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乡村振兴视角下武陵山片区脱贫路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乡村振兴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在此形势下,武陵山片区脱贫工作需要具备更加长远的战略意识。本文阐述了当前武陵山片区扶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发挥土地价值、发展集体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提出了长效实现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村民脱贫致富的对策,以期为片区脱贫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脱贫;对策;武陵山片区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01-0231-02
  根据2018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消息,截至2017年底,全国仍有3 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其中,约90%的人口分布在中西部地区,那里是贫困人口的重灾区。武陵山片区地处湘、渝、鄂、黔交界处,共有71个县,其中42个是国家级贫困县,是中西部扶贫攻坚重点区域。乡村振兴是武陵山片区脱贫的升级版,是城乡统筹一体化的延伸,是实现脱贫和小康社会的有力保证,更是制定脱贫战略的指导方针。乡村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方面广且深,同时武陵山片区的贫困人群差异很大。因此,要实现武陵山片区有效脱贫,必须以乡村振兴为纲领,从片区具体地域情况出发,用长远思路谋划脱贫路径。做好乡村振兴,始于顶层设计、重在整体规划,扶贫重点在于不同贫困对象区别对待、微观施策。只有将2种方法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武陵山片区贫困人口的脱贫减贫,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
  1    成效
  2011—2015年,武陵山片区消除贫困人口逾300万人,贫困率下降近10个百分点。以旅游业为领头羊的優势特色产业正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实现新增长,基本形成片区内良好的经济运行机制。片区内交通运输框架初步形成,96%以上的乡镇、行政村通水泥路,所有县城通柏油路。片区生态环境适当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大幅增加,城镇化率显著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夯实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
  2    存在的问题
  片区土地价值未能全面发挥,产业发展层次比较低,社会经济发展总体上比较落后,生态保护和发展的矛盾逐渐呈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2.1    土地撂荒严重,经济产值较低
  武陵山片区地型属于典型的深丘山陵地貌,田型不规则,地块小,只能少量使用微型耕机、拖拉机,农业生产基本采用劳动生产强度大的传统耕作方式,从开耕播种到灌溉施肥,所有的田间管理全靠人力劳作,耕种效率低,挫伤了农民的耕种意愿。有的土地虽然种植了农作物,但是投入田地的人力、物力、财力缺乏科学规划,导致土地利用程度下降,产出水平降低,也使农民宁愿选择撂荒土地,也不愿意耕种。
  2.2    经济发展落后
  虽然近年来国家对武陵山片区进行产业扶贫开发,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其区域经济发展总量、发展质量与人均经济均量明显落后于各地区平均水平。2013年,片区人均GDP只有19 963元,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47.75%。到2014年,片区人均GDP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1.3%。2015年,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6%[1]。2016年,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3%。武陵山片区经济发展受困于地理环境和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数量不足,经济增长极不凸显,产业链发展不完整,还未打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与产业集群。武陵山片区内的贫困人数逐年下降,贫困发生率也连续走低;精准扶贫的瞄准程度逐渐提高,减贫覆盖面逐渐扩大;但贫困程度深、经济发展落后导致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使脱贫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2.3    生态环境脆弱
  武陵山片区平均海拔1 300 m左右,常年气候恶劣,水土流失现象频发,部分地区沙漠化程度较深,土壤贫瘠,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有限。这些生态贫困因素不同程度地加剧武陵山片区的生态脆弱性[2],且生态脆弱性与贫困具有高度相关性。长期以来,武陵山片区生态基础薄弱、生产方式落后、产业结构不稳定以及经济总量小,其粗放式经济发展与破坏式开采同时加剧了生态资源的损耗程度,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产业结构调整受生态环境制约大,由此陷入两难困境。有限的生态资源收益又很难惠及广大贫困群众,造成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落后—贫困—经济开发—攫取生态资源—生态环境退化—更贫困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片区农民脱贫成效。
  3    对策
  在乡村振兴视角下,脱贫开发要有新视野、新思路、新手段,应着力打造优势区域布局以及产业格局,发展集体经济,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开发,以及居民增收等方面的投入。
  3.1    发挥土地价值
  实现乡村振兴、脱贫致富,要创新土地使用制度,充分发挥土地价值。扩大利用荒漠化草场、山地等未利用地的指标,适量降低经济园区的工业用地地价,适度放宽公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政策。村集体实行以户为单位,将30%的土地用于保证村民生活自给自足,其余70%的土地实行“确股确权不确地”。明确村民拥有土地的经营权、承包权份额,即确定每户承包的土地面积,但不指定具体地块。分离土地的经营权与承包权,村民仅享有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则以股份形式,本着有偿自愿的原则,统一流转至村集体。由村集体打破村小组界线,进行集中连片流转,达到规模经营的目的,同时确保土地流转期限稳定、统一。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武陵山片区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并给予土地优惠政策。现代农业组织可直接和村集体洽谈,签订土地经营合同,增加投入成本,加速农业规模经济的形成。同时,对于旅游开发用地,以村集体经济的方式进行商谈及转让,各农户按照其拥有的股份进行土地收益分红,如此可以有效避免旅游开发征用部分农户土地,只有部分农户可以享受到旅游开发带来的扶贫收益情况的发生。   3.2    发展集体经济
  要实现乡村振兴、村民脱贫的目标,需要强大的经济体系作为基础。因此,武陵山片区应当立足于自身的资源条件、自然环境、特色民族文化和社会经济基础条件,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走上脱贫致富的乡村振兴道路。
  合理利用国家扶贫资金,将其投入到扶贫开发、建设当中。按照登记在册贫困人口计算人均股份,将村集体拥有的旅游、休闲、度假资源转换为资产,按全村统计人口计算份额,使全村村民成为當地的旅游文化度假公司、村集体经济的股东,并享有利润分红,贫困居民按人均双份进行分红。注意股权要量化并具体到村民个人,但是不能进行折股计算,不能退股换现,也不能转让,更不能以股权参与经营管理,但是享受最终收益分成。同时,村民也可以应聘成为度假村、旅游公司的工作人员,以劳动换取报酬。由于集体拥有“股份”,每位村民都将从多方面积极支持村集体经济的运营发展,期待更多的年终分红,如此既可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又可提高村民收入,同时也对村资源进行了合理利用开发,起到了战略统筹的作用。只有村集体经济实力更大,服务贫困群众的能力才更强,才能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3-4]。
  3.3    保护生态环境
  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准则,积极发展有机生态农业项目,不断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和治理。可重点发展特色农业项目,例如柑橘、猕猴桃、蓝莓、中药材产业等,使武陵山片区农民可以“靠山吃山、吃山养山”。通过特色农业的种植,实现水土流失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武陵山片区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而在生存条件恶劣的石山区、深山区以及生态脆弱区域,实行易地搬迁,达到扶贫目的,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生存问题。对生存条件差、贫困人口多的自然村寨进行整体搬迁;对分散居住的贫困户实施个体搬迁;对拒绝搬迁的贫困户可采用生态补偿的方法,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留守原地,承担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把武陵山片区纳入国家重点生态保护补偿范围,对片区内的生态林区域进行生态补偿、复垦种林。
  通过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以及生态补偿等多种途径,增加农业生态保护资金来源。当生态水平提高后,更容易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形成农业生态保护长期自我维持和良性发展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采取差异化的保护和管理模式,实现生态资源环境整体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保护[5]。
  4    结语
  乡村振兴、脱贫致富的中心立足点是如何实现长效脱贫,这也是其根本归宿。要求武陵山片区着眼将来,进行统筹规划,不仅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要改变发展理念,积极加强政府、社会与市场共同作用的大扶贫格局的路径和模式探索,采用PPP模式共同参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开发,培育和挖掘乡村发展潜力,真正实现乡村振兴、脱贫致富。
  5    参考文献
  [1] 段爱明.金融发展与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及扶贫攻坚对接问题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4(12):69-72.
  [2] 刘璐琳.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反贫困的思考[N].光明日报,2012-04-15(007).
  [3] 王星欣,李定珍.湖南武陵山片区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12):1499-1503.
  [4] 刘新卫,杨华珂,郧文聚.土地整治促进贫困地区脱贫的模式及实证[J].农业工程学报,2018,34(5):242-247.
  [5] 沈宏益.西藏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探讨[J].中国农业会计,2018(3):30-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125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