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团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思考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前社会与各大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给予了高度关注,然而创新创业评价制度缺失、理论教育与实践环节脱节、激励机制不健全、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该文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 大学生 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7.38;D2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6(c)-0243-02
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及现状
我国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时至今日,主要经历了萌芽产生、步入正轨、整顿深化和全面完善4个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萌芽产生,以大学生社团活动为依托,开展各式各类课外活动——学习、文化、娱乐、体育活动,使大学生在科研、艺术、体育等多方面培养兴趣、深化能力[1]。
1989年下半年,以各大高线共青团委员会牵头开展的第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展览暨技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这标志着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步入正式轨道。至此之后,以“崇尚科学、坚持真理、勤奋学习、迎接挑战”为宗旨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逐渐成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代表赛事,逐渐作为各大高校人才智力资源与社会需求整合的一个重要平台。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为了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
1999年,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正式召开,意味着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再次踏上了一个新的征程,进入整顿深化阶段。在此期间,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转向以实际科技为背景、跨学科团队之间的综合能力较量,以及在市场经济框架下的创业筹备和促进科学技术向实际生产力转化的实践性尝试。自此高校共青团开始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推动大学生勇于创新创业工作力度的投入。
2015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在《意见》中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稳步增长、扩大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的重大举措,体现了我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力度,自此高校共青团创新创业教育进入全面完善阶段。
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学生思维缺乏灵活性。由于我国应试教育存在弊端,大学生普遍养成单一的接受课堂知识的学习思维模式,缺少创新性思维方式,只是机械地、片面地认知理论知识结构,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多样性、全面性和深层性,处理问题的方式缺乏新意和突破。
2.2 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的不足
(1)高校共青团的定位不清晰,分工不明确。高校共青团在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中,应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在高校共青团牵头下与学校其他部门,诸如教务处、科技处及各个院系等部门之间缺乏紧密联系,无法发挥整合优势的作用,造成资源浪费,难以形成在提升大學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通力合作效应。
(2)创新实践活动不够,学生参与率低。共青团组织的创新创业类学术活动较少且缺乏针对性,科技创新型社团数目少,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厚,活动的教育培养效果达不到设计目标,参与申报学校科研立项项目、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撰写科技作品等渠道更少,导致学生对类似“挑战杯”“创青春”等大型学术科技活动的实际参与率低,不利于大多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3 社会支持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欠缺
(1)创新创业评价制度不完善。全社会尚未形成良好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环境,现行高校学生以理论知识为标准、以应试教育为评价制度,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制约了大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动性的发展,阻碍创新创业所需要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的培养,是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
(2)资金和物质支持的严重匮乏[1]。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需要充分的财力、物力的投入,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经费来源主要仅仅依靠学校行政拨款,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场地少,专门用于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设施设备较为简陋,且数量极其有限。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所能提供的物质保障条件的缺失,严重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深入提高。
3 探索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途径
3.1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教育观
应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构建合理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从知识、能力、素质、继承与创新、书本与实践等方面,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出发,构建全面、科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教学管理大系统之内,成为教学管理的一个基本部分,使考核从注重知识记忆传承向注重创新创业能力转变。
3.2 联动多部门合作,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管理体制
促进校内多部门联动,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以高校共青团作为服务的桥梁和纽带,形成校内多部门通力合作,多方位加强组织领导、工作机制、经费来源、表彰奖励、成果转让以及对指导老师的表彰,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高校共青团作为组织管理队伍,经常性地、直接地参与组织课外教育活动,与学生接触最多、联系最为紧密,较为直接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需要基层团学组织发挥自身优势,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活动与项目长效机制,避免短平快的实践活动,构建长期、持续的实践培养平台,促进大学生应变素质、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在不断解决问题和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同时在学校层面整合资源,开展各类学术科技活动,力争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
3.3 组建专业性教师队伍,提高创新教育及技术指导水平
要有效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水准和含金量,需要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素养高、自身责任感强的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专业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性教育教学方法及经验性技术指导的充分发挥,为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基础条件。应不断更新和拓宽指导教师的知识领域,改革教学方法,不断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至更高水平。
3.4 深入挖掘社会资源,促进校企联动转化创新成果
高校共青团可通过与企业合作,促进校企联动,项目推进科学管理,量身打造培养方案,立足需求强化技能。打造“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具市场价值的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与企业技术对接的平台,将其推向市场。通过校企有机融合,提升经济效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3.5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制定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是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保证,高校应注重为活动的开展提供对应的政策支持、经费和硬件投入。实验室的建设与改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必备条件,建立比较稳定的教育基地,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激励大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才能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的提升。
4 结语
目前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方面,高校共青团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牵头部门,要起到校内教学、科研、就业与各个院系等多部门联动的桥梁和纽带的服务功能,应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因人、因地探索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措施,逐渐完善人才培养的新方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韩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7(Z1):121-123.
[2] 文萍,马宏贤.大学生创业瓶颈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173-17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02798.htm