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对科技支撑层面的战略需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草原是中国坚固的陆地生态屏障,草牧业是牧区等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既是解决民族矛盾,使牧民摆脱贫困,戍边维稳的必经之路,又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五位一体全面小康的主战场。本文针对其建设中现状与不足,重点从科技支撑层面阐述了新的战略需求。
关键词 草原生态文明建设 草牧业 科技支撑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6.068
Strategic Requirements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HU Guofu, ZHANG Pan, QIN Ligang, YIN Xiujie, CUI Guowen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30)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link in the overall layou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for overall planning of "landscape, forest, field, lake and grass" system governance. Grassland is a solid land ecological barrier in China. Grassland husbandry is the carrier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pastoral areas and other areas.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not only the only way to solve the national contradiction, make herdsmen get rid of poverty and maintain stability, but also the main battlefield to build a beautiful China and realize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hortcomings in its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explaining the new strategic needs from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Keywords grassl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rass and animal husband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1 我国草原草牧业的战略地位
(1)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生态安全屏障。我国仅天然草原达3.928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5,从东到西绵延4500余千米,,尤其是我国黄河、长江等几大水系的发源地。其中黄河、长江和东北河流的水量大部分直接源自草原。草原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如果把森林比作立体生态屏障,那草原就是水平生态屏障。随着林草局等管理部门的成立,体现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理念。
(2)草原是牧区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草原具有“四区叠加”的特点,既生态屏障、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和贫困人口四种情况叠加在一起。[1]所以,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民族矛盾,使牧民摆脱贫困,戍边维稳的必经之路。草原畜牧业是草原地区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但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相比相差数倍,但如果我们更新理念,提高整体科技水平,来加强草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拉近与发达国家水平,可充分解决传统农业结构与国民膳食结构之间的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
(3)草牧业是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2014年首次提出“草牧业”新概念,所谓“草牧业”是通过人工种草等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天然草地,来获取优质高产的饲草料,进行健康养殖和加工的链条式产业化体系。包括合理种草、和养畜(含畜产品加工)三个生产过程。[2]而在草原牧区,在保护好草地生态的基础上如何科学配置和利用草地,来健康养殖,来提高生产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达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统一和双赢的效果。
草牧业是在传统畜牧业和草业基础上提升的、协同饲草料生产和畜禽养殖的新型生态草畜产业。这种全产业链生产形式促进我国农业将逐渐进入以粮棉油生产为主的种植业与以肉蛋奶生产为主的草牧业并行发展、同等重要的新阶段,不仅符合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也恰恰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出口。使草牧业将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半壁江山。
2 我國草原利用及保护现状
由于长期落后的思想观念及生产方式、乱垦或过度放牧等导致破坏草原较为严重,因管理不善导致草原鼠害虫灾严重,草原非法征占用问题尚未彻底解决。草原的不合理利用最终造成草原沙漠化退化,失去生态屏障作用。据统计,全国占九成的草地出现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退化,只每年就有近250万hm2的土地沙漠化,形式十分严峻 。[3] 另外,十分规整的草原核心区比较容易界定,但往往在边界上较难划分,往往穿插在其他地域类型之间,造成界限模糊,使交界区的地域单元受到几个部门同时管理,造成在草原面积总数、草原类型划分、各类资源及草原的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的基础统计数据模糊,这也严重影响着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决策的制定。[4]
但近些年,国家对草原关注和投入力度较大,草原保护力度逐渐加大,草原生态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全面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推行禁牧、休牧制度,确保草畜平衡,推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新兴的草牧业产业链条式经营理念和生产模式带动牧区经济发展迅速。草原生产力持续提高,科技支撑力不断增强,在人工种草基地建设、资源整理与新品种选育、品种、行标和国标的撰写、以及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等均取得了較好成绩。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不断的修复草原,使其生态功能稳定,同时还提高的草原的生产力,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惠及广大牧民,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提高了草原对社会的影响力和草原文化传播的效率,在牧区覆盖面达到180个旗县,使500万农牧民得到了切实的好处。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无论从制度体系建设层面、科学管理层面和科技支撑层面等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3 我国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中科技支撑方面的不足
3.1 我国草原类专业科研教学工作起步晚
草业科学的概念是钱学森先生于 1984 年提出的。1997 年,教育部修改专业目录,将草原科学正式更名为草业科学。目前,全国草原专业研究机构只有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等 5 家,开设有草业科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有兰州大学等30余所,拥有草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有 16 所高校,独立成立草类研究学院的大学也只有8家。
3.2 针对草原类专业和草业类的行业各种投入不足
首先,人才队伍建设规模与水平有极大提升空间。与其他专业相比,草业研究力量十分薄弱。开设历史较长的,如内蒙古农业大学的草业科学专业,拥有教职工不足百人,有的学校草业科学专业教职工更少,甚至不足10人。而全国从事草业的科学工作者也不足千人,尤其领军或高端人才少之又少,目前,只有院士2 名、长江学者 2 名、优青2~3位;而国家级奖励也只有2~3项。
其次,对草原科技重视不够。比如,在筹集科研经费方面,我国草原科研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投入量有限,是其他学科投入的十分甚至不足百分之一。而发达国家经费筹措渠道较多,如新西兰规定,草业科研项目的科研经费可由各行业生产者提供,比如从事羊毛生产的生产者要从卖羊毛的总金额中拿出 0.5% 提供给草业科学作为科研费。我国草原监测等基础性工作方面精细化程度需进一步提高,比如像美国一样,增加草原普查次数、增设固定或遥感监测点、细分草场生态分类单元等,才能更好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草场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生态产品,为人类社会服务。
最后,草原科技产业化程度待进一步提高。国外草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其科技成果转化达到70% 以上,而我国尚不足 30%。虽然我国新形成的草牧业链条式的产业结构强调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的统一和双赢,但整个草业行业研究的三个层面,即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与高效转化研究及产业化开发研究尚待进一步提高,缺乏能够综合解决重大技术问题的科技创新体系,来为草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保证。
4 我国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中科技支撑方面的新需求
在我国新历史发展时期,草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提高。所以如何保护和恢复草原、如何利用好草原等都要依托科技的支撑,同时也对科技支撑层面提出新理念和新要求。
(1)扩大草业科学专业人才队伍规模,提高其专业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作为科学技术的载体。全国草业人才培养规模、尤其高层次人才数目更少,很难满足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和广度的需求。鉴于草业科学专业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应用性较强的特点,我们需要抓住机遇,革新理念,学习和借鉴外源的教学改革经验,优化整合课程教学体系,突出草业专业特点,分类培养,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满足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
(2)加大对草原科研的扶持力度。首先,加大对草原相关科研机构的资金投入,特别是科研设施设备、科研经费、人才政策等方面的投入,为其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其次,建立各项鼓励机制,稳定和培养人才,激发科研人员创造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三是完善推广机制,建立“生产中发现问题,生产者提供经费解决问题,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循环科研机制,健全草原技术推广长效机制,促进成果及时转化和推广应用。
(3)恰当整合国内外科研资源,提高草原科学研究的整体实力。首先,整合人力资源,除了加大本土的人才培养,还要加强与美国、澳大利亚等草原畜牧业发达国家的科研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吸引海归人才,壮大科研队伍,提高创新能力,以确保科研技术利用程度最大化。其次,居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考量,从“山水林田湖草”统筹治理的理念出发,整合各相关部门、各行业的资源,搭建综合科技创新平台,提高解决重大技术问题的整体科研实力,提升行业竞争力。
(4)建立草原国家级生态试验区,充分探索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内涵。着眼于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针对不同成因的草原生态环境退化,建立草原国家级生态试验区,从生态单元的角度摸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的生态修复新路径;同时,充分考虑到生态安全与养殖安全并举,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等相和谐等因素,突破草原牧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将会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5)搞好草原文化研究与建设。草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还是草原保护与建设的精神动力。挖掘整合各地区文化资源,积极培育和发展重点文化产业,最终促进草原文化产业建设,通过创造和提升草原文化的影响力,从而实现草原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实力提高文化水平的良性互动,达到推动草业经济与草原文化共同发展的目的。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饲用植物分类学》的慕课体系建设与教学实践效果研究(GJC1215007)
参考文献
[1] 刘加文.新时代草原保护的新任务新策略.中国畜牧业,2018(18):66-67.
[2] 方精云,海振英.论草业的理论体系及其实践.科学通报,2018.63(7):1619-1631.
[3] 袁芳.我国建立草原大学的必要性与政策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18):227-229.
[4] 马林.中国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及对策探讨.财经理论研究,2017.6:64-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215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