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建筑外部空间的场所精神营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体育建筑逐渐成为人们业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休闲娱乐及强身健体,都需要依托体育建筑来实现。现阶段,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为体育建筑的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无论是造型还是结构,都以更为新颖的形式呈现出来,可以说体育建筑在当前发展形势下,不仅是提升城市形象的关键所在,更是丰富市民生活的必经之路,因此,注重体育建筑外部空间的场所精神营造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体育建筑 外部空间 场所精神营造
中图分类号:TU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5(b)-0250-02
体育建筑是现代城市发展中较为重要的一类建筑类型,基于自身功能属性,体育建筑无论是设计还是造型,都与其他建筑存在一定差异,由于体育建筑更注重力量美及速度美,因此,设计通常以流线型为主体,虽然目前我国的体育建筑设计的体系已经趋于成熟及完善,但是外部空间的设计及精神营造却较为欠缺,大部分的体育建筑外部空间的设计往往呈现粗放式特点,精细化指标较弱,空间考量比重明显不足。因此,以场所精神为主导,对体育建筑外部空间设计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弥补,将为体育建筑外部空间的设计提供积极有效的助推力。
1 场所及场所精神
1.1 场所的现象与结构
建筑学领域中涉及的场所并不是常规层面上体现的区位及空间位置,外国的学者曾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就做出了如下阐述:环境的内涵意义就在于场所,也就是说环境即场所,通俗来说场所就是行为与事件的依托及延伸环境,任何行为在发生时都必然在场所中,相对的场所优劣质量将直接影响行为表现,优质、舒适的场所能够对行为形成积极作用,这就需要重点强化行为及场所之间的关联性及契合度,促使人们对场所形成认同感。在《场所精神》中所呈现出的场所结构特征:一是包被性,二是集中性,针对前者可以理解为各个空间主体之间的包容性,以及场所自身所应当具备的兼容属性;而后者则代表人们在与环境直接接触时,会与周边环境形成互动及吸收,而作用于大地上形成的焦点则为集结。
1.2 场所精神
诺伯舒兹作为挪威著名的城市建筑学家,早在1979年就提出了场所精神的概念,并在《场所精神》这本书中提出早在古罗马时代时就有精神場所这一说法,他们认为任何人或者是场所,都可以看成是独立的个体,在守护神灵始终陪伴的基础上,也促使场所的本质及特征独具特色。场所是首要条件,可以说场所是对人的记忆的一种物体化,相对的基于人与场所之间的关系,则可以解释为人对地基也就是某个地方的归属感及认同感。例如:古希腊埃皮达鲁斯(Epidaurus)剧场最早产生于公元5世纪初,虽然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但是直至今日,该剧场仍旧完好地保存着,基于其强大的地理优势及半圆形看台,人们可以在无包厢及等级的环境下感受到真正的平等及演员的热情,在该剧场中,建筑的屋顶就是广袤无垠的天空,而大地则是建筑的内部楼板,在天与地、建筑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人们在场所交往的可行性也将大大提升,虽然历经历史发展及社会变迁,人们仍旧能够感受到场所带给人们的热情及激昂,这就是所谓的场所精神。
2 体育建筑外部空间与场所精神
从本质上来说,体育建筑外部空间就是体育建筑所处的微观环境,应当与体育建筑关联在一起进行综合设计,并在凸显体育建筑力量及速度指标的基础上,提升外部空间的美感,为后续行为激发夯实基础。场的特质与中心或者重复的结构特点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受其直接影响。在建筑行业不断发展阶段,建筑的原型平面也更为多样:正边形、圆形、方形、圆柱体等都是建筑造型中较为重要的元素,这同时也是早期体育建筑常用的造型,具有显著的集结特点。《场所精神》中明确提出:象征性地集结许多地景于一个场景中,这也正是罗马场所精神体系的出处所在,因此,将体育建筑内部与外部环境有机结合并作为统一整体共同进行设计至关重要,而内外部空间在相互契合作用的基础上就能形成“场”。体育馆的核心功能内容虽非常明确,但作为大型比赛与训练的场所,大量人流人来人往通行与驻足的地方,有必要对来访者行为的内容进行预测与归纳,场馆之外绝不只是疏散与停车之处,而应成为有着古罗马剧场、竞技场神韵的“场所”,功能上可以促进来访者相互交流、产生互动关系,包括人与人的互动、人与外部空间互动、人通过外部空间与建筑内部互动等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人可以通过外部空间的“包容性”建立起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建筑交流的桥梁。
3 基于场所精神营造的体育建筑外部空间设计实践
3.1 项目概况
我国某体育建筑项目位于城市重要的位置上,项目建筑面积高达80万m2,主要满足城市人民的居住、体育及配套设施需求,其中体育功能基地占据较大比例,文化设施配套较为完善,足球场及羽毛球馆等设施场地相对丰富。
3.2 以场所营造为出发点的外部空间设计思路分析
3.2.1 内容上——功能的包容性
由于该建筑的功能多且复杂,功能设计要求较高,在初步设计时并不需要将复杂化的功能全部融入建筑体系中,而是应当将功能需求细化并进行分类:体育、旅游接待、文化娱乐等,而各大体系中也涵盖不同的内容,应当根据特点及功能划分到大的功能项目中。与此同时,还可以根据城市体育发展需求,不断延伸配套功能,加大下沉广场及慢行路线等的建设工作,在推动建筑群功能的多样化发展的基础上,为建筑外部空间的设计提供丰富化多元化的可依托内容,基于此,外部空间的价值也能进一步凸显,并成为体育建筑内容中较为关键的一环。基于内容环境中功能的包容性,可以将咖啡及人们较为喜爱的极限运动融入其中,将其与城市体育活动高效衔接,一方面能够提升内部及外部的协调性,另一方面还能提升体育建筑空间的包容性,为人们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及交往空间,促使其逐渐成为城市的功能分区及“客厅”。
3.2.2 形式上——立体交通式“集结”
在对体育建筑外部空间进行场所精神营造时,可以以三角形为基准对场馆以及外部空间进行协同性设计,促使设计更为完整化及统一化。因此,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如下流线型考量:根据基地地形特点可以设置商业街及下沉广场,人流借由地铁直接引入商业街,基于此,还应当打通商业街到体育馆区域的通道,与车流相互分离。轨交人流也可经过开放空间到达商业、文化、娱乐等其他区域,通过二层平台到达其串联起的各部分功能。除此之外,还可以对流线进行立体化处理,对绿地系统进行多功能、多层次的建设。将下沉广场与场地绿化高效衔接,还能实现对绿化系统的完善塑造,促使其空间的开放属性不断增强。
4 结语
综上所述,场所与建筑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可以说场所是建筑之所以存在的价值所在,一旦场所本质及内涵被忽视,建筑整体设计也会受到消极影响,尤其是在场所精神逐步弱化的当今社会,更应当从根源上入手做出调整及优化转变。该文就以体育建筑外部空间的塑造为主体,依托场所精神及场所属性,对其在建筑设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研究及分析,并在结合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对如何将场所精神营造高效地应用于建筑设计中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为体育建筑外部空间的现代化设计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雁.体验经济下的公共建筑——以体育建筑、文化建筑、商业建筑为例[J].绿色环保建材,2018,137(7):60-61.
[2] 佚名.场所精神在校园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的表达[J].南方农业,2018,12(24):70-71.
[3] 顾丽丽.基于场所精神的体育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554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