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温干旱对贵州省茶叶产量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贵州省是我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近年来为我国高品质茶叶生产贡献了极大的力量。气象资料表明,高温、干旱会给茶叶种植带来极大的灾害,贵州省近20年来的高温、干旱事件发生的概率达到了70%,尤其是湄潭县、凤冈县以及余庆县等茶叶主产区深受其害。高温、干旱灾害的发生伴随着很多不确定因素,茶树的品种以及种植技术影响其产量,但气候异常是引起其受灾的主要因素。本文总结了影响茶叶产量的各种因素,相应地提出了应对高温、干旱的具体措施及方法。
   关键词 茶叶;产量;高温;千旱;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 S423;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08-0042-02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由此引起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我国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I-31。贵州省作为我国茶叶主产区,近年来遭遇的极端天气频率越来越高,高温、干旱发生的频率也逐步上升,对茶叶产量、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1451,极大地影响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针对贵州地区的气候变化情况,在不同区域以及不同时间跨度上进行分析,并结合茶叶生产过程中的高温.干旱进行较为综合的分析。
   1贵州地区茶叶受高温、干旱影响的现状
   贵州省作为我国茶叶主产区,独特的丘陵山区地貌为当地的茶叶生产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高温热害对茶叶的种植生产也产生了极大影响,尤其是主产区湄潭县。近20年来,该地区的极端高温情况出现了16年,极端高温天气发生的概率达到了80%,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夏、秋2季的气候变化特征更为明显,高温、降水分布不均匀、地理特征分布的差异性,直接提高了气温>35C的发生概率,而这种气候条件不适宜茶叶生长,枯焦掉落的现象尤为明显16-8统计资料表明,印度阿萨姆邦茶园作为印度久负盛名的茶叶生产基地,连日高达40C的高温天气对当地茶叶产量造成了21%的损失,导致当地茶叶价格连连攀升,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的居民生活以及经济发展。由此说明,严重的高温、干旱灾害会导致茶叶减产达到35%,对当地茶产业发展非常不利。
   在高温引起的茶叶产量变化研究中,通过对比数据发现,气温升高会导致叶芽萎缩,土壤含水量也会降低,根系无法正常从土壤中获取生长所需的基本水量,产量随之出现下降的趋势13-17,而在每年7-8月的高温天气背景下,这种产量降低的趋势更加明显!8。产量的降低会导致经济效益下降,茶叶品质也会受到高温、干旱的影响,引起的经济效益降低会更加深远。根据气象资料可知,6-8月日最高气温>30C的年均天数达到了50d。高温会导致茶叶中的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含量降低,品质也会出现明显的降低。因此,夏季出产的茶叶在外观和口感上都会逊色于春季出产的茶叶,价格也较低。
   2茶叶受高温、干旱影响的生理变化及其特征
   2.1生理指数的变化
   气候变化引起的高温、干旱现象十分明显,当气温>35C,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也会随之降至60%以下,此时土壤未能及时得到天然或人工灌溉时,土壤含水量也会降低到35%,当这种现象持续8~10d,茶叶内各种微量元素含量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2种生物酶的变化尤为明显21-2),在气候变化条件的胁迫之下,二者会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2种酶对气温以及水分含量比较敏感,而此时茶叶体内羟自由基含量也会出现类似的变化,且增加的趋势较为明显。
   2.2生理特征的变化
   高温、干旱对茶叶的生理特征影响尤为明显,具体表现方式为叶片的损伤,在这种极端天气的作用下叶片表层最先发生变化,然后是中下部叶片,其中新生的嫩叶比老叶更脆弱,焦斑、失绿或枯萎等症状也更加明显咧。早晨及上午气温较低的情况下,茶叶整体会保持直立的状态,在11:00-16:00气温较高的时间段,由于水分供给不足加上植物的蒸腾作用,茶叶整体也会产生下垂的现象。
   高温、千旱是一个持续性过程,茶叶在其影响下也会受到持续性伤害,以上2种变化的综合表现也是茶叶减产降质的重要原因。
   3高温、干旱条件下茶叶受灾影响因素
   3.1茶树自身
   相同的生长因素,不同品种的茶树生长状况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与茶树自身的叶片生理结构、栅栏组织以及角质层等因素有关,正是因为不同品种茶叶的构造因素不同,导致它们的抗旱能力会有一定的差异,而抗旱能力较好的茶树品种能够对土壤中的水分具有良好的吸收作用。此外,茶树的叶片较厚,能够很好地储藏水分;表皮气孔密度较大,能够很好地散热降温。
   3.2外部种植环境
   相同的茶叶种植地区,当缺少相應的遮光条件时,茶叶树的叶片会受到更多的太阳直射,而强烈的太阳直射带来的叶片灼伤也尤为明显。在此研究基础上,土壤质地以及茶园的朝向同样会对茶树生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土壤为疏松的砂土壤时,土壤的蓄水能力较弱,茶树吸收的水分明显减少;当茶园的朝向不同,太阳直射的影响作用也会有很大差别。
   3.3茶树种植技术
   种植技术是人为主控的影响因素,灌溉、修剪、施肥和种植密度等是种植技术的集中体现,对抗逆性较弱的茶树品种,采用合理科学的种植技术能够极大地缓解高温、干旱带来的影响损失。
   4高温、干旱的应对措施
   4.1合理的行间覆盖措施
   在茶树种植行距之间采取相应的覆盖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抗旱水平,在行间可以采用稻草进行覆盖,厚度约10cm,这种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行间土壤水分蒸发,并且可以保持土壤肥力。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的行间覆盖措施能提高20%左右的产量,同时茶叶的品质也会得到明显改善。
   4.2有效的灌溉、施肥措施    高温、干旱作为现阶段难以抵御的自然因素,尤其是夏季高温、干旱来临时,合理调度灌溉能够极大地缓解茶树的水分亏缺。同时,及时对茶树进行施肥,可增强茶树本身的抗旱性能,进而提高茶树吸收土壤水分以及养分的能力5。4.3科学的茶园间作措施
   茶园本身的田间小气候由多种因素构成,外部大气候是主导因素,合理科学的茶园间作方式同样能调节田间小气候。研究表明,间作白三叶草能降低茶叶内的酚氨含量,春、秋季的下降比例分别为17%、30%,相应的茶叶产量增加约32%。因此,科学的间作方式对茶树生长具有关键的作用。
   5结语
   综上所述,气候变化背景下引发的高温、干旱事件已经不再是罕见的现象,在现有条件下,及时提高防范意识能够减少灾害损失,在以后的研究中,也将引人更为科学的数据模型研究算法,及时捕捉未来高温、干旱带来的影响,采取更加科学的措施手段,最大程度地缓解产量以及品质的降低,为贵州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增添动力,为贵州省茶叶生产提供更大的保障。
   6参考文献
   [1]余会康,刘禄元,李美杏,等.福建永福优质高山茶生长气候条件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5(3):333-337.
   [2]林笑茹,高吟婷.福鼎市发展茶叶生产的气象条件分析[J].中国茶叶,2009(3):24-25.
   [3]持续高温降雨将致印度茶叶产量骤减[J].中国茶叶,2013(10):33.
   [4]姜燕敏,马军辉,李汉美,等.丽水市2013年7-8月高温热害对茶叶生产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4(16):158-163.
   [5]赵豫,尚新利,赵萍,等.商城县茶叶气候生态适应性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8(增刊1):169-172.
   [6] IPCC.Climate change 1995 :the science of climate chan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6:1-572
   [7]李华鑫豫南|进茶树品种生育特性比较及综合评价体系建立[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0.
   [8]龚道溢,王绍武北半球冬季纬向平均环流的结构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1,21(2):108-112.
   [9]汤懋苍,白重瑗,冯松,等.本世纪青藏高原气候的三次突变及与天文因素的相关[J].高原气象,1998,17(3):250-257.
   [10]卢健,朱全武,骆耀平.茶园旱热害及其防治与补救措施[J].茶叶,2013(3):153-155.
   [11] IPCC.Climate Change 2001 :The science basis.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third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climate change[ M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001.
   [12]施雅风,沈永平,李栋梁,等中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特征和趋势探讨[J].第四纪研究,2003,23(2):152-164.
   [13]石伟昌黎平茶园旱害及抗旱主要技术措施[J].茶叶通讯,2012(4):25-28.
   [14]肖润林,玖荣,彭佩钦,等.长江流域丘陵茶园的生态问题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3):585-589.
   [15]唐颢,唐劲驰,黎健龙.高温干旱季节茶园覆盖遮荫的综合效应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8(8):26-29.
   [16]艾秀兰茶松生态园效益分析[J].农业与技术,2003,23(2):75-77.
   [17]赵思东,李建安,何旌国,等.6种茶树品种(系)的抗逆性调查分析[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3,23(4):58-61.
   [18] GOGU R C,DASSARGUES A.Current trends and future challenges in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using overlay and index methods[J].Environmental Geology , 2000, 39(6) :549- -559.
   [19]刘绿柳.水资源脆弱性及其定量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02(2):41-44.
   [20] IPCC.Managing the risks of extreme events and disasters to advance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a special report of working groups I and II of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M].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012:42- .43.
   [21] CHARLES J.VOROSMARTY,GREEN P,et al.Global water resources:
   vulnerability from climate change and population growth [J].Science,2000,289(5477):284-288.
   [22] DELPLA I,JUNG A V, BAURES E,et al.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surface water quality in relation to drinking water production[J].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09 , 35(8):1225- -1233.
   [23] WHITEHEAD P G, WILBY R L,BATTARBEE R W,et al.A review of
   the potential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surface water quality [J].Hydrological Sciences Journal , 2009 , 54(1):101-123.
   [24]林而達,许吟隆,蒋金荷,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I):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2):51-56.
   [25]田永辉,周国兰.灾害性气候对茶树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03,31(2):20-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923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