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出版专著4部。依托教育厅和校基金项目支持,在青田田鱼的引种繁育和稻鱼共生系统养殖示范中取得较大成绩,获2017年度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至今,本学科共获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二等奖1项,贵州省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各1项。有9位教师参与全省扶贫攻坚,其中1人获省委组织部扶贫考核 “优秀”等次。
  1.3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和学院高度重视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先后从省内外科研院校引进博士5人,硕士3人。目前,本学科有专职教师15人,其中9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具有硕士学位,教授3人,副教授6人,硕士生导师12人。4人任贵州省水产学会副理事长和理事,1人任教育部高等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1人任中国水产学会淡水养殖分会和渔业资源与环境分会委员,4人为贵州大学学术骨干,1人为贵州大学学科带头人。
  1.4    教学科研条件
  贵州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现有780 m2实验室、360个室内循环养殖水族箱和1个水产标本室。设有贵州大学教学试验场水产实验基地、贵州大学特种水产研究所和棘胸蛙良种研究中心(校企共建),与贵州省水产研究所、遵义绥阳县芙蓉江鲟鱼繁养有限公司和贵州丽水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和试验研究合作关系。
  2    水产养殖学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贵州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办学至今20年,办学实力和科学研究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对照贵州大学创建一流学科的总体目标以及国内水产养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水产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的现实情况,专业的建设速度和能力略显不足。
  2.1    师资队伍建设能力不足
  本学科从事水产专业教学和科研人员12人,专业背景涉及渔业资源与分类、生态、营养、生殖调控、遗传进化和珍稀鱼类增养殖,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和广东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校。成立之初,具有水产专业背景教研人员仅2人,2006年队伍增加至8人,5人为博士,中途有9年出现人才引进断档,近3年又引进4位青年博士,队伍才壮大到12人。另外,队伍中有丰富专业实践经验和省部级科研成果的中年教师偏少,刚跨出校门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优势一时难以跟进,缺乏在国内有影响力的领军型人才和教学团队。总体来看,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速度滞后,教学和科研团队整体实力不够强大。
  2.2    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贵州大学是贵州省唯一从事水产养殖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培养单位,担负贵州省高级水产人才培育和输送的重任,已形成以硕士研究生教育为突破口,本科生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但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发展中心、学习成果为导向、学习效果为标准的观念转变不够快,有关水产养殖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还较少,已申报主持的教改项目(5项)只涉及课堂和教学过程的单方面,特色精品课程申报少。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适应本学科专业的发展和要求[4-5],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实验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不足,造成一些生产实践教学环节及其操作只能通过多媒体或黑板演示,学生获得必要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偏少,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弱,必然影响贵州大学水产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影响学生就业和学科专业未来的发展[6-7]。
  2.3    科研的创新性不足
  对所从事的学科专业秉承坚持不懈的科学研究和探索,同样是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和形成的必然结果,能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发展。本学科现有的研究多集中于鱼类资源调查与评价、原著鱼类(如普安鲫、裂腹鱼、白甲鱼)个体生物学和遗传背景及其多样性研究,涉及一些特色鱼类的繁育及生理等基础研究,但营养与疾病、育种、资源与环境、水域环境调控与生态修复、健康养殖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严重不足,原创性和创新性的成果较少,主持国家级项目以及发表高水平和高影响因子的科研论文偏少,难以在国内水产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力。针对贵州水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基础性和创新性研究课题少,较少关注其发展中关键性技术和难点,对贵州水产业发展的科技引领作用不突出。
  3    水产养殖学专业改革的思考
  今后,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的定位是以20年发展的经验为新起点,以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校、人才强校战略思想为指导,以喀斯特山区现代特色渔业快速发展和省部共建贵州大学为契机,围绕贵州大学创建一流学科的总体目标,加强水产养殖学学科专业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强化优势,增强综合实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将水产养殖学学科建设成为具有鲜明西部喀斯特山区特色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高地。今后,本学科专业需围绕以下4个主要方面加大改革和建设的力度。
  3.1    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夯实专业建设的基础
  学科建设是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核心,是带动专业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的龙头,是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标志。贵州大学水产养殖学学科应以贵州喀斯特山区渔业为基础,把特色水产资源、特色水产养殖和渔业环境凝练为学科发展主攻方向,加强水产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水产动物营养与生理、水产动物病害防控与健康养殖、养殖水环境调控与生态修复等研究领域的建设。一是加快学科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养。进一步调整师资队伍结构,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中向主要研究领域倾斜,注意学科、学缘和学校的交叉,再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3~5人,派遣年轻教师到国内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定期进行学习交流,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定期指导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在各领域产生1名学术领头人。二是提高学科研究水平。紧密联系贵州特色水产资源[8-9]和渔业发展重点,组织力量进行10~20项国家级到省部级的项目申报和实施,开展主要经济鱼类的基础生物学研究,重点攻关1~2种特色鱼类规模化繁育技术和2种珍稀鱼类资源保护技术,3种主要养殖鱼类肉质改良和疾病防控技术,重点养殖水域环境调控与生态修复试验,发表高水平论文30篇左右(其中SCI收录论文10~15篇),新增发明专利5项。三是加大学科研究平台投入,改善学科支撑条件。重点建设贵州特色鱼类种质资源分析评价公共平台和养殖环境检测分析公共平台,更新实验仪器设备,为研究生培养和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提供必备的条件。四是加大硕士点的招生和培养力度。研究生教育是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点,它与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密不可分。今后应在养殖和养殖生态等方向加大研究生招生和名额分配力度,全力配合水产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建设申报。   3.2    进一步优化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水产养殖学是阐述水产养殖动植物生物学特征,综合比较、阐明水产养殖生物学原理及其关键技术的综合性应用学科[10]。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既要充分体现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又要兼顾专业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结合学科发展状况和社会的需求,不断融入现代技术和学科新进展,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从1999年至今,先后制定了6个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版本,每个版本都有当时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最新2016年版本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比重,独立开设认识实习、社会实践、专业考察、专业技能实习和新生研讨课以及学科竞赛培训等实践教学必修课和第二课堂,强化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管理,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延长学生在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实习的时间,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可能。但从水产养殖学学科的应用性和养殖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出发,有必要对方案做进一步调整。如鱼类增养殖学、甲壳动物增养殖学和水生观赏动物养殖学等专业课程還必须设立专题实践教学环节,而且组织教学的时间尽量安排在鱼类繁育的4—5月,而不是混杂在暑期小学期(7—8月)。同时加强与养殖企业和基地合作,构建与产业紧密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利用学校和企业2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完成学校、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达到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生产的接轨,吸纳行业主管部门、企业、用人单位共同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加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课程教改的申报研究,大力倡导和推行研究式、启发式、研讨式、探索式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引自《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教与学2个积极性,努力实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加强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向特色渔业、生态渔业、无公害渔业、设施渔业、健康养殖方向发展,增加水生生态和环境学科交叉的教学内容,增设跨学科、综合性专业特色课程,开设企业创业案例课、科研案例课,建设系列精品课程。有必要增设水产健康养殖学、渔业环境评价与生态修复、水产生物技术、渔业经济学等课程。结合特色水产养殖本科专业和喀斯特山区水产业特点,加强冷水性鱼类增养殖学和鱼类学等精品课程的建设。通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整合力度,实施模块化课程群建设,设置特色水产动物繁育与增养殖、渔业资源与环境、水产动物病害与健康、水产动物营养与生理4个课程模块。
  3.3    着力打造水产养殖学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平台
  水产养殖学是一个专业性、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过硬的理论知识,而且在水产动物的亲体培养、人工催产孵化、苗种培育、成体养殖、病害防治、饵料投饲和水质调节等重要生产环节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着更高的实际需求。
  专业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实验教学、实践训练关联性不强,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严重脱节和学以致用效果不佳的缺陷,阻碍了创新性和创造性人才培养。建立水产综合技能训练教学平台,将有助于整合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资源优势。通过完善实验室基础条件、功能合理布局和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将水产动物生产过程和生产环节与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系统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动手能力。
  该平台应涵盖4个主要专业实验室,建在贵州大学新的实习基地内。一是水产动物室内循环水繁养技能训练中心,进行水产动物的亲体培养、催产孵化和苗种培育等养殖环节操作训练,改善鱼类增养殖学、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水产动物生理学、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和鱼类生态学等课程的实验条件,有利于开展与繁养相关的性腺发育的形态观察及组织学判断、胚胎发育进程观察与控制、幼体生理生化指标检测分析和生长发育等基础知识的综合训练研究,达到专业知识培养和专业技能训练一体化培育目的,还可为疾病防治和水质调控等专业基础课提供实验条件和实验材料。二是名优水产动物病害诊断与防治技能训练实验室,可提升水产微生物及免疫学、鱼类药理学、水产动物病理学和水产动物病害学等课程的实验条件,达到对发病水产动物外观症状观察、病原病理的检测与疾病诊断、药物筛选和治疗一体化的技能训练目标。三是名优水产动物养殖水质监测与改良技能训练实验室,提升学生对养殖水质主要理化指标的测定技能,以及对其形成原因的初步分析技能,对不良水质理化指标进行改良处理的相关操作技能,进一步深化养殖水环境化学、设施渔业、养殖水环境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等课程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达到水产养殖过程水质分析与评价、水质改良一体化的技能训练目标。四是名优水产动物饲料配制与精准投喂技能训练实验室,培养学生名优水产动物人工配合饲料配方的设计与优化的技能,饲料的配制、生产制粒以及主要营养成分测定分析等方面的技能,水产动物生长性能、降低水质污染等为目的精准投饲策略设计与操作技能。
  校内实习基地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其无可替代作用,不仅为学生提供各种技能实习,也是教师进一步熟悉专业、巩固实践知识和学习先进技术的重要场所,也便于管理和解决各方面矛盾[11]。因此,加快贵州大学在长顺县新的水产养殖教学实习基地的规划建设与功能升级改造势在必行。
  3.4    加大学科专业的招生宣传和就业指导力度
  贵州大学与国内众多综合性大学和农业院校一样,在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建设中面临诸多相似问题,如专业在校内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招生上面临其他学科专业的挑战[12-15]。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水产养殖学与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2个本科专业以动物生产(或动物生物技术)类录取进校,大一不分专业,进入大二后再进行专业选择和班级划分。招生环节在校内专业招生中就不占优势,而后进入大二分班分专业又在学院内部的专业之间面临竞争,以60人的招生名额进校到真正进入大二水产养殖学专业学习不足50人。近3年,以水产养殖专业为第一志愿本科生生源录取率在35%~40%之间,而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如2015和2016年本科生就业率为100%,2017年年初就业率71.70%,其中考研率达22.64%,研究生近2年的就业率为100%(部分数据引自于贵州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针对学科专业特别是本科在招生方面的困境,有必要制订专门的招生和就业宣传,就专业性质、特点、人才培养模式、就业途径和前景做详细的介绍。对入校学生也要进行学科专业的推介,强化学科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农业产业中的比较优势和就业渠道优势,同时充分发挥教师在科研和生产中的技术优势和服务产业的影响力,带动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和服务地方产业的活动,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专业对国家、社会和产业贡献度的认可,积极引导高年级学生提早进入毕业规划,继续配合学校和学院实行的“博学计划”,发挥学科点教师的专业背景和与母校学科点的联系作用,鼓励和带动部分优秀的学生积极報考研究生。2017和2018年度向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海南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和本校等科研院校输送硕士生和博士生26人。发挥学科点教师与水产企事业单位长期的业务合作关系,提早带领学生进入实习和见习锻炼,为学生毕业后尽快就业提供良好机会;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就业指导部门和用人单位举办就业和人才需求的专题讲座,转变学生唯“行政事业单位”论的就业观念,鼓励大部分学生走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发挥技术优势,树立报效家乡和贵州水产业的决心;邀请部分毕业创业成功的校友为毕业生做自主创业的培训,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就业思潮,为水产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    参考文献
  [1] 吕克强,李光,谢家骅.贵州省境内珠江水系主要经济鱼类调查[J].贵州农学院学报,1983(1):24-37.
  [2] 吕克强.贵阳地区鱼类调查报告[J].贵州农业科学,1980(6):58-61.
  [3] 伍律.贵州鱼类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4] 姜海波,户晓娟,安苗,等.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8(10):284-286.
  [5] 姜海波,安苗,肖超能,等.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文化论坛,2015,32(3):334-337.
  [6] 唐黎,姚俊杰,安苗,等.水产养殖专业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文化论坛,2015,32(3):331-333.
  [7] 周贤君,孟立霞,姚俊杰,等.贵州地区水产养殖学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凯里学院学报,2014,32(3):68-70.
  [8] 杨兴,姚俊杰,袁家谟,等.贵州省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规划[J].贵州农业科学,2008,36(6):123-126.
  [9] 李正友,李建光,杨兴,等.贵州省主要经济鱼类种类及开发应用前景[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10):142-145.
  [10] 刘焕亮.水产养殖学概论[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1-2.
  [11] 翟林香,陈军.水产养殖技术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12] 乔秀亭,杨广,兰德平.校内基地在高校水产养殖专业教学中的作用[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5,12(3):62-64.
  [13] 徐镇,陆开宏,赵青松,等.提高水产养殖学专业在综合性大学中的专业亲和力和影响力[J].中国农业教育,2005(1):23-24.
  [14] 李树国,常杰,胡宗福.偏远地区水产养殖专业面临的招生、就业问题及解决途径[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4(2):82-83.
  [15] 范兆廷,刘敏,韩英.地方农业院校水产养殖专业的办学模式和发展方向[J].中国农业教育,2005(1):25-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935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