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传播学视阈下,高校图书馆本质属性的探讨及其传播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对图书馆本质的探讨,不仅是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而且对图书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综合诸多论点讨论,并就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科学学院副教授白清礼提出的图书馆本质是知识价值社会化代表性观点进行了批判性思辨,进一步探讨提出高校图书馆本质是知识价值社会化媒介中心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就其功能意义层面的传播策略进行了展开设计。
  【关键词】图书馆;本质;媒介中心;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19-0221-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9.106
  1 探讨的沿革
  自20世纪20年代图书馆学在我国正式确立以来,对与图书馆本质属性的探讨就没有停歇过。
  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兴起,提出了诸多关于图书馆本质的观点,大约有10多种,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1)“阶级性”;[1](2)“社会性”;[2](3)“工具性”;[3](4)“收藏、借阅性”;[4](5)“组织管理、利用图书馆资源”;[5](6)“中介性”;[6](7)“文献的存储性”;[7](8)“流通性”;[8](9)“公共知识中心说”;[9](10)“最大限度地追求知识的社会性”[10]等等。
  争议是探讨的必然过程。人们的研究视角不同、认知能力各有差异,代入的学术视阈和功能需求不同,自然不会轻易得到一个公认的、确定性的看法,更何况图书馆的本质自身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2 探讨的思辨
  在对众多观点的思辨过程中,如果对上述学说的逐一比对,就会发现,要么流于表征的概括,要么限于功能的表述,要么限于时代的局限。
  2.1 代表性观点的提出
  在众多观点中,郑州航空工業管理学院信息科学学院副教授白清礼提出的观点,比较接近本质属性,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他认为:知识只是图书馆本质属性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图书馆本质属性的逻辑起点。他进而提出:知识价值是指知识的存在、属性、变化与用户的标准、需要相一致、相符合,它表达的是用户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和知识对用户的意义。
  白清礼提出:在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知识价值始终是一个基本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讲,图书馆工作就是发挥知识作用、挖掘知识价值的过程。由于用户与知识之间表现出一定的价值关系,作为中介的图书馆就是要起到良好的协调和适应作用,有目的地按照用户的需求和标准对知识进行收集和组织,提供针对性和有序化的知识服务。
  通过探讨,白清礼提出图书馆的本质属性是追求知识价值的社会化。
  白清礼强调:图书馆作为知识交流和传播的中介,必须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担负起知识社会化的重任。从这一点来讲,图书馆工作活动就是知识运动的过程,是知识社会化的过程,以使知识从单一来源扩散到众多用户。如公共图书馆用户是社会大众,高校用户是师生职工等,范围大小有区别,但并无实质性差别。[11]
  2.2 白清礼观点的意义
  第一、在于对于知识这个基本构成要素的把握和知识价值链条的逻辑自洽。
  第二、是引入了用户概念,它要表达的是用户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和知识对用户的意义。比较先进性地将人与图书,主观与客观,结合在一起来探讨,而不是像许多人就图书论图书,就信息论信息。
  第三、白清礼强调图书馆要“利用一定的服务方式”“在社会中扩散,为用户所理解和接受,并内化为思想,指导用户行动的过程。”这个建构意义的过程,特别深刻地洞察到图书馆工作实质,这就颠覆了传统的旧式开架自选,按部就班服务的庸俗观点。
  第四、白清礼的观点赋予了图书馆积极的建构主义意义,赋予了新时期图书馆主动联结社会化需求的进取精神的理论基础。
  2.3 白清礼的观点的不足
  要对图书馆概念进行明晰的界定,其基础在于对图书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把握。正如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学者马恒通所言:只有确定了图书馆的本质,才能明确图书馆概念,确定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这是图书馆学科得其独立地位的前提,是图书馆学科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形成学科基础理论的基石,规定着图书馆学科的性质、基本内容和理论体系。[12]
  从上述探讨中,我们可以发现白清礼的观点比较接近图书馆的本质属性,那么,图书馆的概念是什么呢?
  百度百科给予的是什么表述为: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13]
  这个表述合规但比较陈旧和空泛。
  按照治学的原则,通常回答“图书馆是什么”或者说给图书馆概念下定义,必须遵循的公式是:被定义项=种差+邻近的属概念。[14]
  百度百科的定义,属概念过于空泛和偏远。
  白清礼提出图书馆的本质属性是追求知识价值的社会化,积极的地方在于,他界定的知识价值的社会化是个过程,是个动词或形容词,这个种差比较准确,但是不足在于,没有邻近的属概念。相当于在说图书馆是社会化,社会化如果是一个动词或形容词是不符合给概念下定义的原则的。
  3 媒介中心学说的提出
  以批判性思维角度来审视,白清礼所进行的阐述,特别是加粗的关键词,肯定了图书馆是“知识交流和传播的中介”,“进行的收集和组织,提供”以及提及的“利用一定的服务方式”、“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扩散”,有些语焉不详,没有真正归纳出“邻近的属概念”来,对照其表述内容,其实就是在说,图书馆具有媒介的特质,所谓“一定的服务方式”或“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就是泛媒介的传播方式。因此,我们不妨可以归纳出相应的“邻近的属概念”,那就是:媒介中心。   因此。结合白清礼的开创性探讨,修正其定义的不完善,相对完整的表述应该是:图书馆是追求知识价值社会化的媒介中心。
  这样,我们在白清礼的学说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可以推陈出新提出图书馆本质的媒介中心学说。
  当我们认识到了图书馆是知识价值社会化的媒介中心的本质属性之后,这既符合了建构主义原则,颠覆性创新理论,又暗合了新时期社会化传播的背景与场景,为图书馆构建新媒体、自媒体及泛媒体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理论的支撑。
  4 高校图书馆的传播策略
  4.1 高校图书馆的受众分析
  4.1.1 核心受众是大学生;边缘受众是教师、职工;潜在受众是政府官员、社会团体、同行、高校周围社区居民;非受众是临近区域及全域企事业单位、个人。[15]
  4.2 高校图书馆的传播目标
  以核心受众为目标,构建核心受众>边缘受众>潜在受众>非受众的同心圆传播体系。传播效果是获得全国性影响和政府、行业、师生的多层次肯定。
  4.3 传播策略
  注意获得最大公约数的共同兴趣,注重目标人群,但是不轻易放弃其他受众的传播覆盖;主动设置议程,主动跨界建构意义和关联,以志存高远的人文精神和公益态度,占据传播主动地位,形成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族群圈子粘性。
  4.4 传播媒介组合
  微信公众号:最基本和最方便的移动互联网媒介,用于社群推送。
  新浪微博:话题引发及流量导入;导流商务人群及大学生人群。
  今日头条号:算法推送,面向社会行动人群及大学生。
  抖音等小视频:视频类传播更能够获得最大公约数受众,学生最爱。視频直播平台:泛娱乐化传播与深度阅读结合的功能性兼顾。特别要强调的是,作为传媒类的艺术大学,在有声语言读物的转化及视频演播,动漫及视觉传达方面,高校图书馆有着极大的潜在转化优势,可以形成IP或资产收益。
  4.5 传播的跨界互动
  基于图书馆是知识价值社会化的媒介中心学说,高校图书馆的传播不能机械、刻板地理解媒介的传播,除新媒体、自媒体的构建,还可以从泛媒介的角度进行开发和互动、联结。
  传播不仅是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传播,也应该是与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可以是与社会各层次之间的互动。比如,音频、视频的传播就可以与学生、老师的教学实训结合,与志愿者行动相结合。
  近年来,社会各界社群读书会风起云涌,高校图书馆也应该主动创建相应的读书会,发布不同时段时节书单、推荐榜单,开设讲座。高校图书馆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和全域传播视阈主动和社会各界的读书会相联结,利用社会力量,走出去,请进来,形成新型社会师资和社会化多层次传播统一战线。
  近年来图书馆界兴起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在图书馆媒介中心学说的语义下,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这种模式在这样的本质属性下就不再是飞来奇想,也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应有之约。
  4.6 媒介中心学说要求人人传播
  高校图书馆知识价值社会化的媒介中心学说,给人力资源的优化和培训提出了新的课题。可以预见,传统的服务员式、学究式、闭门造车式的工作方式一定会被淘汰,人人都会传播、一专多能的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配置新时代正在呼啸而来。
  【参考文献】
  [1]卢尚质.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性是不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J].图书馆学刊,1982(2):l—4.
  [2]杨挺.图书馆属性析[J].图书馆学,1982(2):5—7.
  [3]李世丁,周立人.“工具性”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J].赣 南师专学报,1982(2);26—33.
  [4]于鸣镝.图书馆本质属性之我见[J].图书馆学刊,1982(4):30—31.
  [5]刘荣祈.试评关于图书馆本质属性的几种观点[J].图书馆学刊,l986(2):45—48.
  [6]邹本栋.哲学的“中介”和图书馆本质属性[J].四川图书馆学报,19oo8,(增刊):31—34.
  [7]那春光.论图书馆的本质属性[J].图书情报知识,1994,(3):16—18.
  [8]王红英.流通性是 图书馆的本质属性[J].图书馆学研究,1983(4):81—82.
  [9]龚蛟腾,侯经川,文庭孝.公共知识中心与公共知识管理——再论图书馆的本质和定义[J].中国图书馆学报.2OO3(6):l4—l8.
  [10]周慧.关于“图书馆”本质属性的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2OO6(2):36—38.
  [11]白清礼.图书馆本质属性新论[J].现代情报,2010年1月第30卷第1期.
  [12]马恒通.新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争鸣六十年———一个“近似本质说”的视角[J].图书情报工作,2010(13):128—134.
  [13]百度百科网页[DB/OL].
  [14]樊明亚《形式逻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5]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二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846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